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1807

  吴争拍拍他的手背道:“好好干,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代名将。”
  张名振抿嘴,用力地点点头。
  他是见过巨舰的,大明水师的前身是元末的巢湖水师。
  顾名思义,还真是水师,与海军根本扯不上一丝关系。
  但朱元璋和张士诚、陈友谅争夺天下之后,就发现了水师的好处。
  于是,大明有了真正的水师,到郑和下西洋时,到达了巅峰。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二万七千人以上。相当明朝军队五个卫,人员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
  但战斗却不多,主要有过两次,一次是打击沿海的海盗,当时陈祖义盘踞在马六甲近二十年之久,聚集万人之众,战船百艘。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攻打五十多座沿海镇城。
  原本朱棣也没打算去搭理陈祖义,可让朱棣无法忍受的是,陈祖义不但抢西洋诸小国的船,连明商的船也抢,到了后来对朝廷的使船也抢。而且,他的手段极其恶劣,实行的是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
  于是,大发雷霆的朱棣,为此悬赏五十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
  最后郑和海上一战全歼陈祖义近五千人众,把陈祖义押回国后,当众将陈祖义斩首示众。
  而明朝水师真正的对外战争,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在锡兰的那一次,不过那一次无非是被动防御战,虽然胜利,但不具有海战的代表性,基本上是陆战。
  不过,明朝水师将领的战术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
  他们并没有以陆战的战术思想,去看待海战。
  抗倭名将俞大猷认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
  戚继光也一样认为,“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
  大明水师的战舰,主要以福船为主,蜈蚣船、三桅炮船、海沧船等为辅。
  福船主力舰,树二桅,舱三层,船面设楼,旁有护板。舰首备大口径贡炮、舷侧设千斤佛郎机六门、碗口铳三门,迅雷炮二十门,火油喷筒六十个,噜密铳十支,弩箭八百支,火药弩十张,火箭三百支,火砖二百块块,及冷兵器上千。
  三桅炮船仿制荷兰战船,树三桅,主桅高四丈,船长二十丈,舱五层,可容三百多人,配红夷炮八门,千斤佛郎机四十门。
  大明水师在巅峰时,仅沿海一带的战船就有五千艘左右,战舰有二十多种,除福船和前代已有的楼船、蒙冲、斗舰、海鹘、走舸、游艇等外,还有封舟、蜈蚣船、海沧船、赤龙舟、苍山船、车轮舸、鹰船、连环船、子母船、火龙船、网梭船、赶缯船、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九江式哨船、划船等。
  世人都说明朝腐朽,可真正的明朝,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或者是在文化上,都是清朝无法比拟的。
  世人都说,华夏发明了火药,生生将它研发成爆竹、烟花,可事实上是,明朝在中后期,对火药在战争中的利用,已经到达了巅峰。
  譬如延时水雷、绊线地雷、虎蹲炮、九连铳、二十四连铳、二级火箭等等。
  而这些成就,一直领先于西方,并保持到黄火药的出现,期间有整整二百年。
  因为黑火药和黄火药,本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黄火药的出现其实与华夏根本无一丝一毫的关系,要将这二者硬生生地扯在一起对比,就象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对比一样,鸡同鸭讲。
  满清侥幸得天下,大都继承了大明的历史遗产,直到清末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使用的大部分还都是用的明制火炮和火枪。
  如果说,明末火器、铸造,只是落后西方一、二十年的话,那么可以说,满清的近三百年统治,单就武器这一块,就生生落后了西方二百年,平心而论,满清中期的繁荣,仅仅是因为民心思安,它在军力上,几乎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
  
第869章
布木布泰的苦恼
  清廷几乎是歇斯底里地拒绝火器的研发和改良,以保持骑兵优势,对战争的绝对控制,甚至抛弃了皇太极曾经大力对火炮的研发,而仅仅是在每月初,拉出一门称之为“神武大将军”的火炮(其实射程只有一、二里),进行祭祀。
  所以,在此刻,当张名振亲眼看到这些巨舰和舰上密密麻麻、巨大的炮口时,心中的激动是难以描述的。因为这截然不同于明制火炮,明制火炮太过粗糙,加上后期国力衰弱,对金属的使用,那是到了如“葛朗台”、“阿巴贡”的地步。
  可现在,这十艘装载了七十四和六十四门火炮的巨舰,将置入他的麾下,这如何让他不欣喜欲狂、手舞足蹈?
