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1807

  恐怕未必!
  吴争两世为人,可能小吴争是个热血少年,可大吴争那可是已为人父的小市民。
  别的不说,就说从小受的教育,那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平民百姓嘛,大都是受这种教育。
  如今的吴争混合了大小吴争的心性,时而激昂时而蹉跎,时而大义凛然,时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只唯独一样,他从来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舍生取义,他从来不干,想都没想过。
  心里唯有存着的,就是不让鞑子得逞,占了这花花江山。
  其实从令王得仁领兵前往道墟,张国维就看出了吴争心中的小九九,只是不好点破罢了。
  吴争麾下文人没有,可武将就不少,就算没有名将吧,冲锋陷阵的悍将绝不缺。
  何以轮到王得仁这样一个刚归附的降将独当一面,还让池二憨辅之?
  只是吴争说的也没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派池二憨辅助王得仁,还真不是防备王得仁,这话是真,但说是要靠王得仁去过道墟粮仓认得路,这话就半真半假了,吴争和池二憨、宋安,包括在沥海交战的厉如海,那都是本地土著,哪个不知道道墟,哪个不对周边地形熟稔,就算不是了如指掌,也闭着眼睛不会走错了路。
  所以,派王得仁去道墟,不过就是想调走王得仁。
  这才好对东门进行部署嘛。
  毕竟不好对王得仁直说,老王啊,你旧上司怕是要出城透透气了,你可不能效仿旧时关公,私下放了金声桓啊。
  更不能说,老王啊,你旧上司说不定就求到你头上,怕你为难,我放你几天假去旅旅游吧。
  吴争哪会不知道金声桓想不到道墟粮仓这个必争之地?
  从嘉定府逃生,吴争从没有自认是个智谋天下第一的伟人。
  也不曾想过,靠着自己的才智能让天下智者俯首听命,娇躯一振,四方拜服,这世上哪有?
  换你,你肯拜服吗?
  吴铮什么都不突出,大学上得也不是名校,除了自认长得还差强人意这唯一一点聊以自尉外,别的吴争从来没有想争第一。
  所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吴争一直以来所信奉和遵行的原则。
  但在此时,有一点吴争很自信,那就是这些年的阅历和比此时人多的历史常识、远知灼见。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
  所以,从得知道墟粮仓,开始筹划搬空粮食开始,吴争就没有想过这事会瞒过金声桓去。
  既然瞒不过,自然得筹划应对之策。
  调走王得仁,便是应对之策。
  而有池二憨在,王得仁更做不了小动作。
  这就是吴争的心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绍兴府东门,就是上虞方向,张国维和王得仁就是从那方向来的。
  在绍兴和道墟之间,有个小镇叫皋埠。
  这地名的来历就无从可查了,但它也是从驿站慢慢发展成小镇的。
  人口不多,地形也简单,除了连绵数里的房屋之外,没有什么令人记忆深刻的特征。
  当金声桓的骑兵穿过小镇时,明军骑兵就等在那。
  对,就这么堂皇勒马等在那。
  一千多骑兵,是池二憨从平岗山带来的。
  此时,由宋安率领,平静地凝视着来者。
  他们的目的不是歼灭,或者阻击,而是逼降。
  当然,如果这支小骑兵队有胆敢于一战,那么绝对不会让他们看到太阳出山。
  这是吴争的交待,宋安肯定执行不误。
  隐藏、偷袭没有必要,就是这种坦荡,让金声桓的六百骑兵放下的武器。
  没有丝毫悬念,三倍于敌,以逸待劳。
  想顽抗吗,请便。
  想突围吗,不许。
  唯一体面地生存之路,就是投降。
  ……
  出乎吴争、张国维所料,北面沥海战局突然发生了变化。
  并向着坏的方向发展。
  谁也不曾预料到,已经“溃退”的清军总兵柯永盛会率部突然出现在沥海。
  吴争他们猜不到,厉中海,鲁之域包括陈胜,就更意想不到了。
  沥海的战局本来就是力量平衡的对峙之局。
  连兵力都差不多,可一旦有外力加入,那战局平衡自然被打破。
  事实上,柯永盛所率四千多人,那是清军精锐。
  能将周大虎部几乎打残的军队,怎么可能不是精锐呢?
  柯永盛一到沥海,就率军直接从明军与清军的交合部横向切入,并由此向明军顺势发动了突击。
  明军猝不及防之下,纷纷溃退。
  若不是在沥海城中的陈胜迅速调兵接应,稳住了明军阵脚,那今日绍兴府的局势就得重新改写。
  厉如海、鲁之域部经过两日奋战,突出十里地的成果,顿时化为乌有。
  战场局面再次回到战前状态。
  沥海城被清军三面合围,二万明军只能困守于城,一时无力进取。
  而柯永盛的战场官职最高,顺理成章地接替了清军的指挥权。
  沥海城中的陈胜,眼见清军实力大增,一时无法想出有效的破解手段,眼见战局陷入僵持,只能派人经水路送信给吴争,禀报沥海的困境。
  
第449章
歪打正着
  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任何事都有相对的一面。
  当明军骑兵押着金声桓派出突围的六百骑兵出现在东门外时。
  刚才用完早饭,就闻“噩耗”的金声桓软倒在椅子上,连声叹道,完了……这下完了。
  这六百骑兵被俘,代表着没有增援、不知敌情的道墟粮仓必定会被明军攻下。
  更代表着沥海清军主力将会在三天后,因缺粮而崩溃。
  那绍兴城还有什么守住的希望和意义?
  金声桓喟然一叹,由此产生了归降的念头,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随即,绍兴城清军向城下射出一封降书。
  当张国维捏着书信,兴匆匆地来到吴争面前时,吴争正蹩着眉头在看地图。
  “吴争,金声桓答应降了。”张国维确实很兴奋,在他看来,能保住绍兴这座古城、让百姓们不被战争所牵累,这才是王师该行之事。
  可吴争的反应很沉闷,只是“唔”了一声,甚至连头都没抬。
  张国维一愣,脸上笑意渐敛,担忧地问道:“怎么了,不会是出了什么事吧?”
  吴争答道:“没出什么事,张公不必担心。”
  “那……那你为何这般神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