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4/1807

  不过这个时候,清军溃兵已经不是溃兵,它与主力已经会合,背靠城墙,有火力的支援,让他们心里有了底气。
  这种肉搏是很残忍的,双方都没有退路。
  府兵是不敢退,退就是火炮的靶子。
  清兵是不能退,身后就是城墙。
  城墙上的清兵在一阵踌躇之后,决定分出一支三十人的队伍下去增援。
  这一生力军的增援,蒋全义部就陷入了凶险,危在旦夕了。
  万幸的是,这个时候,鲁之域率二百八十九骑终于赶到了。
  “敌袭——!”随着城墙上清兵凄厉地狂呼声,六门十二磅重炮开始轰鸣。
  可也就是一轮的机会,前装炮的装膛确实太慢,对于象鲁之域这样一支小量的骑兵而言,更是太慢了。
  鲁之域着实是吓了一跳,可在一轮之后,发现城墙上的火炮没有连续射击,鲁之域迅速下令已经减缓速度躲避炮火的骑兵,加速靠拢城墙。
  鲁之域打算强突了,他这时的感受只能用惊骇来形容。
  接到吴争调兵令,鲁之域还仅仅以为是普通的叛乱,可现在,他发现这绝不是普通叛乱,连金山卫都没有装备如此重炮,怎么可能是普通叛乱?
  由此他所想到的是,在这样一支叛军的包围下,吴争的处境。
  所以,鲁之域此时已经作出了,就算全军打残,也要冲入城中,与吴争会合的决定。
  而秀水城墙的高度,只有两个人高,站在战马上,就可以伸手攀爬。
  随着越来越多的士兵靠近城墙,城墙上的清兵,再无暇射箭,开始短兵相接。
  战斗的胜败,往往就取决于一线将领在面对困局时的选择。
  就算孙武再世,恐怕也无法准确地预料到战场中每一个变化,只有一线将领才是输赢真正的关键。
  一个合格的将领和一个不称职的将领,在面对选择时,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象蒋全义部,其实掉头跑,至少也可以跑出一部分人,反而是向前冲,那一旦胶着,就是死路一条。
  可蒋全义毅然选择向前冲,这就无形之中,导致城墙上的守军分兵,这一分兵,严重地影响了城墙的火力密度,间接给鲁之域二百多人,奠定地迅速接近城墙的机会。当然,清兵调小炮打击蒋全义,也是鲁之域部能顺利靠近城墙的主因之一。
  再譬如鲁之域,首先他在接到吴争命令时,能分析吴争调兵的用意,随即调集战马,以小部前出,火速赶往秀水,已经奠定了此战必胜之局。
  就算蒋全义部全军覆没,对此战的最后结果也没有任何影响了。
  因为东城二百余清兵,已经处在鲁之域外围,吴争内围的包围之中。
  而鲁之域在遭到城墙上六门重炮轰击之时,如果换了寻常将领,首先会思考是不是城墙上有重兵埋伏?是不是该退出射程之外,探明情况再作定夺?
  加上二百多人都是骑兵,骑兵不适合攻城,就算鲁之域真的这么做了,战后一样挑不出错处来。
  但鲁之域首先想到的却是吴争的安危,想到的是吴争万一有难,这个势力就会分崩离析。
  于是,就有了蒋全义无意地帮助鲁之哉牵制了城墙上的守军,而鲁之域在无意之中,拯救了原本会全军覆没的蒋全义部。
  错误的前提,加上错误的理解,可结果却朝着正确的方向去了。
  这就是一个良将的本能反应。
  仅用了一柱香的时间,在东西、内外的合击之下,清兵溃了,城墙上就算溃最多也就是跳下城墙,虽不致摔死,可往哪逃?
  清兵降了,没死的都降了,一百三十余人。
  ……
  吴争在控制了码头之后,率部回援西城。
  张煌言督战的西城,是此战打得耗时最多的战斗。
  此时府兵已经攻上城墙,敌我双方短兵相接。
  至少有一半守军已经溃逃,但余部却是在硬抗。
  原本西城城防是由孙正强负责的,可孙正强不肯远离陈洪范,生怕陈洪范给他背黑锅,于是这四百人的指挥就交给了一个牛录章京马建忠(原牛录额真,后又改叫佐额,相当于明千总)。
  这马建忠属满清汉军正红旗,原是恭顺王孔有德部下,孔有德被清廷从湖广召回京城后,正逢清廷想要调兵入秀水,乔装成护院,于是,马建忠就率部来了秀水。
  这秀水城中八百多护院,其中有一半是他的麾下。
  不得不说,这厮确实是是铁杆子汉奸。
  眼看着县衙、码头、东城皆已战火燃起,明军已经登上城墙,守军也出现大量溃逃,他却愣是带着嫡系一百多人与府兵激战,死不投降。
  直到吴争率兵回援时,马建忠还带着身边三、四十亲信,在负隅顽抗。
  吴争带人上了城墙后,下令以从码头得到的火枪,对这三、四十人,来了个排队枪毙,才消灭了这几十个铁杆汉奸。
  至此,这场出乎预料的叛乱,终于结束了。
  此战,民众伤亡一百六十一人,其中县衙前大街五十七人,包括徐里正。码头搬运工伤亡一百零四人,包括老张头的两位兄弟。
  衙役伤亡二十四人。
  府兵伤亡三百十七人,金山卫鲁之域部伤亡二十九人。
  共计军民伤亡五百三十一人。
  歼灭清兵六百余人,俘虏一百八十九人,另擒获陈洪范、孙正强,抓捕其余通敌商人共十七人。
  缴获火枪五千余杆,火炮七十八门。
  在县衙府库搜出黄金三千两,白银九万多两。
  抄没通敌十七家商人,共得黄金七千余两,白银高达八十七万两之巨。
  商人家眷没入贱籍,解往新城为苦力、劳役。
  吴争下令,在秀水码头一里处,建英魂冢、立七尺碑,碑上书八个鲜红大字——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第836章
反清者荣,降清者耻,卖国者必诛!
