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1807

  清廷官员窃窃私语起来,副使陈洪范凑向洪承畴嘀咕了两句之后,洪承畴沉声道:“镇国公莫要欺人太甚!要知道,我朝八万精锐已经兵至徐州,但凡谈判不成,随时便可南下。”
  连张煌言都觉得有些过份了,伸手指捅了捅吴争的腰。
  吴争总算是睁开眼睛了,他抬手擦拭了一下本就不存在的口水,歉然笑道:“抱歉,抱歉,连续征战,从丹阳到镇江,再到丹徒,两天打了三场大战,身体疲乏在是情理之中,还望诸位体恤。好在不负朝廷重托,百姓期盼,歼灭了……唔,我算算,丹阳五千骑兵,镇江一万多人,具体数字还真没统计过,但有一点,镇江清军守将固山额真叶臣逃跑时,仅带走不足千人,丹徒之战,我朝建阳卫一万人生生挡住了二万多清军的反扑,虽说建阳卫伤亡不小,可江心岛清军的折损,以惨重二字形容,怕是一点都不为过。至于仪真嘛,我是没有亲见,就无法判断输赢了,只是听说,清廷临阵换帅,以吴三桂替代郑亲王济尔哈朗,率江北六万清军攻仪真十日毫无进展……我就纳闷了,就算徐州有八万清军,那又能如何?”
  没等清方官员出言相怼,吴争一抬手,作住口势,然后回头问张煌言道:“玄著兄见过人打架吗?”
  张煌言正听得解气,骤闻吴争问话,只是不知道吴争用意,于是点点头应道:“倒是见过几次。”
  “那玄著兄可知道,打架完了之后,哭着喊着要赔偿是哪个吗?”
  “……”张煌言有些忍俊不禁。
  吴争斜眼看着洪承畴,自问自答道:“肯定是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那个。”
  这话引得庆泰朝官员哄然大笑。
  
