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1807

  眼见城破,皇城唾手可得,济尔哈朗将自己调往西城,谭泰就已经感受到济尔哈朗想抢首功了,只是一时奈何不了济尔哈朗,只能屈从。
  如今败象未露,灭国之功就在眼前,济尔哈朗却说要撤,谭泰能答应吗?
  不能!
  济尔哈朗无法强硬撤退,他一撤,谭泰就成了一支孤军,把征南大将军和一支六千人的军队抛弃,就算是福临,也做不到。
  再有,失去谭泰侧翼掩护,济尔哈朗无法保证攻入城的清军在明军反噬下安然退去。
  无奈之下,济尔哈朗只好安慰自己,这只是自己心中的错觉,此战从突破江防到杀入京城,前后三天时间,吴争就算听闻京城危急,立即集结大军北上,也需要至少五天的时间。
  而这两天的空隙,或许就能占领整座应天府了。
  虽然这是济尔哈朗自己哄自己,但济尔哈朗也做了些准备,他调出一支三千人的偏师北撤,意图是,协助龙潭守军,巩固防御,为清军保留一条退路。
  济尔哈朗的这个部署,挽救了他自己,也挽救了谭泰。
  但有得必有失,两军本就是处在僵持状态,这是一种力量平衡。
  不用说三千人的调动,哪怕是一千人,都能被对方感觉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感觉,让廖仲平这个本来稳重的人,做出了全线反击的决定,不仅如此,他还在反击前的那一刻,向皇帝陈请,调三千禁军出宫,增强反击力量。
  
