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1807

  带来的后果就是所有东西都在涨价,地价、房价、日用品、奢侈品等等,连带着人工也在上涨,涨幅还是相当大的。
  可问题是粮价不涨,没法涨。
  谁敢涨?
  各大商帮确实是钱多得数不清,可面对着官府和军队,脆弱得就象个鸡蛋。
  粮价不涨对百姓确实是件好事,因为再穷的人,也该吃得饱了。
  一两银子能买一十五斗(约三百斤),而三府之地的工酬,最低已经到达一月二两。
  没办法,吴争开设工坊、港口、造船所,三府之地的百姓,只能肯做事的,基本不存在失业这个词。
  但问题是,这三府之地,由于茶叶、蚕桑业的兴旺,自身的粮食产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
  那么粮食就得从周边购买。
  随着三府物价的不断上涨,周边的粮价因大量需要也在上升,贩粮的利润就变得越来越薄,直到亏本倒贴。
  既然亏本,那就不做。
  可问题来了,这些商帮的粮商,做惯了粮食买卖,多少的店铺和人手,所谓船大调头难,一时间怎么可能转到其它买卖?
  开始时,各大商帮还强撑着,用别的生意利润来补贴粮食买卖,可几个月下来,撑不住了,这就有了今日齐聚会所,提出强烈抗议之事。
  莫执念当然也没有办法,别的事他还可以自作主张,可关于粮价,他还真作不了主。
  于是安抚诸人,让他们等吴争回来,再作商议。
  可商人们,皆不肯走,这每拖延一天,便是巨大的损失,要知道,三府之地,数百万百姓,一天消耗的米量有多大?
  于是,他们在会馆和客栈住了下来,声称一定要等事情解决后才肯离开。
  ……
  莫执念愁眉苦脸地回到家中,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
  确实,这事很伤脑筋。
  吴争现在率军在外作战,闹个不好,后院起火,那问题就严重了。
  见到祖父愁容的莫亦清,问明事情原委之后。
  她微笑道:“此事不难,无非是银子的事罢了,阿爷何必苦恼?”
  莫执念摇摇头道:“这哪是银子的事,粮价是大将军定下的,当时就叮嘱过,无论任何情况下,粮价必须稳住,粮价稳,民心就定。”
  莫亦清道:“既然粮价不能涨,那就贴补粮商呗。”
  莫执念皱眉道:“银子从何处来?三府数百万人,一天就得数万石粮,一石粮涨一成,那就得数万两一天。”
  “与三府的稳定相比,一天数万两银子值得。”莫亦清正色道,“况且,之前有消息传来,朝廷已经与清廷和谈了,大将军回杭州想必不会太久,就算十天半个月下来,也就是几十万两银子,先由财政司垫付,撑到大将军回来,再作定夺也就是了。”
  莫执念有些心动,他问道:“依你所言,怎么个贴补法?难道还要在三府各县各个城门记录入城的粮食,然后按数量进行发放不成?这恐怕太繁琐了,况且,如果有不法商人将入城粮食囤积不卖,岂不是让他们白白贪了补贴银子?”
  
第733章
陈子龙等人来访
  莫亦清沉默下来,她沉吟了很久,道:“这不难解决,各县官府皆有户籍黄册,由各乡、村里正发放粮食凭据,凡三府户籍在册百姓,每月领取购粮凭据,然后可至任何粮店购买平价粮食,粮店将凭据汇总到粮商处冲抵粮款,再由粮商持凭据至财政司换取粮食差价。”
  莫执念闻听大喜,可随即又皱起眉来,“按你的意思,是要放开粮价?这万万不成,不仅我没有这个权力,连右布政使熊大人,也没有这个权力。”
  不想,莫亦清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大将军定粮价为得是三府百姓可以买得起粮食,可如今粮价确实已经不能再维持原状了。阿耶应该知道,三府之地,有多少国外商人和外地商人云集,他们也在享用低价的粮食,而这银子却是由粮商在出,这状况无法长期维持下去。所以,变革势在必行。”
  莫执念低头沉吟起来。
  莫亦清见祖父犹豫,劝道:“阿耶可以将此理与熊、张二位大人商议,想来应该能说得通。就算之后大将军见怪,无非是将这暂时的应变之计回复原状罢了。”
  莫执念道:“也好,明日一早,我就去与二位大人商议。”
  ……
  次日,莫执念与熊汝霖、张煌言商议。
  熊汝霖、张煌言觉得可行,赞成这个应变之策。
  于是,三人以大将军府的名义,推行了粮价新政,三府之地,沉寂了两年的价格,开始浮动。
  这一浮动,当天一石粳米的价格就变成了一两一石。
  百姓因为有了购粮凭证,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所以平静地接受了。
  但利益有人得到,就一定有人失去。
  粮价的浮动,特别是官府对本地百姓的贴补,让各地商人和国外商人有了对立情绪。
  这种情绪渐渐开始积淀起来,酝酿着另一个变局。
  ……
  吴争从太傅府回到镇国公府时。
  宫中的内侍已经等了快一个时辰了。
  他们是奉旨替给吴争送郡王朝服来了。
  “奴婢恭喜会稽郡王、贺喜会稽郡王。”一见吴争来,内侍腆笑着向吴争道喜。
  吴争微笑道:“赏。”
  看着红漆盘上郡王朝服正中,那个纻丝、纱罗织金闪色的五爪行龙龙头,吴争不经意地摇摇头。
  正如朱慈烺说的,这郡王爵,吴争还真看不上。
  之所以接受,依旧是为了双方的妥协。
  当然,吴争势力的不断壮大,也确实需要一个名目,来安定人心。
  王爵,可以稳定人心。
  府中侍女们鱼贯而入,在吴争面前小心地撑起这件朝服。
  义兴朝,除了朱以海,没有别的王爵了,当然,朱以海现在是亲王,还高吴争一等。
  但从朝服上而言,没有多大的区别。
  同样的是正面坐龙,同样的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边上宋安嘿嘿笑道:“少爷不试试?”
  吴争斜眼道:“有得是时间穿,急什么?”
  宋安腆着脸道:“那今日之后,我是不是得改口称王爷了?王爷是不是得给点赏赐啊?”
  吴争正色道:“无论何时,少爷都还是你少爷,但你这次回杭州后,还得回军校去。”
  宋安苦着脸发出“噢”地一声悲鸣。
  虽然,听起来很假。
  吴争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陈子龙会在这时前来拜访。
  与陈子龙同来的还有都御史王翊、兵部侍郎冯京第、兵科给事中董志宁。
  吴争对陈子龙很恼火,准确地说,是有敌意的。
  这也难怪,陈子龙几次三番地和吴争过不去,最不可饶恕的就是吴争去镇江时的那次刺杀。
  虽说与清军勾结,并非是陈子龙的意思,是陈子龙心腹宋征舆所为,但陈子龙也逃不了干系。
  吴争没有追究陈子龙,完全是为了当时正在与清军交战,而陈子龙在应天府及江南的影响力巨大,故朋旧友、弟子门生,没有三千,也有两千。
  这也是陈子龙策划废黜朱慈烺失败,朱慈烺没有杀他的原因。
  当然,吴争不追究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陈子龙抗清之心确实不容置疑。
  吴争原本是不想见陈子龙的。
  可听说来的还有王翊、冯京第、董志宁三人,确实引起了吴争的兴趣。
  冯京第是王翊的人,跟来不奇怪,可董志宁却是钱肃乐的人。
  自己刚与钱肃乐分开,也没听钱肃乐说起有什么别的事啊,董志宁来做什么?
  于是吴争让宋安请四人进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