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1807

  或许清军主将还在嗤笑,连几声炮响都听不了的守军,怎么可能挡住我五千骑兵一轮齐射呢。
  所谓歪打正着,新兵的惊慌,反而让清军减弱了戒备,由此,吴争没有下令开炮,一心想要引清军近前的战术目的,不经意之间,居然就这么达成了,这怕是天意。
  如果清军保持在二百步,不一百五十步以外,火枪兵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但清军此时已经发起总攻,他们一样在抢时间,要攻城,对于骑兵而言,那只有一条路——骑射!
  靠近城墙,左右穿插,侧向骑射。
  以密集箭矢杀伤城头守军,然后以火炮轰开城门,骑兵再一涌而入。
  所以,在发起进攻之时,清军的火炮一直向城头射击,而并不直射城门。
  说时慢,那时快。
  三里地的骑兵冲锋仅一呼一吸之间。
  清军骑兵左右各一路,各成三列冲向城墙,然后在靠近城墙之后,迅速左右向城门方向转向,成左右各三行,侧身向城头上射箭。
  密集的箭矢如蝗而至,这箭矢与实心炮弹不同,炮弹是直弹,可箭矢运行是带弧的。
  这也是可以压制城墙上弓弩手的原因。
  城墙上的新兵开始有了伤亡。
  但这不影响明军反击。
  因为骑射的箭矢要越过城墙去杀伤士兵,瞄准的点就要高于城墙,否则就被城墙阻挡。
  而城垛开口低于城墙最高处,所以城垛往往不是目标,而且这个时候不论是攻城还是守城,射击是不需要瞄准的,往往都是对准一个方向射击,以面进行杀伤。
  吴争迅速下令,火炮对准清军火炮位置,火枪开始“三段击”,同时射击。
  这是一场屠杀。
  甚至超过了吴争的想象。
  哪怕是新兵,只要击发,一排弹丸射出,往往无须瞄准,清军骑兵就象是自己撞上去,然后成片的倒下,形成一段间隙。
  后续骑兵根本刹不住战马狂奔,刚刚填补上这段间隙,而第二排火枪兵正好击发,已经击发的第一排火枪兵后退装填。
  三轮之后,新兵击发越来越顺手,而城下至少已经倒下了数百清军骑兵。
  其实清军骑兵的装备不亚于明军骑兵,他们身着皮甲,而皮甲中还有内衬,内衬里面,还有一件丝织背心。
  这个时代,丝织品在大明也是极奢侈之物,普通官员都穿不起,可被清廷用来装备军队,可谓下了重注的。
  这是为保护骑兵遭受箭创,因为步兵克制骑兵的也只有弓弩最具杀伤力了,骑兵受箭创是平常事,可箭头有倒钩,在疗伤时往往拔箭头会造成第二次创伤。
  丝织品密集而坚韧,箭矢往往射不断,一旦中了箭,丝织品会随着箭头陷入体内,这样只要拉着丝织物,就能方便地取出箭头。
  这是伤兵可以迅速痊愈,重新投身战场的有效方法。
  所以,清军骑兵根本不惧城墙上的箭矢,可今天,他们失算了。
  三轮火枪击发,仅仅是呼吸之间,一眨眼的功夫。
  近一厘米直径,铅制炽热的弹丸,显然比箭矢的杀伤力大许多。
  数百人转眼间倒下,让清军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这个同时,城头十六门火炮齐鸣,清军火炮的所处位置被烟尘覆盖。
  而清军将领此时惊慌失措,本能地后退,想脱离城头火炮的射程之外,这一退就是两里地。
  
第464章
歼灭清骑
  两里地,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撤退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可这一瞬间的功夫,就是城墙上明军火枪又三轮的击发。
  清军骑兵虽然已经察觉不对劲,可一时控制不住战马的惯性,加上没有得到主将命令,只能悍不畏死地以既定命令进攻。
  也就是说,这顷刻之间,又是数百骑兵倒在城下,这不是最凄惨的。
  最凄惨的是,之前倒下的数百清兵,至少有大部分只是伤,而非死,火枪还没有那么大威力弹弹毙命。
  后续骑兵因为惯性,是不可能勒马的,于是……不管蹄下是人是马,就这么践踏下去了。
  所以,大部分清军,与其说是被明军射杀,不如说是被自己人踩死的。
  六轮齐射之后,清军开始慌乱,无数骑兵拨转马头,朝北逃遁,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阵形可言了。
  吴争令火枪兵继续击发,同时将边上一个水桶粗的烟花点燃。
  此时清军骑兵的伤亡,也就三成左右吧。
  也就是说,至少还有三千多清骑。
  点燃的烟花随着“嘭”地巨响,在天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
  而这时,藏匿于东西两侧的明军骑兵,依照既定方略,向北迅速突击,形成对逃窜清军的合围。
  已经慌乱溃散,失去了阵形的清军,哪怕有些个人再强悍,又怎么抵挡排山倒海而来的阵型冲击呢?
  慌乱在瞬间变成溃败,灭亡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战局简直比吴争预想最好的还要顺利。
  清军的轻敌,加上对火枪认知的懵懂,还有将领一时失措,是造成清军骑兵覆没的主要原因。
  此战,城墙上明军伤亡不足三百,骑兵伤亡数十人。
  可取得的战果是硕大的,五千清军骑兵,能辨识的尸体就有三千多具,其余被清军自己践踏成残肢断臂的明军也没兴趣去辩论拼合,清军逃出去的怕是不足一成。
  这场出乎意料的完胜,令明军上下士气大振,特别是那些新兵,认为清军不过如此。
  在将士一片欢呼声中,吴争没有犹豫,下令北上,收复镇江城。
  ……
  “求退那知却冒迁,天心人意古难全。
  今朝行役还堪笑,下水船为上水船。”
  这是宋代诗人吴芾被贬,路过仪真时遇风滞留时所写下的三首诗之一。
  江北清军,主要集中在应天府对岸至江都一线,兵力比较集中。
  所以,吴三桂一声令下,清军对仪真的合围,也是非常迅速的。
  钱家叔侄来之前已经被钱肃乐面授机宜。
  对于将会发生的一切,也有了心理准备。
  不得不说,钱家人个个都是忠义之人,知道这是次九死一生的送死之战,可叔侄二人依旧从容赴之。
  而钱肃乐虽然与吴争素有杯葛,可在大义面前,却是丝毫不失分寸的。
  能在明知吴争要将这二万人当作吸引江北清军诱饵的情况下,还让自己的亲弟弟和唯一儿子送上绝路的,恐怕庆泰朝百来朝臣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说到底,吴争确实够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前世小市民该有的“仁”,已经在他身上找不见了。
  论起来,名份上,钱翘恭那可是他的大舅子,可就被他一句话,送入了绝境。
  “慈不掌兵”四个字,已经时常被他挂在嘴边。
  可钱肃乐却很清楚,真要能收复镇江府,这对于庆泰朝来说,就算多折损两倍的兵力,也是值得的。
  镇江府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清军一旦在镇江府形成气候,那么应天府就不会有一天好日子过,时时刻刻都在清军的觊觎环伺之下心惊胆颤。
  临别之时,钱肃乐让钱翘恭给自己磕了三个响头。
  这是让儿子还了十九年养育之恩。
  从此无牵无挂,生死两便。
  钱翘恭可以不必再顾及孝道,洒一腔热血为朝廷尽忠!
  这样的家风,如果能养出一个不忠之人来,那才叫怪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