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1807

  这话引得群臣附应。
  钱谦益见大臣应和,不敢犯众怒,于是冷哼一声,不再开口。
  钱肃乐出列奏道:“陛下,虽说北城失守,但皇城外廖大人麾下尚有一万多军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清军攻破北城,同样伤亡巨大,只要掐住鸡笼山要道,短时间内,清军无力南下。况且,太平候夏完淳已经率建阳卫奉旨北上,此时应该已经到达大雁关,明日将可抵达西城。如此,就算鞑子再强悍,也无法短时间包围皇城。臣以为,陛下应离开京城南下,与镇国公会合,只要陛下平安,就算清军占领整个应天府,我军依旧能再次光复。臣恳请陛下为社稷、为宗庙计,移驾镇江府。”
  王翊也躬身道:“太傅所言实为老成谋国之言,还请陛下移驾。”
  所有人同声应和,包括钱谦益也不出言反对。
  可朱慈烺却沉声道:“朕为一国之君,岂能弃臣民而仓皇逃离?太傅方才也说了,清军虽然攻占北城,可南城还在我军手里,我军也并非无一战之力……真到了关键时候,朕的禁军也可出城增援廖卿。诸公不必再劝,朕意已决,誓与城共存亡!”
  钱肃乐、陈子龙、王翊等人眼神相碰之后。
  王翊奏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那请陛下派使臣出城,诏镇国公派兵前来增援。”
  朱慈烺点头道:“准。”
  说完,朱慈烺起身,“诸卿先议着,朕去探视一下长公主。”
  ……
  柔仪殿。
  一样灯火通明。
  这个夜里,整个宫城没有一处不灯火通明。
  “你走吧。”朱慈烺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玉玺(吴小妹交给朱媺娖的那方惠宗玉玺)放在朱媺娖的面前,“带着它去找吴争,让他即刻出兵救援京城。但记住,玉玺绝不可交给他。”
  朱媺娖确实没有想到,朱慈烺深夜来看自己,为得是让自己离京。
  在这一刻,朱媺娖心里十分感动,她眼中涌出两行泪,“哥哥为何不自己带着玉玺离开。”
  朱慈烺道:“朕若弃城中臣民逃了,日后如何去见父皇?况且,若是朕去投他,难保他不会重演挟天子令诸侯之事。只能是妹妹带玉玺去,如此,他就算起异心,只要朕在世一天,他拿着玉玺也无法号令天下。”
  “哥哥不走,妹妹也不走……要死,就死在一起。”
  “胡闹!”朱慈烺厉声道,“生死就在旦夕之间,你拖延一刻,朕的处境就多险一分。难道你想让你我都亡于应天府不成?”
  说到这,朱慈烺放缓语气道:“若朕真有不测,你可凭玉玺,或自立或拥立,但记住,新君必须是我朱家血脉。否则朕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
  朱媺娖大哭起来,“只要哥哥无事,义兴朝就不会亡。哥哥听妹妹一句劝,即刻出城吧!”
  朱慈烺幽幽一叹,慢慢伸手抚摸着朱媺娖的一头秀发,“国亡已四载有余,妹妹真以为天下民心还在明室吗?从古至今,凡国之将亡,必现妖孽,或造反自立或通敌卖国,义兴朝能横空出世,朕确实占了他的便宜。可朕也是没有办法啊,若真放任他壮大,义兴朝还是朕的义兴朝吗……朕知道妹妹与他有旧,可在江山社稷面前,这不重要,任何人都可以牺牲,包括朕,也包括你。他若奉旨来救,自然是最好,他若不来救,导致京城沦陷、朕殉国,他必遭天下人唾弃,到时你便可凭玉玺和朕的诏书登基。”
  
第691章
兄妹情深?
  朱媺娖慢慢收起眼泪,她抬头道:“这真的重要吗?难道比哥哥的生命还重要?”
  “当然!”朱慈烺郑重地说道,“否则,朕四年前就该追随父皇而去。苟且偷生四年,为得就是重显太祖往日荣光。若不成,朕宁死。媺娖,快快离京去吧。或许朕的死,能让天下人心重聚朱氏,这也算是哥哥为你铺出一条路……别负朕的一番苦心!”
