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1807

  吴争点点头道:“我明白,你尽可放心,我不会强人所难。你可以随时回京城。”
  王一林这才有了喜色,“那就好,早知兄弟是个磊落之人……”
  吴争表情严肃地说道:“有一事,恐怕一林兄还不知道,兴国公在此前与清军交战时,身负重伤……好在,命是保住了,此时正在京城养伤。”
  王一林大惊,“叔父是兴国公,怎会重伤?”
  吴争将来龙去脉与王一林说了一遍,王一林变得沉默下来,想了想,冲吴争拱手道:“吴争兄弟,我得去探望叔父,这就告辞了。”
  吴争拱手道:“一林兄保重,代我向兴国公问好。”
  这时,蒋全义率众急奔而来,齐齐单膝跪地,“拜见大将军。”
  二千多人,这一跪下,黑压压的一片,声势之大,令人咋舌。
  吴争赶紧大喝道:“蒋大人,今日之后,便是自家兄弟,何须如此……快快让弟兄们起来。”
  蒋全义这才令将士们起身,然后跑步上前,“大将军,兄弟们听闻家人皆已在松江府,个个愿意追随大将军。”
  没等吴争说话,王一林已经开口了,他沉声道:“吴争兄弟,这支军队里,可有近二千人是水师……我得带回去。”
  吴争看了蒋全义一眼,然后点头道:“一林兄,不是我要阻止你带他们回去,再怎么样,我也不会趁兴国公重伤之时,夺取这支队伍,而是朝廷已经将他们定为叛军,他们真回不去了。他们与你不同,你是兴国公的亲侄,可他们……况且,将士的家人已经都在松江府,你让他们随你回京,结果会怎样,很难预料。这样,你可以去问问,只要将士们愿意跟你走,我绝不阻拦,如何?”
  王一林想了想道:“也好。”
  说完,上前几步,冲着将士大喊道:“水师兄弟们,兴国公与鞑子浴血奋战,此时身负重伤,我欲立即返回京城探视。兄弟们都随我回应吧?!”
  将士们目光聚焦在王一林身上,却无一人响应,场面一片寂静。
  王一林脸色有些发暗,大喝道:“兴国公对汝等不薄,你们竟都要弃国公而去了吗?”
  这话有些重,有不少人慢慢站了出来,可也仅仅不到百人,这都是之前吴争出钱委托王之仁训练水师时,王之仁抽调进去的心腹老兵。
  王一林愣了好久,终于喟叹一声,向吴争黯然拱手道:“那我……这就告辞了。”
  吴争拱手还礼道:“一林兄一路顺风。”
  目送着王一林及近百士兵离开,吴争随即下令,全军向兴化城开拔。
  一个时辰后,吴争率部进入兴化城。
  随即向应天府派出信使,表示奉旨停战,同时命令金山卫停止进攻,保持对龙潭清军的戒备。
  至此,吴争不再北上,在兴化北门外构筑阵地,与城楼形成犄角互为依仗,静候多尔衮的到来。
  ……
  多尔衮大军前锋渡河南下,已经有一万五千余人。
  这其中包括贝勒拜音图(爱新觉罗·巴雅喇之子,努尔哈赤侄子)所率的一千八百镶黄旗军。
  应该来说,这支军队从战力上而言,就算称不上精锐,但也能差强人意了。
  一千八百镶黄旗八旗,从十五万大军中遴选出来的一万多人,阵容可以算强大了。
  多尔衮不再小看吴争,他已经将吴争视为对手。
  他此时从京城南下,甚至还带来了他麾下,深藏不露的三百铁甲重骑。
  说到铁甲重骑,确实所向披靡,但它并非无敌,特别是在多山多河的地域,它也有缺陷,缺陷还不少。
  譬如,训练铁甲重骑,要求门槛太高,首先是人,需要能承受百余斤的铁甲作战,还要持二十余斤重的长戟或铁枪,这个要求真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就算不进行挥舞,保持住这个姿势,就已经百中无一了。
  其次,战马的要求就更高了,但凡选中的战马几乎体型、高度、膘厚、马龄都有严格的要求,试想,骑手体重、甲重、器械,还得加上战马自身覆盖铁甲,这对战马的承载力是严峻的考验。
  负载已经够重了,还得快速冲锋,可想而知,这铁甲重骑作战的持久力能有多少?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铁甲重骑的冲锋极限,最多维持一柱香(约半小时)的时间,超过这时间,战马得累死,骑手亦是,古时重骑还真有被铁甲压死的骑手。
  而作战半径就更少了,铁甲重骑的速度远低于轻骑(大概时速也就二十公里,半个小时也就十公里)。
  最后,组建铁甲重骑的耗费实在是太高了,这不是寻常势力能承担得起的。先不说骑手需要的耗费,就说辅助吧,一个重骑兵需要配备二、三匹同级别战马,来增加持续作战能力及以备不时之需,如此相应的粮草补给、人员配备都得增加。
  但凡一个铁甲重骑,需要配备至少一个副骑手,四至六个辅役,因为没有辅役的帮助,身着重甲的骑手根本上不了马,辅役还要担负运输、照顾战马和骑手的任务。
