汉明(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1807

  吴争道:“你之前说,一万杆火枪需要二年时间方可运到杭州,可眼下的时局你也看到了,我等不了那么长时间。”
  卫匡国想想也对,于是说道:“那我去信向教廷禀明此事,尽力为阁下雇佣百名工匠前来。”
  吴争摇摇头道:“不,百人不够,至少千人。”
  卫匡国猛地摇头道:“不,不,这不可能。这样的人数,足以引发清国与教廷的争端,阁下应该知道,教廷没有任何与清国交恶的打算,这肯定不会被朝廷接受。”
  吴争微笑着不说话,只是看着卫匡国。
  卫匡国迟疑了很久,才从嘴里蹦出话来,“二百人,不可能再多了,就这恐怕还得对外宣称是来东方传教的使者,而且阁下需要答应,他们的雇佣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吴争突然松口道:“好,我同意,只是我还有一个请求,希望你转达教廷,我朝将同样派二百人前往欧洲学习铸造,请教廷代为妥善安排。”
  卫匡国听到这话,突然醒悟到了吴争的意图,“阁下是想学习火枪铸造之术?”
  吴争知道瞒不过卫匡国,所以也不想隐瞒,“欧洲此时并未有大规模战争,对于火枪的使用和改进,都还在摸索之中。与其这样,不如在大明的土地上大规模试用,如此一来,火枪的利弊就会显而易见。”
  卫匡国急道:“这恐怕不会被教廷接受,阁下想得到太多了。”
  吴争摇摇手道:“明国与教廷相隔太远这,不会对教廷的统治造成任何影响。你只须转达我的一句话,那就是火枪在这场战争的使用心得及利弊,我只提供给教廷,绝不透露给任何与教廷敌对的势力。”
  这话让卫匡国有些动容,他太明白吴争这话的意思了。
  任何武器的大规模使用,都是需要用人命堆积出来的经验进行改良。
  而明、清这场战争,因为吴争势力的出现,明显已经有了变数。
  把火枪大规模在这场战争中试用改良,同样符合教廷的利益。
  这样教廷将在应对未来的战争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卫匡国道:“我这就派人回教廷禀报此事,只是这一去至少得一、二月的时间。”
  吴争摇摇手道:“不必如此浪费时间,以我判断,这事教廷定会答应,这样,我挑选二百人,随你的信使前往教廷,便不会浪费时间了。”
  卫匡国道:“可我需要教廷的授权,才能招募国内工匠。”
  吴争笑道:“你可派人直接招募工匠,聚在港口,一旦教廷允准,直接启程来杭州。”
  “可万一教廷不答应呢?”
  
