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1807

  吴争总算是抬起头了,“刚刚传周大虎问了昨日瓜沥之战,据他的描述,与他对抗的清军,伤亡并不大,而且是有序撤退,称不上溃退,这支清军战力彪悍,大约有四、五千人,照道理不管它有何图谋,都应该在周大虎之前撤回绍兴城与金声桓会合,可到现在,已经过去七八个时辰了,却毫无这支清军的消息。”
  张国维虽说是文人出身,可身为兵部尚书经年,基本军事常识还是有的。
  这样一支四、五千人的清军没有了踪迹,这代表着什么,他心里一清二楚。
  无论何时、何地,这支军队的出现都会影响、左右绍兴府战局。
  张国维也有些急了,“那该立即派出斥候,四处侦察才是。”
  吴争点头安慰道:“我已经派了,张公也不必太担心,绍兴府不大,就算他们上天入地,也会被揪出来的……想必不久之后,就会有回报。”
  张国维稍安心了些,问道:“按王得仁的交待,这支清军主将是原江宁府总兵柯永盛所率,他是清廷一员宿将,没有可能率军……溃逃出绍兴府吧?”
  吴争道:“我担心的也是这点,他索性逃出绍兴府去,我也就懒得理会了,可关键是这支清军如果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对我发难,那就会惹出大麻烦。”
  张国维沉吟道:“柯永盛此次撤退,本就显得有些古怪,照周大虎所说,柯永盛应该还有一战之能,是不该从瓜沥撤退的……这样看来,柯永盛此举必有图谋啊。”
  “是啊,我也这么想。”吴争指着地图道,“可绍兴府八县,没有值得他宁可放弃瓜沥为代价,也要赶去的目标啊,如今绍兴府瓜沥、平岗山、沥海三处战场,瓜沥、平岗山战斗都已经结束,只剩下沥海,而沥海清军兵力并不亚于明军,如果说柯永盛放弃瓜沥只是想增援沥海……没这必要啊?”
  张国维踌躇道:“吴争,会不会柯永盛想到的……也是道墟粮仓?”
  张国维随口一句话,让吴争悚然一惊,背后有冷汗渗出。
  与张国维双目对视,二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喊道:“要糟!”
  吴争急道:“来人,立即令骑兵人不下马,马不卸鞍,原地整肃待命。”
  然后转头道:“张公,此事非事小可,关乎战事成败,我得亲自率军前往!”
  张国维也急了,连忙道:“那绍兴城金声桓归降怎么办?”
  吴争一边往外走,一边道:“条件他应下了,就按此办,张公全权受降就是……对了,要快,就算金声桓突然提出什么额外要求,先答应就是,只要我军占了绍兴城,就算道墟之战有不测,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张国维应道:“正如你所言,只要绍兴城在握,我军就是不败之局,所以若事不可为,你得立即返回,万万不可意气用事。”
  吴争心中一暖,他知道张国维是担心他的安危,于是笑道:“张公放心,吴争又不是第一次上战场了,况且我部都是骑兵,打不过,跑还是可以的。”
  张国维也笑了起来,他同样知道,只要吴争不意气用事,那么依仗骑兵,撤回绍兴城应该不是难事。
  ……
  其实吴争与张国维都错了,猜错了柯永盛的想法。
  柯永盛之所以撤退,不是因为惧战,象他这种清廷的宿将,也不可能有降明的意思。
  他撤退,主要还是出于对金声桓不派兵增援瓜沥而引起的猜疑。
  也就是说,柯永盛是有预谋地撤退,撤向沥海,去控制沥海清军主力,从而得到抗衡明军、制约金声桓的主动权。
  显然,他此时已经逼退厉如海、鲁之域部,达到了目的,同样顺利接手了沥海清军的指挥权。
  而他在控制沥海战局之后的下一步作战思路,就是取得道墟粮仓的控制权,这原本是金声桓管辖下的。
  也就是说张国维和吴争虽然猜错了柯永盛的撤兵原因,但却因错就错地蒙对了金声桓的下一步动作,但,但吴争依旧估算错了柯永盛对道墟粮仓志在必得的决心。
  也难怪嘛,沥海二万多清军与沥海明军厮杀两天,虽有数千伤亡,但也就占比一成多,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加上柯永盛四、五千人的会合,等于清军又瞬间满血了。
  这二万多人一天的粮食消耗可不是小数,加上沥海本就是一片海涂,就明军筑为要隘,可除了渔民,也没有什么商业,清军就算想就地取食,也不可能。
  那么,道墟粮仓得失对清军的意义,哪怕用生死存亡来形容,也不为过。
  柯永盛派出一支三千人的偏师前往道墟,但这只是第一支,他派了两支军队,第二支有六千人,用意无非是……运粮。
  
第450章
偷袭战变成遭遇战
  金声桓决定投降之后,出乎张国维意料,他反而变得爽快起来。
  除了提出城中已经被他“募集”的物资(从百姓那劫掠来的财物)无须上缴之外,别的条件他什么都没提。
