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1807

  奈何朱媺娖虽然贵为公主,却不是君子,而只是个女子。
  所以,张煌言根本没有去猜测朱媺娖都会撒谎。
  他在看到黄堞之时,就已经相信了朱媺娖的话,更何况传国玉玺当面?
  张煌言对此是深信不疑,他真以为吴争是皇族,惠宗后人。
  甚至想到,吴争这样的天纵之才,正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明的。
  许多事情一旦穿凿附会起来,就成了神迹,自古有之。
  吴争听完之后,就问了吴小妹一句话,“你这么坑你哥,咱爹知道吗?”
  吴小妹愣了半晌,才答道:“爹那我去说,一切责任妹妹来担。”
  吴争无语。
  ……
  次日的朝会,应该是这三年以来,最大的朝会了。
  朝廷复归南京,天下有主,这无论如何都是件鼓舞人心的大盛事。
  但出现在奉天殿殿阶之上的依旧是朱媺娖。
  而她并没有坐在正中龙椅上,而是在龙椅之下另设了一个席位,是为监国。
  引发这两天事变的主角吴争,此时正与群臣躬身向朱媺娖行臣子礼,口呼“参见殿下。”
  这是当天夜里,几方妥协的结果。
  昨天夜里,钱肃乐等人出洪武门后,一群人凑在一起商议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陈子龙仰头蹉叹道。
  钱肃乐等人明白,陈子龙这是在借用文天祥指南录中的诗句,在发泄心中的愤慨和憋曲呢。
  徐孚远、宋征舆等人齐声应和。
  徐孚远道:“如今吴争已经被坐实宗室身份,加上他的功勋,封王已经不可阻止,可一个手掌我朝六七成大军的王爵,这后果是什么?”
  徐孚远的话说出了众人心中的担忧。
  宋征舆道:“承认宗室身份可以,但坚决不能封王。”
  陈子龙厉声道:“谁与陈某共同进言,阻止靖海候封王?”
  “我!”、“我!”“还有我!”……
  也难怪陈子龙,这两日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往往事先经过仔细推敲,觉得并无疏漏的计谋,到了真正实施时,便错误百出。
  原本想还朝堂一片清朗,还大明朝一个正朔,结果让人心酸。
  甚至想为宗庙殉节,都被那不当人子搞成了一场闹剧。
  而今日,差点让数百人为此送命,这些人在钱肃乐、陈子龙看来,那可都是朝廷的栋梁、脊梁,说是柱国都不为过啊。
  
第398章
镇国公闪亮登场
  所以,钱肃乐、陈子龙等人对于吴争,还真的是无计可施,两个头大。
  刚开始时,你打算和他谈规矩吧,他和你谈理想、谈大义。
  你想也对,就和他谈理想、大义吧,他和你谈人心波诡。
  于是你不得不和他谈人心吧,他又和你论拳头谁大。
  好不容易,决定拼着老命不要,和他对上拳头了,得,他索性不干了,直接一记闷杀,让你连哭都没地哭。
  这种如拳头砸在棉花上的无力感,最伤人心,最损士气。
  钱肃乐、陈子龙这些人,本想拼着性命不要,也要将吴争搞臭、搞烂,这个世道,只要名声臭了,那就不可能再有大作为,可偏偏……偏偏他一转眼竟成了惠宗后人。
  如果是在崇祯朝,这或许也是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可还不至于对时局产生如此大影响。
  可现在不同,他这个惠宗后人在身世曝光之前,已经是当朝手掌重兵的靖海候,不仅如此,他还立下显赫之战功。
  在宗室凋零的现在,要找出一个有才能的皇族近支,已经太困难了。
  不仅如此,他的身世还得到现任监国朱媺娖(吴争的到来,且在奉天殿从龙椅上将朱以海拽下,让淳安镇的逼宫形同儿戏)、时任都御史张煌言的认可。
  这无形之中,平添了不少官员的效忠之心。
  身为清流,可与奸倿斗、可与君斗,可他们知道,万万不可与民心斗。
  同时,自诩为大明忠臣,愿意为宗庙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钱肃乐、陈子龙等人,又如何去反对一个拥有着传国玉玺的惠宗后人呢?