  所以,一支三千人的铁甲重骑,真正作战的,不会超过六百人。
  说一个铁甲重骑所耗费的钱财,足以与十几个轻骑相比,绝对不过份。
  这就是一个似乎中看的磁娃娃,它的强悍战力仅在合适的作战区域里体现,一旦换个地方,得,它的反应速度甚至比步兵还低劣。
  所以一般重骑兵不可能单独作战,必须配备轻骑或者步兵。
  
第712章
第三次和谈
  正因为这样,多尔衮堂堂拥有正白、镶白(旗主是他亲兄弟)两旗的摄政王,也就只训练五百铁甲重骑,可在近十年的战争中,已经折损到只有三百人,这还是经过不断补充的情况下。
  所以,入关之后,多尔衮已经不使用这支重骑了,因为,他舍不得。
  此时,多尔衮带来这支重骑,目的倒不真完全是为了吴争,而是震慑这十五万新兵。
  拜音图所率的一千八百镶黄旗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场仗到底没有真打起来。
  绝对不是因为清廷和义兴朝先后做出和谈的决议。
  也不是多尔衮雄心不再,他此时还只有三十七岁。
  无论多尔衮还是吴争,都还真不是严谨遵旨办事的主。
  打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多尔衮发现吴争已经做好了交战准备,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打起来势必形成又一个僵局。
  而吴争,确实力有不逮,杭州卫已经伤亡过两千,算上火枪营,总兵力也就一万出头。
  面对着多尔衮这个强劲的对手,吴争同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于是,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间隔三十里,居然相安无事。
  这方面来说,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的和平,绝对不是仁义或者信誉能产生和持久的,真正的和平,只有相互的力量对比达成一个奥妙的平衡才能到来。
  ……
  和谈是在三天后的清晨。
  从应天府而来的钱谦益、陈子龙、王翊等共计十个义兴朝重臣加上吴争,以吴争为主使,钱谦益、王翊为副使,组成了和谈使团。
  这倒不是义兴朝突然改了性子了,而是吴争以镇国公、大将军(庆泰朝所授,义兴朝不认)的身份,钱谦益还真不敢称自己为主使。
  另外,如今吴争兵锋以抵淮安,朱慈烺身为义兴朝天子,也不得不有所表示,以此向吴争示好。
  让人无语的是,济尔哈朗和谭泰,竟是与钱谦益等人一齐来的。
  两军打得如火如荼,超过二万人死了,两国使团竟结伴而来,令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两军之间的一处丘陵。
  地点不是吴争选的,是义兴朝与济尔哈朗商定的,但吴争也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按照惯例,双方和谈,地点的选择,需要尊重位高者的选择。
  吴争虽说是镇国公,但由于大将军的尊号毕竟没有得到义兴朝的承认,所以,与多尔衮的摄政王、大将军相比,还是弱了不少。
  那对于选址,也就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了。
  清廷的使团,阵容也够大,从京城赶来的洪承畴、范文程、刚林三名大学士、奉恩镇国公岳乐等七人,加上多尔衮、济尔哈朗、谭泰、拜音图,也是共计十一人,以多尔衮为主使,范文程、洪承畴同为副使。
  谈判之地由清军搭建。
  或许是为了衬托多尔衮的显贵,清军搭出了一里见方的木高台。
  双方各带一百随扈入场。
  不过,多尔衮珊珊来迟,或许是位高者永远是晚到的那个吧。
  当吴争看到多尔衮,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气氛随即紧张起来,说剑拔弩张,一点都不过分。
  当多尔衮径直走向吴争的时候,不论是清臣还是明臣,几乎所有人都在心里捏了把汗。
  这二人可都是谈判主使,一旦闹僵,那就是大战的重启,这肯定与双方朝廷的意愿背道而驰。
  “你就是吴争?”多尔衮不怒自威,这是久居上位者的气息,扑面压向吴争。
  可吴争却很平静,他甚至在微笑,“正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