  张国维知道形势紧急,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于是,双方“皆大欢喜”地完成了绍兴城防的交接,明军开始由三面城门入城,正式接管了绍兴城。
  金声桓部被集中安置于城西校场,等待战后整编。
  绍兴城的收复,等于让绍兴明军有了根据地,哪怕战斗失利,也不至于夫处可退、无险可守。
  这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左右了战局的结果。
  如果吴争为了图一时之快,不答应金声桓的条件,拖延了金声桓的献城投降时间,甚至与金声桓决战,从而使得兵力拖在绍兴城,那么战争结局就会改写,明军最好的结果,就是原路撤回杭州、沥海、平岗山。
  甚至有被清军东、西合围的危险。
  当然,这是后话了。
  ……
  王得仁、池二憨率骑兵突袭道墟粮仓。
  这是突袭,不是偷袭。
  三千骑兵,在没有山的平原地带,大白天对一个远离村庄的粮仓重地进行偷袭,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所以,以迅猛之势突击,打驻军一个措手不及,才是正道。
  可王得仁、池二憨没有得逞。
  因为柯永盛派出的第一支偏师几乎是同时抵达道墟粮仓。
  区别在于一个是由西向东,一个是由东向西。
  而清军非常有经验,面对明军骑兵,他们在会师之后,并没有因兵力是明军两倍以上,就出要隘迎战,而是据守要隘,任凭明军大骂,只射箭不出战。
  双方由此陷入了僵持。
  明军骑兵有速度的优势,清军步兵可据城而守。
  但有一点,清军是占了大便宜的,那就是他们的箭矢射得比明军远,因为他们是步弓,而明军是骑弓。
  所以,两厢抵消之后,还是清军稍胜一筹,不过双方伤亡都很少,只是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池二憨执意强攻,王得仁不同意,他认为如果把这支骑兵损耗在这个粮仓上,哪怕最后惨胜,也会被吴争责罚。
  因为这粮仓对于明军来说,可有可无,本来就是清军的粮仓嘛。
  明军有自己的补给渠道,而南方少马,要组建这么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代价太大了。
  所以,王得仁不敢去冒这个险,一旦骑兵有失,这对于他一个刚刚新附不久的降将来说,等于自断了后路。
  而池二憨确实是被吴争叮嘱过要服从王得仁指挥的,所以二人争执之后,池二憨就不再坚持了,事实上,池二憨心里也在嘀咕如果发起强攻,这三千骑兵确实会有很大伤亡,折损了少爷的宝贝,这让池二憨有些胆寒。
  可问题是,现在任务怎么办?
  二人在商议之后,选了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火攻。
  既然已经很明确,得不到粮仓的粮食了,那就一把火烧了它。
  这与吴争之前叮嘱的,能拿多少算多少的命令,意义基本是吻合的。
  所以,二人对此都很赞同,随之付诸于实施。
  一时间,骑兵以速度优势,侧掠粮仓周边,以火箭射向要隘。
  清军顿时慌乱起来,守军只能以双脚跑步,射箭来阻止,可双脚怎么跑得过四蹄呢?
  加上要隘本就是个临时建筑,不象城墙上四周连贯、可以奔跑,往往等守军赶到一个方向,还没拉开弓,明军就已经转到另一方向射箭了。
  要抵挡见缝就钻的火箭,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清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扑灭火箭引起的火势上,好在粮仓嘛,注重得就是防火、防鼠,早备有灭火的水源,也就是说,王得仁、池二憨这场火攻战术,看起来热闹,实际效果却只能说差强人意,虽然有粮仓被引燃,但并未引起整体大火,与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差甚远。
  可这一闹,拖延了时间。
  很显然,时间站在了守军一面,因为这时,由东向西出现了柯永盛派出的第二支用来运粮的军队。
  这时得说,柯永盛的战场整体观和作战谋略是正确的。
  他掐准了影响、左右战局的根本,很显然掌握沥海清军就等于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而掌握道墟粮仓,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
  这说法和明军占领绍兴城立于不败之地,是没有冲突的。
  明军占领绍兴城,等于在绍兴府楔入了一颗钉子,做个丁子户不难。
  而清军得到了道墟粮食,那就没了后顾之忧,哪怕驿亭退路被断,他们固守不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