  朱媺娖哇地一声,再次哭了出来。
  她扑向亲兄长的怀里。
  兄妹二人抱头痛哭。
  烛火摇曳,似乎在为这对苦命的兄妹叹息。
  ……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济尔哈朗攻破了应天府,占领了近半个城池,确实达成了他战前所愿。
  从战术上来说,他确实是胜利了。
  按照眼下的战局态势,明军仅廖仲平手下还有一万余京卫和二万多民壮,就算加上皇帝的六千禁军,怕也无法抵挡清军对皇城的合围。
  济尔哈朗自己判断,三日之内,清军就可突破鸡笼山,包围皇城。
  此时在应天府的清军已经聚集到了近三万人。
  攻破皇城,几乎唾手可得。
  灭一国,这对于济尔哈朗的诱惑明显有些大。
  但问题是,清军前锋在鸡笼山遭到了六千明军的殊死抵抗,到天色亮起时,付出了近千人的伤亡,依旧难越雷池一步。
  随后赶到的济尔哈朗,和谭泰商议之后,决定一面亲自组织强攻,一面派谭泰率部去守西城。
  这个命令非常正确,因为此时夏完淳的建阳卫,已经离应天府近在咫尺。
  谭泰赶到西城时,正好遇夏完淳部入城。
  两军随即暴发了激烈的遭遇战。
  双方都是幸运的。
  如果晚一刻,建阳卫就会全军入城,一万多建阳卫势必对谭泰的六千人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那么战局可能由此而扭转。
  如果晚一刻,被谭泰所部清军控制了城门,那么这场遭遇战就会演变成攻城战,没有攻城武器的建阳卫恐怕还真力有不逮。
  所幸,双方都是幸运的,这场遭遇战,清军占据的是单兵战力优势,而建阳卫依仗的是兵力优势。
  双方激战半日,士气都盛,一时无法击败对方,陷入了僵持战。
  ……
  西城、城中鸡笼山、太平门城门三个战场同时激战。
  最惨烈的鸡笼山战场。
  建阳卫来援的消息,让城中守军看到了一线希望。
  守军士气大振,廖仲平开始调兵增援鸡笼山。
  双方在这一日,以清凉门、鸡笼山、太平门一线,形成了一条僵持战线。
  这条战线将京城一分为二,北面被清军占领,南面依旧在明军的手里。
  这种僵持,引发了济尔哈朗心中的不安。
  因为他知道,还有一支生力军迟迟没有现身,那就是吴争的北伐军。
  济尔哈朗是想打个时间差,借义兴朝与吴争之间的间隙,迅速攻破应天府,然后凭借城墙阻挡吴争,由此来达到灭一国的战术目的。
  可问题是建阳卫的到来,让济尔哈朗非常不安。
  建阳卫牵制了谭泰所部,清军又在鸡笼山、太平门两处战场受阻。
  是,济尔哈朗自信可以获得最终突破,但这需要,时间!
  可时间不在清军这边。
  济尔哈朗心里很清楚,渡江的清军没有后援,多尔衮的十五万大军不敢渡河,囤于黄河岸边,唯一的作用就是威慑,除此之外只能是徒费粮秣罢了。
  如果吴争的北伐军出现在京城,那济尔哈朗反而心安了,无非是一场决战罢了。
  双方的兵力和战力在明面,可问题是北伐军迟迟不现身,不得不引起警觉。
  济尔哈朗心里涌起一阵惧意,这股惧意甚至超过了对灭一国显赫战功的渴望,他有了撤退的念头。
  他将想法知会谭泰,却遭到了谭泰的断然拒绝。
  其实这不难理解,也怪不得谭泰。
  试想任何一个将领,攻入敌国京城,胜利在望,谁肯撤?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
  主要的是二人的想法不同,立场也不同。
  是,济尔哈朗是亲王。
  可谭泰也不差啊,清廷真正的征南大将军。
  如果不是吴争收复南都、义兴朝崛起,哪轮得到济尔哈朗骑在谭泰头上?
  舒穆禄·谭泰,七年来战功赫赫,松锦之战俘洪承畴,败何腾蛟、白广恩,讨伐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无一不胜。
  有道是屁股决定立场,谭泰是多尔衮的人,济尔哈朗与多尔衮是政敌。
  这次谭泰肯遵奉济尔哈朗的命令,已经是出自对清廷的忠诚,可不代表着谭泰能事事听济尔哈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