第343章
真是鸡肋吗?
  “就地解散即可,招募所需的耗费,由本候承担。”吴争哂然道,“可依本候估计,这种可能绝不会发生。”
  吴争说的很自信,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其实卫匡国心里也知道,这事与罗马教廷有百利而无一害。
  教廷没有任何投入,该花的钱,吴争没有少花一文,而火枪铸造技术的流出,对教廷而言,毕竟与大明相距数万里之遥,根本没有丝毫影响力。
  但教廷由此得到了吴争的承诺,就是可以与吴争分享在这场战争中火枪的使用心得及利弊,从而针对性地对火枪进行改良。
  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关系到未来的战争主导权。
  而唯一的坏处或者说弊端就是,如果被清廷知道此事,罗马教廷或许会因此与清廷交恶,可双方同样相距万里之遥,真要是被清廷知晓那能如何?这些工匠在明军控制的土地上,清廷还是鞭长莫及,就算事有不测,也能从容出海回国。
  真正需要罗马教廷承担的是,如果清廷交恶,耶稣上帝将无法在清廷控制的土地上传播。
  可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吴争真能凭借大规模地使用火枪,将清军击败,光复失地,那就更不用在乎清廷的反应了。
  卫匡国之前以此来搪塞,不过是借口罢了。
  “好吧,就按阁下所言。只是望阁下遵守承诺。”
  吴争大喜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卫先生尽管放心就是。从今日起,我朝九府之地,上帝之音,畅通无阻。”
  “多谢靖海候阁下。”卫匡国闻言也是喜形于色,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
  卫匡国离开之后。
  莫执念摇摇头道:“主公心急了,其实这事并不难。杭州城中各国番商云集,要花高价购买一、二万杆火枪,想来不是难事。”
  吴争笑道:“鱼与渔的区别在于,未来!”
  “未来?”莫执念微微皱眉道,“主公难道忘了方才,卫匡国所说,欧洲各国都没有大规模装备火枪吗?如果真是克敌制胜的宝贝,各国为何不大规模使用?况且,卫匡国也曾在金华城组织起火枪手协助明军抵抗,但效果并不好。”
  吴争微笑着转头,对着屏风后,以一方纱巾蒙面的莫亦清道:“清儿对此是如何想的?”
  莫亦清闻言起身,微微一欠身,然后道:“既然夫君清楚这火枪的弊端,却又执意耗费巨资招募工匠及购买铸造器械,甚至还选派二百人前往异国他乡,想必心中已经对火枪弊端有了应对之法,甚至改良之法。不知清儿所言对否?”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莫亦清对莫执念道:“都说姜是老的辣,今日这古话不灵验了。”
  莫执念被莫亦清的这番话说得悄然大悟,他不是想不到,而是当局者迷。
  他是吴争的钱袋子,而这钱,几乎是莫家的私钱。
  之前的公帑,早已被吴争挥洒得干干净净,应天、苏州两府征召三万多新兵,王之仁新建的八千人水师和大量舰船,还有吴争麾下此战之后的犒赏和抚恤。
  真真的花钱如流水。
  如果莫执念没有放贷掉那二千多万银子,还能让吴争“挥霍”两三年,甚至打上几场大仗,但真要那么做了,吴争身后也就起火了。
  民心丧尽,打再多的胜仗,恐怕也得不偿失啊。
  莫执念当局者迷,他倒不尽是心痛钱财,从认吴争为主那一刻起,莫执念等于一把将自己和整个莫家推上了堵桌,梭了,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他只是在想,如何在达到目的的前提下,自己付出最小的代价。
  所以,在听到火枪射程不远、准确度不高等等诸多弊端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花这么多钱还不如再在民间征募一支新军,更能增强自己的实力。
  将大量的钱浪费在这种鸡肋之上,太不值得了。
  可此时被孙女莫亦清这番话一点,莫执念就回过味来,是啊,吴争显然不是蠢笨之人,明知诸多弊端,又怎会将巨资投入进去,还应诺了不少条件。
  自然是有了应对或者改良之策。
  莫执念随即拱手道:“老朽糊涂了,竟没察觉到主公的心思。”
  吴争摇摇手道:“莫老不必在意,这事是我没向你说清楚。不过此事繁杂,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想以九府之地对抗占据了大半个疆土的清廷,而不被击垮。那么我能想到的,也只能是火枪了。”
  火枪的事,莫执念不懂,他在乎的是杭州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品销往欧洲的利润。
  各国番商云集杭州府,图的大都是这些物产。
  可也正是因为番商在中间的一转手,明商所获的利润无疑削去了大半。
  所以,这次莫执念刻意地为引见卫匡国,主要还是想借助卫匡国,打开了一条通往欧洲的直销渠道。
  可今天,吴争与卫匡国交谈的主旋律,自始至终一直围绕着火枪,这让莫执念大失所望。
  等吴争说完,莫执念道:“主公或许不知,老朽本是想以卫匡国传教士的身份,建立杭州与里西波亚(里斯本)的商贸通道,如此一来,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可以直接销往里西波亚及周边各国,这其中丰厚的利润就不必被那些番商半道截取。”
  那边一直听着吴争与莫执念交谈的莫亦清,此时开口道:“夫君养兵、组建新军耗费甚巨,单以三府之地的赋税,恐怕远远不够,更何况夫君要购买铸造火枪的器械、雇佣大批外来工匠,再有将来铸造火枪所需之钢、铁、煤炭,无不需要巨资支撑,清儿以为,如祖父所言,或许是短期内能够聚集起巨大财富唯一可行的办法,还望夫君三思。”
  吴争微笑着看看莫亦清,又看看莫执念。
  莫亦清连忙起身,福身请罪道:“清儿妄言了,请夫君责罚。”
  吴争随意挥挥手道:“请你来旁听,就是想听听你的意思,这倒不能怪你妄言。”
  
第344章
真理只存在于大炮的射程之内
  说到这,吴争转头对莫执念道:“莫老的意思,我很明白,但天下的财富流通,需要各个环节一起运转,譬如明人生产出这些器物,明商收购集中起来,转卖于番商,番商再远洋运往欧洲,再转手于当地商人贩卖出去,缺一不可。况且,就算你能建立起与欧洲的直销通道,当地人未必肯买你派去人的帐。或许还因此闹出纠纷来,反而不美。”
  莫执念能理解吴争说的话,这确实是个难题,财富很多时候都左右不了权力,但权力时刻都能左右财富,没有实力相护的财富,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会倾覆。
  想到此,莫执念蹩眉道:“可眼见番商从中截留的利润高于我族商人一倍甚至数倍,老朽确实有些不甘心啊。”
  吴争点点头道:“这就是我要高额征收外商赋税的原因,但这不等于事事亲为,砸了他们的饭碗。断人财路,无疑于杀人父母,这理,莫老应该明白。”
  莫执念缓缓点头。
  吴争见莫执念听懂了,笑着转过头去,看着莫亦清道:“我确实急需钱,而且是许多钱,多到无法计数,但这不代表着可以去改变即成的规则。很多时候,在没有实力做为依托的情况下,改变即成规则,等于与整个天下做对,是自取灭亡之道。清儿可曾想过,如果真如令祖所言,开辟起一条去西方的通商海路,那么这庞大的番商群体将视我朝为寇仇,这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会在当地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抑制我朝的物产进入,甚至于在海路上组建舰队,打劫莫老运往欧洲的船队,到时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得多。”
  莫亦清冰雪聪明,很快就会意到了,福身道:“谢夫君指教,清儿记住了。”
  吴争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莫执念道:“其实莫老也不必为此烦恼,这件情形从前元开始就已经存在,数百年过去,这已经成了成律。不过我在杭州加征商税,也可以弥补这种与我不利之处……大不了,等几个月后,再加征一次涉外商税也就是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