  虽说惠宗早已成为历史,可从宗室系谱上,他依旧是大明宗室近支,哪怕夺了他江山的朱棣,也从不否认,何况是后世明朝皇帝?
  这才是当时城下,钱肃乐、陈子龙见自己阵营有不少官员、文人向吴争拜伏之后,随之率余众拜伏称殿下的原因所在。
  既然你是宗室,那你就得按宗室规矩来,大明忠臣绝对不缺“规范”帝皇的手段。
  而阻止吴争称王,就是这些人的第一份谏言。
  他们说,惠宗后人的身份太过惊世骇俗,如果直接封王,反倒显得突兀,不如先造出声势,然后徐徐图之,方可水到渠成。
  瞧瞧,说得多好,多么理所应当。
  吴争能拒绝吗?
  当然不能。
  好不容易平息了这场风波,数方人有了一个可以做为妥协的借口,吴争怎么能以一己之私欲,而再次掀起另一场内讧风暴呢?
  同时,王之仁持臣子之礼向吴争行礼时的生硬,同样让吴争意识到,称王的不合时宜。
  吴争能安心称王吗?
  当然不能。
  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吴争的心性,不逼他,那还是个讲理人,逼急了啥都干得出来。
  最重要的是,吴争心悚。
  他不是悚这些清流文人,也不是悚手握重兵,需要借助力于他的兴国公王之仁。
  悚的是远在千里之外平岗山中的老爹。
  周思敏意外小产,使得吴家香火不知又得再过多少时候才能续上,如今再改名换姓,吴争不知道他爹会不会因此气出个好歹来。
  所以,吴争就这么轻易地答应了诸人不封王的“建议”,而吴争的“豁达”也赢得了诸臣的好感。
  这就有了今日,顺利的大朝会。
  在万众一心的拥戴下,已经萌生去意的朱媺娖再次坐上了监国之位,并且入主宫城。
  这本是群臣极力反对的,按礼,监国毕竟不是正君,确实不该入主宫城。
  但奈何吴争执拗,力主朱媺娖必须入宫。
  群臣一来有好感于吴争的“豁达”,不想逼之过甚,决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二来嘛,朱媺娖是崇祯嫡女,正经的大明公主,原本就是宫中人,进宫,无非是换了个说法罢了,不管将来是谁登基为帝,朱媺娖这个公主封号,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所以也就不再反对吴争的执拗了。
  吴争其实心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和用意,他只是想恶搞,你们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你们一天用至天天不痛快。
  可群臣的反应,让吴争甚至怀疑,这些文臣一直坚持的大义、正朔,是不是也是块说扔就能扔的遮羞布。
  因为,他们一直诟病朱媺娖任监国,说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逼宫,说是“须拥立新君,应对南面隆武,以名正言顺”,不惜以命殉节也要拥立朱以海登基。
  可现在,相较于自己封王,他们却异口同声地一致拥戴朱媺娖监国,从上到下、由里至外,竟没有丝毫不诚心,让人目瞪口呆。
  正冕冠服下的朱媺娖,庄重、神圣,举手投足之间,无端就能让人心中生起一种拜伏的冲动。
  在宫内巧手的拾掇下,身体的残缺被掩盖的严丝合缝,根本看不出来。
  在完成了拥立朱媺娖任监国仪式之后,就是朝廷以诏令的形式,诏告天下,公示吴争惠宗后裔的身份,并允许有确凿证据者入朝举证,这是朝廷入主南京之后颁布的第一道诏令。
  之后当然就是进入封赏程序。
  从吴争北伐以来,明军将士光复九府之地,所积累的功勋无数,赏赐自然得兑现了。
  而这首功,吴争当之无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