  同时,官府通告全城,凡参与此战民众,皆赏银二十两,伤者百两,亡者二百两,即日起至县衙兑付。
  另外,亡者家中父母由官府赡养至老,遗孤入江南学堂,由官府供养至成人。
  上报朝廷追授徐则恩(里正)为秀水伯。授徐三、刘二根、李小柱等十人“勇士”称号,并特进徐三为秀水县尉(按明制,胥吏无缘为官)。
  同时,组建秀水民团,授张新侠(老张头无大名,是吴争临时为他赐名)为民团守备,为从七品武职,负责运河嘉兴段守卫,由嘉兴府直隶属,并拨给粮饷、装备。
  吴争亲自为秀水民团授旗时,对张新侠和码头工人说了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为吴争的这一系列动作,私下里,张煌言劝谏过吴争。
  在张煌言、马士英二人看来,吴争此举确实属于“大手大脚”了。
  二百两,按照现在北伐军的饷银,每月二两,就得服役一百个月,八年多的时间。
  这对于寻常江南州县而言,买一座占地一亩的小院,也才三、四十两的年代,无疑是笔巨财。
  此例一开,各州县效仿,到时若不按这个标准,必伤人心,若按这个标准,那大将军府恐怕会破产。
  眼下可是国战时期,打一场双方十万人的战斗,毫不稀奇,这要是阵亡个二、三万,单抚恤银子就得四、五百万,而大将军府一年的岁入,按去年三府算才三百万两。
  吴争知道张煌言所虑是实情,可吴争的回答是:“玄著兄,大明之所以亡,是明人不再以自己是明人为荣,外族入侵,明人以冷漠视之,夹道欢迎者亦不在少数……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民,强民由须先清楚地告诉民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今日之赏,确实与制不合,可我就要让民众知道,反清者荣,降清者耻,卖国者必诛!”吴争咬牙道,“身为汉人,却卖身投靠外族,反过身来,以残杀自己同胞搏取军功,这等人千刀万剐亦不解我心头之恨!”
  说到这,吴争慢慢收敛起狰狞,“玄著兄,每每想到家叔临去那一瞥,我就难以平静。我不能让勇士哭泣,让卖国者在暗中偷笑……只有让百姓刻骨铭心地记住,凡汉奸者,人人得而诛之,如此方才可以团结一心,早日举旗北伐。”
  张煌言闻言动容,在这一刻,张煌言突然发现,一向持重的吴争,居然也有如此狠厉的一面,他突然意识到一事,“王爷是想,将那一百八十九名清兵……处决?”
  吴争脸色一沉,问道:“怎么?你连这也要阻我?”
  果然如此,张煌言急道:“可他们已经是俘虏,而且他们毕竟也是……汉人。”
  吴争冷哼道:“他们不再是汉人,是他们自己放弃了汉人的身份,他们是满清汉旗,是敌人!”
  张煌言劝说道:“可正如王爷这前说过,北伐,为得是天下百姓过好日子……无端地杀戮,带来的是仇恨,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有一天,王爷一统天下,那么天下各族,都将是王爷的子民……以我之见,只要他们投降,就该给他们一条活路,由此也会更容易引得江北降清汉人的归附,可谓一举多得啊。”
  吴争微微摇头道:“如果连自己的民族都无法认同,这样的人归附我们,又有何用?但凡遇上危机,必定首尾两端。至于一统天下,呵呵,如果我连自己的民族都无法团结,何谈天下大同?乱世当用重典,大乱之后方可大治,这说得就是,须人心思太平,有这思想的统一,才能大治天下。所以,必须彻底清除完这批不受教化的汉奸,重建世人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换来太平盛世……张苍水,我发现你的思想很成问题!”
  张煌言心中一凛,这是吴争第一次这么直指自己,抨击的是自己赖以为傲的思想。
  这让张煌言有些震惊,“吴争,你……你这是何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