  随舰归来的海员被迅速分配下去,他们将成为新舰队的基层军官,或许经过点火的锤炬之后,西方的海战战术将会由此而与东方海战战术相融合。
  工匠被分配去了三大军工坊,这种东西合璧的融合,是吴争一直想做的尝试。
  十二月十五日,莫执念一脸欣喜地来找吴争。
  “王爷,发行金、银币的时机到了。”
  吴争没好气地道:“怎么,那八个汉奸商人将银子汇兑过来了?莫老,用银子的地方多了去了,金、银币之事,先缓缓,且等本王西征之后,再作定夺。”
  倒不是吴争思想落后,不肯与时俱进。
  而是吴争确实对金银币的发行有着顾虑,因为大将军府毕竟是一个地方政权,私自铸造、发行货币,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总有些唐突。
  与朝廷能相安无事,保持现状,是吴争的战略目的,一旦闹翻,后果难料。
  加上一旦发行,也需要朝廷控制的七府之地的配合,也就是说,如果朝廷翻脸,不允许流通,那么仅六府之地流通,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这就是吴争不想马上就搞金、银币的原因。
  莫执念闻声一愣,可脸上的笑意却依旧,“王爷,您先容老朽说完。”
  吴争点点头。
  “按与范永斗二人的约定,四千五百万两的股本金,以一千五百万两现银,分一年兑付,首期是四百万两,余下每月兑付一百万两。其余三千万两,以煤炭、铜、铁等货物及八个商人在江北的店铺四成股份抵充……”
  吴争斜眼道:“这些我都知道,说重点。”
  莫执念笑道:“他们已经同意,只要是商会铸造的金银币,他们会提供在江北流通的便利。”
  吴争惊讶道:“他们能无视清廷的存在,而私下使用我们铸造的钱币?”
  莫执念道:“又不是前朝宝钞,真金白银,谁会不用?况且如今南北双方并未开战,清廷为何要阻止民间金、银币的流通?这就象西方的银币大量存在在南方,王爷想过去禁止吗?”
  吴争沉默下来,他知道这话是有道理的。
  钱币只要是实打实的金银,不管是哪方,都无法去禁止,因为民众不答应啊,他们手中有了这些金、银币,怎么会让它变成一文不值?
  说难听点,直接熔了,不就成金银了吗,官府如此去禁?
  莫执念有些兴奋地道:“如今陈守节、戚道昆已经研制出了铸造机器,加上范永斗等汇兑来的银子,咱们可以铸造银币发行了。”
  吴争脸上有了笑意,“这陈守节、戚道昆还真有些能为啊?”
  莫执念高兴地说道:“确实有能为,王爷是不知道,两千斤的铁锤子一砸……”
  “那叫冲压。”吴争不乐意地纠正道。
  “是,是……咦,王爷也去看过了?”
  吴争苦笑着摇摇头,没有回答。
  莫执念继续道:“王爷,咱可以先试制一批银币,探探民间的反应再说……就用北面送来的四百万两,老朽想过了,这第一批银币,只铸造一两币和一钱币两种,以九成一银子和九钱铜的配比,如此就可轻松得三十多万两的毛利,除去铸造的费用,应该有不下二十五万两的收益,一旦铸造千万、万万两……啧啧,这利润,可以说躺着赚钱啊……”
  看着这老头,吴争感到好笑,万万两?何止万万两。
  真用能流通天下,就算是十万万两也是可能的,而这铸币的收益,几乎是可以忽略成本、毫无风险的。
  吴争改变了主意,点头道:“既然莫老有这心思,那就按你说的做吧。”
  ……
  北都皇宫,慈宁宫,太后的寝宫。
  一脸激愤的福临与同样脸色阴沉欲滴的布木布泰下面对峙着,如同一双斗鸡。
  是什么让这对亲母子到了这种剑拔弩张的地步呢?
  其实是喜事,那幅被福临一怒之下丢在地上,还用他的小脚跺了好几下的诏书,此时还耷拉着露出半边字体来——“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
  福临几乎是尖声怒吼道:“儿子绝不答应!”
  说完冲出了殿门,几个内侍赶紧向太后躬了躬,拔腿追了出去。
  看着怒不可遏儿子的背影,布木布泰长叹一声,眼角滴落两颗泪水,慢慢地,顺着脸颊,渗进嘴角。
  苦涩。
  错了吗?
  自己真错了吗?
  身为科尔沁草原首领寨桑的次女,因为满蒙联姻,十二岁就嫁给了皇太极。
  曾经的黄金家族,多么强悍,战无不胜,十多万铁骑,踏遍了东西大陆。
  可惜好景不长,庞大的帝国仅不足百年,轰然坍塌,分裂成漠南、漠北、漠西三大块。
  而自己的家乡,科尔沁部落,仅仅是漠南东边的一个小小分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善驰骋沙场的科尔沁部落面对着建州女真这个强邻,只能屈服。
  但满蒙联姻绝不仅仅是屈服、和亲那么简单,因为部落长老们有着更深的目的。
  那就是“改变人种”,让科尔沁的子孙们重新强大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