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1807

  既然已知生死,便能泰然处之。
  占领仪真之后,钱家叔侄再不忌惮任何,他们直接率兵从周边富人、百姓处掠夺一切用得到的物资,并对仪真小城进行临时加固。
  唯一与鞑子有所区别的是,钱肃典以他的将军印,在一张张白条上盖印,声明战后由庆泰朝廷对其进行补偿。
  这种事情,如果换在以前,钱家叔侄是打死不为、不敢为之的。
  可现在,他们做得非常决绝。
  没有办法,王之仁水师支援他们暂时突破清军江防登陆,已经是极限,除了必须携带的军械,明军所带粮草只够三日,自此之后,没有援军,没有补给。
  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将血流干,要么降清。
  可钱家叔侄能降吗,敢降吗,愿降吗?
  人,都是逼出来的。
  一支军队,有什么的主将,就是什么样的做为。
  主将身先士卒,欲杀身成仁,部下再差也差不了哪去。
  三天的紧张备战,仪真这个小小县城,已经成为了一个堡垒。
  血战在第四天午后,暴发了。
  吴三桂武举人出身,后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可以说他的一生,十之七八都是在战场上渡过的。
  打仗,对于他来说,如同人每天要喝水一般从容。
  不需要特别的筹划,攻这么一个小县城,在他看来就是举手之劳。
  既然决定以这二万明军的血来换自己获得清廷的信任,吴三桂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四面包围,水泄不通。
  吴三桂下令,四面同时强攻,欲迅速解决仪真战事,为自己去西北单独领军,奠定扎实的基础。
  可仅仅半天时间,吴三桂发现他错了。
  这支明军,不是他印象中一战即溃的明军。
  战况紧急之时,无数人影从城墙上落下,这其中不仅是明军,还有清军。
  敢于抱着清兵跃下城墙、同归于尽的明军还是自己印象中的明军吗?
  如果仅仅是个例,这不稀奇,就算是再烂的军队,也找得出几个血性之人。
  可每面城墙都出现这种决绝的抵抗,这让吴三桂不得不收起了心中的轻狂,他下令罢战,开始想要郑重筹划接下去的攻势了。
  
第465章
干掉了李国翰
  树欲静而风不止。
  吴三桂虽为主帅,身边却有一个李国翰在。
  李国翰,看这名字象是汉人,没错,他是汉人,可他是铁岭卫清河、汉军镶蓝旗人。
  打小起他就没认为自己不是旗人。
  铁杆子的汉奸,说的,就是这种人。
  他的升迁,来自于他的勇猛作战,作战对象自然是明军。
  可以说,他能到今日高位,就是用明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
  他的官位确实比不上吴三桂,明摆着的嘛,一个是王爵,而李国翰只是个固山额真,一等世职昂邦章京(相当于总兵)。
  但李国翰是多尔衮心腹。
  仅这一条就足够了。
  所谓丞相门房三品官,吴三桂一个降臣,能奈他何?
  吴三桂的暂时罢战命令,被李国翰强硬驳回。
  说来可笑,一个主帅,且是清廷册封的平西王,他的命令仅被一个固山额真驳回,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可事实就是发生了,而吴三桂竟默认了。
  当然,李国翰的在旗身份,足以让他在江北清军中享有特别礼遇,不象吴三桂,他的身份被清军嗤之以鼻。
  这不奇怪,无论是明还是清,军中向来尊崇强者,对于降将,向来都是蔑视的。
  军令如山,这四个字对降将不适用。
  固山额真,是清廷军事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势与地位很高。
  就军队而言,他们有议处用兵事宜,重大战争,诸贝勒常须与八固山额真商议。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征明时,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议定,要求班师,岳托等贝勒赞同汗进取之议,遂“令八固山额真诣两贝勒所定议”,二位贝勒始放弃己议,大军继续前行。
  另外,八固山额真有出师行围之权,各率本旗官兵,守汛征战。天聪五年攻打明大凌河时,汗谕八旗固山额真冷格里、达尔汉、色勒、篇古、喀克笃礼、伊尔登、叶臣、和硕图等,分率本旗兵围城之一面或半面。
  最后八固山额真辖领本旗官兵,举凡佥丁从征,督责兵士整备军装战马,申严军纪,察验披甲强弱,奏报兵弁征战功过,等等,皆由固山额真督责部下办理。
  所以,在清军中,李国翰的话还真比吴三桂的命令来得管用。
  李国翰倒不是狂妄,只是他临来时,得多尔衮面授机宜,知道多尔衮要三日之内荡平仪真明军的原因。
  所以,暂时罢战,这绝对无法容忍。
  吴三桂心中要说不气,那肯定不是真的。
  虽说默认了李国翰的作为,但吴三桂由此也不再发声,任由李国翰对各部清军发号施令。
  其实吴三桂在经之前半日的攻城,心里已经非常清楚,城中明军悍不畏死,加上城中兵力雄厚,速战速决,根本不可能。
  这是他下令暂时罢战的主要原因,在吴三桂的想法中,既然仪真已经被四面合围,只要包围半月一月的,待城中粮草消耗殆尽之后,清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复仪真,岂不是美事?
  可李国翰的强横无状,让吴三桂袖手旁观。
  次日凌晨,血战再起。
  依旧是四面同时强攻,彪悍的李国翰在北城亲自上阵,身先士卒加入先登。
  此战惨烈,不仅是明军,清军一样悍不畏死。
  这种血腥的肉搏,就算象吴三桂这样身经百战的宿将都为之动容。
  此战一直持续到天色将黑。
  四处城门都数度易手,尤以北门为最。
  北门清军集中了六架攻城车,明军每以火油焚毁一架,便有另一架补充上前。
  李国翰身着重甲,率百名先登,三次登上城墙,可每次都被钱翘恭率机动队逼下城来。
  说起来李国翰也是幸运,仪真是个小城,城墙不高,每次被明军逼退,从城墙上直接下来,都被下面清军以软物相接,竟无一丝伤痕。
  否则换作是苏州或者是镇江城墙,恐怕早就摔个残废,搞不好就一命呜乎了。
  可夜路走多了,总会遇见鬼的。
  所谓事不过三嘛。
  已经三次登上城墙的李国翰意犹未尽,打算在收兵之前再攻一次。
  这就是他命该绝了。
  钱翘恭年轻,脑瓜子灵,他从吴争处听过江阴百姓是如何破解清军重甲兵攻城的。
  其实从第二次起,钱翘恭就已经在策划破敌重甲兵之法。
  可问题是,江阴百姓破解之法很难复制,要引诱重甲兵仰头露出脖子,这很困难,而且一旦被敌人发现自己的图谋,那就彻底失去了机会。
  所以,钱翘恭非常谨慎,要么不击,一击必杀。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天色将暗,李国翰临了还要发动一次进攻,等于给自己挖了个再也跳不起来的坑。
  这时的人,大多都有夜盲症,或轻或重罢了。
  对于突然出现的光亮,非常敏感。
  加上天色将暗,这种突然出现的光这会使人下意识地转头或者仰头去看。
  钱翘恭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李国翰再次发动进攻时,点燃了早已备下的烟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