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6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7/1807

  在一得到那份诏书时,洪承畴和范文程就知道了皇太后的用意——稳住已经跃跃欲试的多尔衮。
  可最大的障碍,是小皇帝福临。
  于是二人迅速入宫见驾,来宽慰皇帝,其实在二人眼中,福临不仅仅是皇帝,更是他们的希望。
  很奇怪吧?
  就算这批汉臣降清的事,已经成为铁打的事实,但他们的口中依旧是说,效力于满清是为了引清兵平叛,平谁的叛?李自成、张献忠的叛。
  也就是说,他们依旧是忠臣,大明的忠臣。
  不过眼下是因为,先帝驾崩,天下分裂,不忍见生灵涂炭,方效力于清廷,以解天下兵祸。
  听听,舌头无骨,怎么说,他们都是对的。
  所以,这批人无比迫切地需要清廷对他们的评价,也就是盖棺定论。
  而这定论,自然是清朝的皇帝最为合适。
  可皇太极死得早,多尔衮其实看不起他们这些人。
  所以,所有的希望,就在于福临身上,因为,福临是他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最佳人选。
  “臣等见过皇上。”
  伏在案上的福临抬头,皱眉道:“二位先生,朕烦着呢……不议事。”
  洪承畴上前一步轻声道:“臣等正是因为知道皇上烦心,特地前来于君分忧的。”
  福临不傻,稍一思忖就明白了,“是太后令你们来的?朕不想说这事!”
  洪承畴低声道:“臣有奏,请皇上摒退左右。”
  福临迟疑了一下,挥挥手道:“朕与二位先生商议国事,你们都退下吧。”
  等殿内人走空。
  “二位先生,你们说说看,太后下嫁,这等伤风败俗之事,竟会出自皇室。”
  听听,伤风败俗,何等熟悉(这可是福临评价他额娘的原话,有据可查)?老夫子们,平日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
  洪承畴人再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更低:“皇上不必烦心,就算这道诏书颁下,太后也未必会下嫁。”
  福临一怔,“先生这话何解?”
  “皇上想必应该知道,摄政王新纳肃亲王福晋才不到半年,如今又要迎娶朝鲜两位公主……这事若让太后知道,会如何?”
  福临皱眉道:“太后下嫁和摄政王纳朝鲜两位公主何干?”
  洪承畴诡异一笑,道:“只要太后得知此事,就不可能再下嫁摄政王。”
  福临想不明白,可听说能阻止太后下嫁,忙道:“那朕这就去告诉太后去。”
  洪承畴赶紧阻拦道:“万万不可,皇上若此时告诉太后,怕是事与愿违啊。”
  “这又是为何?”
  “恕臣斗胆,暂且不说,此事……皇上再长大些就会知道。”
  福临皱眉,狐疑地问道:“此话当真?”
  “臣怎敢哄骗皇上?!”
  “可如果摄政王一意要太后下嫁呢?”
  洪承畴道:“皇上想必也清楚摄政王的身体,自松锦大战后,摄政王元气大伤,一直以来,时有怔忡、咯血、中风等症状……”
  说到此处,洪承畴声音更轻,“臣私下问过御医,摄政王战事劳累过度,负伤沉疴积重,加上房,事频繁,恐怕……御医还说,摄政王的身子,怕是再难有子嗣。”
  多尔衮的儿子多尔博是多铎的儿子,因多尔衮膝下无子被过继来的。
  言下之意,福临听得懂,多尔衮十几年没有所出,这一点,其实谁都心里清楚。
  还真别说,福临对洪、范二人深信不疑,被他们这么一开导,心头敞亮了不少。
  “二位先生,朕日夜盼着长大,早些亲政,好守护额娘,惩治这无耻淫贼。”福临咬牙切齿地说道。
  范文程忙道:“皇上万万不可将此话流露于外,摄政王耳目众多,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第872章
她敢不应吗?
  福临点点头道:“朕记下了……对了,二位先生可知道,那两汉人……沈致远、钱……”
  “钱翘恭。”范文程提醒道。
  “对,这二人将新军训练得如何了?”
  范文程答道:“臣等此来,也是向皇上禀报,据岳乐禀报,新军训练初成,就等着新式火器一到,进行下一步训练了。”
  福临愠怒道:“花银子买些火器,三番两次受阻,这些人都是干什么吃的?”
  范文程忙道:“皇上莫急,臣等来还有一件喜讯要禀报皇上,汤若望一行出使江南谈判有成,与陈洪范同奉旨购买火器的孙正强已经押运新式火器抵达京城。”
  福临大喜道:“孙……是孙正强对吧,朕要好好赏他。”
  洪承畴忙道:“皇上,不可。孙正强与孙洪范同时被俘,陈洪范及一众细作死,而孙正强独活,此事可疑……至少,得先问讯之后,再作定夺。”
  福临毫不犹豫地道:“准,这事就由二位先生处置……朕要亲自去见见新军操练,还望先生安排?”
  范文程道:“还真巧,岳乐禀报,欲在校场与钱翘恭所练骑枪兵比试……”
  “骑枪兵?很强大吗?”福临眉开眼笑道,“那朕定要去看看了。”
  洪承畴瞪了范文程一眼,劝道:“虽说在京畿,可终归要出宫,为皇上安危,还是臣等替皇上前往校场检阅吧。”
  福临哪敢依,大声道:“朕定须去,这是朕组建的亲军,岂可不去?”
  洪承畴见福临意已决,只好道:“是,臣遵旨。”
  ……
  七载金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东华门迤南的睿亲王府宏伟壮丽,王府的地基高于地面几丈有余,加之殿宇宏伟,四周绕以三十六根檐柱,檐椽为三层。其气派甚至超过了皇宫。
  此地原是大明太子的东宫,多尔衮领清军率先入京,经过改建,就成了他的府第。
  王府前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大小官员往来穿梭,这里实际上已成为真正的满清权力中心。
  多尔衮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
  如今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
  可冥冥之中天注定,所谓盛极而衰嘛。
  多尔衮从昨日起,再一次咯血。
  此时,脸色惨白的多尔衮正依偎在侍妾身上喝药。
  两个大学士祁充格、刚林小心翼翼地肃手在一边,连声大气都不敢出。
  多尔衮喝了药之后,气色稍稍恢复了些。
  他侧躺下来,看着祁充格、刚林二人问道:“宫中可有消息?”
  刚林答道:“回王爷,晌午前,太后派人向洪承畴府上送了一卷黄绫,想必是太后懿旨,随后洪承畴与范文程二人联袂入宫。”
  祁充格上前一步,低声道:“我看,应该是太后同意下嫁王爷了。”
  多尔衮呵呵一声道:“她敢不应吗?”
  刚林迟疑了一下道:“王爷,在这个时候,纳朝鲜二位公主为侧福晋之事……还是先缓一缓为好,您一定得保重身子骨。”
  “放肆!”多尔衮怒哼道。
  刚林赶紧请罪道:“下官多言了。”
  多尔衮冷冷问道:“福临有何异动?”
  敢直呼皇帝姓名,恐怕整个清朝,也就他多尔衮一人了。不过也难怪,都要成皇父了,喊喊名字,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祁充格回答道:“洪承畴、范文程二人与皇上谈了什么,尚不清楚,不过二人出宫之后,就派人去了拱北城。想来,应该是与新军有关,下官已经派人去打听了,想必一会就会有消息传来。”
  多尔衮闭上眼,喘息了几下,问道:“岳乐呢?可有前来请见本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7/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