第692章
多尔衮开始渡河
  在接到廖仲平奏疏时,朱慈烺做出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调五千禁军出皇城,按廖仲平的方略,经玄津桥向西,沿进香河,对鸡笼山方向的清军发动了侧击。
  此举,不仅仅是增援鸡笼山方向的明军,更是一锤子在谭泰和济尔哈朗两部之间钉入了一颗钉子,掐断了二者之间的直线联系,也就是说,谭泰和济尔哈朗如果要联系,就得北绕一圈,这需要花半天的时间。
  朱慈烺的这一决断,确实为廖仲平减轻了压力,也为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
  ……
  在京城君臣、百姓都盼着镇国公吴争援军到来的时候。
  吴争在干啥?
  吴争亲率火枪营、杭州卫,在舟山水师的炮火支援下,以犁庭扫穴之势,荡平了靖江三千九百清军守兵,占领了靖江。
  就在济尔哈朗心中隐隐感觉不对劲的时候,从丹徒出发的金山卫已经抵达龙潭外围,随即向驻守龙潭的清军发起了进攻。
  龙潭是个小镇,但在王之仁的经营下,已经成了一个要隘,本是为了坑清军的。
  可王之仁重伤,加上水师倾囊而出,给了清军一个极佳的机会,轻易占领了这座要隘。
  而此时,金山卫却因此而陷入了苦战,可谓是天意弄人。
  吴争本来是想以王之仁水师和舟山水师联合封江。
  到了真挡不住的时候,就在应天府水域,让出一个缺口,让一部分清军突入,以应天府坚固的防御来消耗这支突入的清军。
  这样,以镇江府为据点,结合守军和金山、杭州两卫,就算镇江水域也被突破,同样能抵御清军攻城。
  这不是吴争怯战,不想与清军堂堂正正地以正合。
  实在是力有不逮,不管是朝廷还是大将军府,仅以十府之财力,供养七万大军已经捉襟见肘,加上几乎从没有停下的战争,底子已经耗尽,急需修养生息。
  吴争杀多铎,确实是想拖清廷同样陷入这种财政困局,可绝不是想当下就与清廷决战。
  可王之仁的突然重伤,让吴争不得不改变原本的作战思路。
  在吴争预想之中,应天府可以挡住清军一、两个月,这个时间足以让自己从容进攻靖江,然后进攻泰兴,这样,就形成一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格局。
  清军攻应天府攻不下,可吴争可以攻下靖江、泰兴,这样清廷势必恐惧吴争会率部北上,直入腹心,如果真按吴争的想法,这事还真有可能,缺少粮饷,吴争完全可以在沿路劫富济贫,这事,吴争干得出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所以,照吴争的想法,最好是打得清廷不得不主动撤退,理想状态是能占据江北一个州府,做为日后北伐的跳板。
  但人算不如天算,战局瞬息万变,谁能知道,如此坚固的城池加上兵力并不比清军少太多的应天府,竟不到四天就被清军攻破。
  如果吴争能想到这点,只怕啥想法都不会有,早就直接派金山卫增援京城了,毕竟,京城一失,整个江南人的士气都会下降,好不容易有的大好局面就会化为乌有。这样的损失,吴争是承受不起的。
  可世上没有如果,也没有后悔药可买。
  吴争得知京城危急的时候,杭州卫已经从靖江出发登陆对岸,向泰兴进军了。
  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时哪怕退兵,恐怕也救不及京城了,吴争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只是在心中祈祷鲁之域、吴易进攻龙潭顺利,这样围魏救赵,或许还能逼济尔哈朗回援龙潭,如此,说不定能减轻廖仲平的压力。
  吴争下令加速向泰兴进军,是加速,不是急行军,这是为了在赶到泰兴时,立即组织起进攻。
  第二天凌晨,也就是济尔哈朗打算撤退,却被谭泰拒绝的第二天凌晨,杭州卫对泰兴发起了进攻。
  泰兴是个小县,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建县,此时隶属扬州府。
  清廷原本没有在泰兴驻囤军队,只有三千六百兵力驻囤于泰州。
  因吴争光复长江东南十府,清廷才在泰兴驻屯了一千八百守军。
  可此时,靖江被攻下的消息已经传到泰州,那儿的三千六百清军,已经在杭州卫前锋到达泰兴之前赶到,两部会合之后,有了五千四百人,这就让吴争无法迅速攻下泰兴,一天激战之后,吴争没有连夜攻击,而是下令当夜让将士休整,等待后军赶来。
  打算天亮时发起强攻。
  ……
  两天的时间,足以将战场变化,传到黄河边。
  多尔衮闻知军报,就已经感觉到战局的变化不妙。
  他的判断几乎与济尔哈朗相同,攻入应天府的清军应该立即从应天府撤退。
  因为龙潭绝对无法守住,金山卫是清军守军的两倍,龙潭虽然是要隘,但也仅仅是个要隘。
  无民可以协防,清军死一个就少一个。
  加上清军刚刚攻下龙潭,周边都是明军控制的地盘,不具备任何可借力之处。
  打顺风仗还好,可要让这些降清明军与金山卫打一场殊死之战,很可能形成哗变。
  这样一来,攻入应天府的清军就被隔开了,丧失了退路。
  如果攻下应天府还好,可以凭应天府城墙防御,且应天府中的囤粮和百万民众的存粮,足以保障二万多清军的需求。
  可如果陷入僵持,那就是万劫不复之境。
  那一万八旗军是绝对损失不得,就算是多尔衮也无法承担这一万八旗兵在江南全军覆没的结果。
  多尔衮立即手书传令,令济尔哈朗撤退。
  同时将战局变化急奏朝廷,建议朝廷,只要义兴朝送还豫亲王多铎的尸体,可以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然后进行和谈。
  之后,多尔衮开始组织前锋渡河。
  这个时候,多尔衮就算再谨慎,也只能冒险一搏了。
  因为一旦泰兴被吴争攻下,那么黄河以南沿海,就没有一支可以抵挡吴争北上的清军了。
  这会使得局面失控,清廷或许可能由此而失去黄河之南的整片土地。
  所以,就算冒险,多尔衮也须搏一搏。
  
第693章
各怀鬼胎
  战局的变化,往往就在细微不经意之间。
  吴争攻下靖江,兵临泰兴城下的消息,在泰兴周边各县引起不小的混乱。
  连带着有驻军的县的清军,自动向泰兴增援。
  这就使得正在镇江水域与王之仁水师交战的一万清军阵线开始松动,这不难理解,明军都攻到清军侧翼了,泰兴一失,明军只需一天时间迂回,这一万清军的背后就会出现明军。
  清军开始出现慌乱的苗头。
  王之仁在镇江水域水师的压力聚减,于是水师开始分兵向应天府水域西进。
  水师这个无意的动作,着实帮了正在进攻龙潭的金山卫大忙。
  一直苦于没有攻城武器的鲁之域、吴易在几艘水师炮船的支援下,向龙潭要隘发起了猛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