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1807

  目睹着部下的死亡,却无能为力,或者明明可以去阻止,却因为全局而不得不熟视无睹,焉能不心痛。
  只有在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慈不掌兵这四个字。
  千万别认为这四个字是一种情怀,这四个字,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心痛的无奈。
  ……
  绍兴府乱了。
  乱成了一团。
  没有人会压注吴争。
  这不是他们看不起吴争。
  在听到千人鞑子骑兵进攻始宁镇的消息时,只有傻子会压注吴争胜。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战场之王。
  就象热兵器时代,火炮是战场之王一样。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
  一千骑兵,足以对抗数倍的步兵,最后还能将步兵击溃、歼灭。
  吴争,他凭什么胜?
  始宁镇离绍兴府七、八十里地。
  一旦陷落,骑兵可以在半个时辰,不,根本不用半个时辰,就能抵达绍兴府。
  到时,还走得了吗?
  兴、越两位国公的援兵迟迟未到,二千鞑子骑兵一路南下,一路北上。
  谁知道会不会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绍兴府?
  这个问题,不仅在朱以海和朝廷重臣的心里想,还问出了口。
  一旦问出口,就代表着分歧,代表着决裂。
  所以,绍兴府乱了。
  但就象这世上有坏人,也有好人一样。
  区别在于,有时是好人多,有时是坏人多。
  任何时候,都有好人。
  国之将亡,不乏忠臣义士。
  有人宁愿当傻子,他们选择相信吴争,哪怕不信,也当成信。
  譬如张煌言。
  譬如钱肃乐。
  譬如张国维。
  又譬如是朱媺娖。
  张煌言自认与吴争相交莫逆,虽然不能与吴争并肩作战,但不妨碍陪吴争一起死。
  钱肃乐认为,战争总得有人死,可如果人的脊梁断了,那就不如死。与其在逃跑的途中丧命,不如死在大明的土地上,至少绍兴府眼下还是大明之地。
  张国维的心思很复杂,违抗监国之命,去为一个百户殉葬,不值得!
  哪怕自己很欣赏吴争。
  但钱肃乐、张煌言二人的留下,让张国维不能不留下。
  大明亡了,知己就是活在世上的唯一心灵寄托,如果连知己都没了,活着还不如死了。
  所以,这三人留下了,为得不仅仅吴争,更为他们心中的执念——那个曾经辉煌到不可一世的大明朝。
  哪怕已经亡了,但,不可取代。
  朱媺娖从离开吴庄,自暴身份时,就没有想过再离开绍兴府。
  正象她说的,朱家欠明人太多了,欠得太多,虽说债多不愁,但朱媺娖认为,这不妨碍她为朱家还明人一点利息。
  她不为吴争……当然、或许、可能也有那么一点。
  朱媺娖无法确定,不能确定,也不敢确定。
  所以,她必须留下。
  朱以海原本是要用强的。
  没有这些人,傻子都知道自己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可朱以海发觉,他做不到。
  因为他手下,除了王府数百侍卫外,唯一可以依仗的会稽卫所,也指挥不动了。
  廖仲平其实是个忠臣。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违抗监国殿下的命令。
  但这不代表着他认同朱以海的“转进”。
  如果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不留下,他自然是服从朱以海的。
  可现在,他觉得自己该留下。
  因为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需要他的保护,长平公主需要他的保护。
  廖仲平想通了一点,他的效忠对象不是朱以海,而是大明。
  在朱以海与朱媺娖和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之间,他选择站在朱媺娖和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一边。
  失去了廖仲平的支持,朱以海就无法用强带朱媺娖和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等人离开。
  他只能带着十几个朝廷重臣赶往码头。
  
第77章
不约而同的统一
  鞑子很穷,来自穷山恶水的他们,自然是穷的。
  鞑子很富,富得流油。
  每个鞑子的战马上都有一个皮囊,里面所装的金银器物,亮瞎了将士们的眼。
  这绝对不是全从百姓那掠夺来的。
  因为明人百姓,没有那么富有,可供鞑子掠夺到如此整锭整锭的金银和宝器。
  唯一的解释就是鞑子所经各县,那么附庸的官员和富户孝敬的。
  明朝官员有钱,有据可查。
  弘光朝的兵部右侍郎丁魁楚,在朱由崧降清之后,押送四十大船财物南下。
  其中黄金就达八十四万两之多。
  奇珍异宝那就更不必说了。
  乱世之中,拿钱财买平安就成了这些人的首选。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这财物会落到吴争的手里。
  二万八千两,吴争一朝乍富。
  也让吴争的心里产生了一种以战养战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已经萌芽。
  面对着这笔财富,吴争没有一丝喜悦。
  这一战,自己从金山卫带来的,训练了三个月的嫡系死伤惨重。
  这是此战真正力抗鞑子的精锐。
  三百多人,当场阵亡的就有近二百人。
  如果不是他们前赴后继地用命去抗,就根本不可能有这场胜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