第479章
太不要脸了
  洪承畴等清廷官员脸色铁青,陈洪范愤怒地一拍案台,厉声道:“尔敢羞辱我朝,当知我朝铁骑三日便可兵临应天府城下?”
  吴争施施然问道:“敢问你是哪位?”
  “大清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
  吴争昨晚是做过功课的。
  这个陈洪范那可是彻头彻尾的大汉奸,世人称之为“活秦桧”。
  万历年间中的武举,因善于钻营,短短六年,就从游击一直升至居庸关总兵。
  崇祯初,任南京右都督府佥事,提督大教场。
  次年就转任右都督,镇守浙江。
  崇祯五年,孔有德在山东叛乱,陈洪范领兵参与平叛,因平叛有功加封为太子少师。
  崇祯十年,朝鲜告急,陈洪范挂平虏将军印,领兵救援,当时清军攻皮岛,陈洪范闻风而逃,至广鹿岛,因此被革职。
  之后,陈洪范开始结交阉党,得到重新任用,投身到熊文灿麾下,从此郁郁不得志。
  直到清军入关,大明亡国,时任靖南伯、京营副总兵的黄得功邀约他勤王,陈洪范一口拒绝。
  之后,福王在南京即位,建立弘光朝。
  他就投了弘光朝,重觅老路,与阉党攀上了关系,最后在时任首辅马士英的举荐下,提督沿海五镇水师。
  就为了这点,吴争昨夜踹了马士英好几脚。
  当时弘光朝不思图变,依旧贯彻“联虏平寇”的国策,也就是勾结清军讨伐农民起义军,典型的“宁予外寇不予家奴”思想。
  那么派出使团同清廷和谈就成了当务之急。
  陈洪范来劲了,他打仗不行,钻营却有一套,他自告奋勇,向弘光帝奏请北使,弘光帝加其太子太傅衔,命来京陛见。
  由此,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组成了北向使团,出使顺天府。
  使团由南京出发,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
  至顺天府后,前往谒陵,祭告先帝,并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
  可笑的是,那时的吴三桂早已降了满清。
  弘光派陈洪范为北使重臣,本意是考虑到他久历戎行,同吴三桂等人有交情,便于联络,却没有料到陈洪范的主动请行包藏祸心。
  清廷派出已降清的明朝参将唐虞时之子唐起龙(陈洪范的女婿)勾连陈洪范。
  双方自然一拍即合,很快陈洪范就成了弘光北使团中的清方奸细。
  由此,清廷态度强硬,毫无和谈之意,倒是把所带金银绸缎全部留下,派兵三百名押送使团即刻离京南返。
  使团至天津时,陈洪范密信一封,声称自愿率兵归顺,并为清廷招徕南中诸将。请求多尔衮羁押使团左懋第、马绍愉二人。
  多尔衮得报大喜,立即派人带兵在沧州拦住使团,将左、马二人拘回北京,同时亲笔书信一封传给陈洪范,许诺“加意筹画,成功之日,以世爵酎之”。
  如此,使团只有陈洪范南返。而陈洪范其实已经是清廷安插在明廷内部最大的内奸。
  被多尔衮擒至顺天府的马绍愉,降了。
  而左懋第面对清廷多次劝降,依旧坚贞不屈,被清廷所杀。
  到了这份上,傻子都知道,弘光朝的末日不远了。
  堂堂弘光朝太子太傅成了内奸,对清廷而言,弘光朝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无论是民生政令还是军事布防,知道得比明人还清楚。
  不过陈洪范“志大才疏”、“眼高手底”,他想为清廷献上一份大礼,为自己晋身做准备。
  他在回应天府,途经时任兴平伯高杰镇守的徐州时,想劝降高杰。
  声称二刘(即刘良佐、刘泽清,为当时南朝四镇之二)已有心归附清廷,劝高杰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想高杰早看不惯陈洪范的言行,直接怼道:“清廷想要徐州、泗州也行,你去转告清廷,让他们拿顺天府来换。”
  话不投机半句多,见高杰不是同道中人,陈洪范使出一招“痼疾发作”的老套路,借中风逃遁而去。
  可陈洪范不甘心啊,一回到应天府,就大肆散布“和平”气氛,麻痹弘光君臣;一面向弘光帝密奏,黄得功、刘良佐暗通鞑虏。
  时日久了,陈洪范嘴脸世人皆知,弘光帝顾及旧情和颜面,加上没有确凿证据,所以没有治罪陈洪范,只将他打发出京,回原籍自省。
  可陈洪范还不收敛,回乡之后还特地写了一篇名为《北使纪略》的文章,恬不知耻地宣扬自己如何效忠于明廷,可背后却到处散布清军势大难敌,劝人及早投降,被当地人称为“活秦桧”。
  之后清军南下,应天府陷落,黄得功兵败自杀,弘光帝被俘。六月,潞王朱常淓在杭州被拥戴监国。
  朱常淓眼大如盲、病急乱投医,竟然重新启用陈洪范这个“和平使者”去同清军讲和。
  “活秦桧”陈洪范这次又乘坐悬挂着“奉使清朝”旗帜的船只,去同清方密商卖国事宜了。果然,与当时清军主将博洛勾结妥当之后,陈洪范回到杭州,同兵部尚书张秉贞一道劝朱常淓投降。
  朱常淓本就是贪生怕死之人,在陈洪范、张秉贞一唱一和之下,决定奉表献城降清。
  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陈洪范此时完成了他的使命,正式撕下面具降清。
  好在清廷居然也没亏待他,想来也正常,陈洪范不象吴三桂,他打仗没本事,也就关于苟且钻营,放在哪也不会危及到清廷的统治。
  于是,弘光朝曾经的太子太傅摇身一变,成了满清都督同知总兵官,出现在了这场谈判席上。
  依吴争的心性,能这么便宜放过他吗?
  “哟……恕吴争眼拙,竟不知是陈大人当面,早年拜读陈大人的大作,陈大人文笔,令吴争叹为观之。”
  吴争不仅“不要脸的奉承”,还起身拱手向着陈洪范的方向走去。
  这份无耻和肉麻,直让庆泰朝众人一个个举手掩面,脸色涨红欲滴。
  
第480章
打残活秦桧
  张煌言也震惊了,他是真以为吴争不知道陈洪范的往日行为,中间有了误会。
  那边洪承畴也震惊了,这是要唱哪出?
  这陈洪范只是武举出身,虽说也认得些字,可与吴争口中的什么“大作”、“文笔”有半毛钱关系吗?
  洪承畴虽意识到吴争此举肯定有诈,但洪承畴一来没有发现有何异状,二来本身也看不起陈洪范,与陈洪范为伍,洪承畴嫌弃得很。
  所以,洪承畴没有立时出言,只是在一边静观其变,在他看来,大庭广众的,吴争还能耍出什么阴谋来?就算耍阴谋,又如何能逃得出自己法眼?
  陈洪范这草包却被吴争“前倨后恭”的神态所迷惑了,这厮听说自己“大作”被吴争“拜读”,早已心花怒放,浑然不知自己是谁了。
  要知道,吴争可是庆泰朝权臣、镇国公,据说还是明室后裔,当着双方鸿儒的面,这份夸赞何等荣耀,这要是传至天下,那自己可就是才名满天下了。
  顿时,陈洪范喜笑颜开,哪还有方才厉声喝斥的模样。
  连连拱手回礼,陈洪范直向吴争迎上,口中“谦虚”道:“镇国公谬赞了,陈某一介武夫,贱作不值当镇国公拜读……呃,敢问镇国公,读过陈某哪作啊?”
  敢情,这厮还真把自己当作大鸿儒了。
  吴争依旧笑容亲切往前走,回道:“咦……陈大人何必如何谦逊,吴争读的自然是陈大人成名之作。”
  “成名之作?”陈洪范有些疑惑,自己有成名之作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