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7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9/1807

  尼堪几乎是没有丝毫停留地率部向西逃窜。
  也正是因为尼堪的见机快,才得已从沥海卫的主动进攻中逃脱。
  战后陈胜感慨道,“见过逃得快的,没见过逃这么快的,今日算是见识了。”
  说这句话,在场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
  连骑兵都追不上,可想而知,这得逃多快啊?
  说这句话,自然是带着贬义的,因为尼堪的逃跑,扔下了所有攻城军队,这其中也包括了他镶红旗的“真金白银”。
  金川门反击战胜利,预示着应天府之战,由战略防御转变成战略反攻。
  陈胜和闻讯赶来的夏完淳短暂商议之后,集结起一支沥海卫、建阳卫、京卫的混编军,共二万人,向北面钟阜门方向,发起了突击。
  六月初五,钟阜门外清军被击溃,尼堪丢下三千多具尸体,率部再次向北“转进”。
  六月初六,吴争率四千火枪兵,在泰州城死死挡住喀尔楚浑二万余人的进攻。
  午后,东北方向池二憨部,东面蒋全义部,东南鲁之域部,三面合围。
  至傍晚时分,喀尔楚浑所部二万余人被击溃,除了负隅顽抗的八旗军,基本上降清明军全部投降,俘虏超过一万三千人。
  二千余八旗军被歼灭,喀尔楚浑被生擒。
  由此,扬州府内成建制的清军已经不存在,而北面淮安府的大门,已经向北伐军敞开。
  吴争陷入了为难,是继续扩大战果,还是见好就收,巩固胜利果实。
  继续扩大战果的好处是,多占地,此消彼涨,清廷自然地域就少了,可坏处是,一旦攻占淮安府,这长条形的疆域,将面临数路清军的威胁,补给尤为困难,这补给不是粮草,而是火器。
  吴争非常清楚,热兵器打得是补给,不象冷兵器,打到哪补给到哪,只要有人口的地方,总能找到吃食填饱肚子。
  可热兵器不一样,没有弹药,那就失去战斗力。
  加上军工坊的产出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无所顾忌地使用火器。
  所以吴争非常难决。
  在经过一晚上的权衡之后,吴争选择了巩固扬州府,以池二憨部收复北面兴化、蒋全义部收复西北槐楼镇、鲁之域部收复扬州府治江都。
  同时,吴争、宋安率部南下,由口岸镇登船沿江西进,增援应天府。
  吴争的决定是正确的,北伐军没有做好北伐的准备,此时在江北的军队,加起来不过二万多人,将战场扩大,兵力就会捉襟见肘。巩固一府,远比攻下数府,而面对清军疯狂反扑要强。
  只是此时吴争不知道,此时多尔衮在淮安府,平白错失了一个,以胜利者姿态与多尔衮会面的机会。
  ……
  多尔衮宁愿不醒来。
  每一次的醒来,他都会听到“噩耗”。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力不从心。
  平心而论。
  多尔衮的这次布局是可以为之点赞的。
  最大的亮点在于多尔衮对人性的掌握。
  他故意安排岳乐将他的进攻目标“靖江”泄露给沈致远。
  由沈致远之口传递给吴争。
  如此吴争就必定会信。
  由此,应天府的兵力会东移,北伐军的布防也会集中到江阴。
  而等到东、西两路清军部署完之后,吴争会突然意识到不对劲,从而怀疑起沈致远的情报有误。
  此时,江浦方向清军布置重兵的消息,必定会使得义兴朝和吴争都发现上了当,猜想清军的主攻目标是应天府,这样,战前临时的调防,会使得明军混乱,从而降低明军战力。
  同时,在吴争彻底相信自己的判断之后,必定会率军西援,无论任何人,在区区靖江和京城中选择,都会选择保京城。
  可事实上,多尔衮的真正目标就是靖江和泰兴。
  只要北伐军主力西调,喀尔楚浑在泰州的五万人马和通州的一万人马,足以攻下泰兴、靖江,甚至江阴。
  这叫虚而实之,实而虚之。
  另外一面,清军对应天府进攻越打得激烈,就能让吴争越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样,等北伐军主力增援应天府,双方打成僵持时,就有了谈判时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三,让吴争对沈致远的忠诚产生怀疑,人心一旦产生了猜忌,幼小的缝隙就会变成鸿沟。这样更有利于将沈致远控制住,成为他手中的棋子,这是多尔衮搂草打兔子,顺手牵羊之举。
  多尔衮的计策,可谓一石三鸟、老谋深算哪。
  可惜,他的身子骨不争气。
  事实上,如果这场战争,让多尔衮亲自来指挥,或许局面不至于象眼下这样被动。
  再好的策略,没有好的执行者,好棋下成了臭篓子。
  当然,多尔衮的策略也有欠缺之处。
  他把握了沈致远、钱翘恭,甚至义兴朝大部分人的人性,可他忽略了吴争的人性。
  吴争是个下意识喜欢冒险一搏的人,连带着他身边的将领也变得如此。
  譬如池二憨、蒋全义等。
  关键是,吴争脑子里被深深铭刻了游击战三个字。
  敌众我寡之际,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攻敌必救……等等这些,在这场战争中被完美地阐释。
  吴争也有错误,就象应天府的民乱。
  这就是吴争考虑欠妥之处,做为一个主帅,对于敌人的细作防备,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
  
第949章
布木布泰的选择
  原本吴争以为,应天府坚持十天半月不成问题。
  不想,才仅两天功夫,清军就意外破了城。
  要不是夏完淳率部及时赶到、力挽狂澜,恐怕此时应天府大概率已经陷落。
  但这对于吴争势力而言,并非没顶之灾。
  两厢权衡,吴争得到的未必比失去得少,关键在于立场。
  所以,就应了一句话,战争的胜败在于,哪一方犯得错误少、危害小,而不是策略有多完美,事实上,战场上的变化永远不可能算到。
  多尔衮已经吐了不止一次的血了。
  他此时下了几道命令。
  “令囤驻徐州的六万清军即刻南下至淮安!”
  “令南岸清军立即撤回江浦、仪真!”
  “令尼堪部署完防务,立即前来见本王!”
  “催促朝廷使团即刻南下,商议和谈。”
  ……
  清廷震动。
  十八万大军,从开战到现在才七天哪,就折损了近一半。
  原本想着占领泰兴、靖江,包围应天府。
  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清军倒还真“包围”着应天府,就算只有一个仪凤门,总也算兵临城下。
  可扬州府“沦陷”了,那可是整整一府之地,赋税重镇啊!
  清廷从上至下,弥漫着一种消极,特别是汉臣,他们突然发现,满人的战力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武英殿中,济尔哈朗大义凛然地奏本弹劾,“摄政王贪功冒进,执意犯险……若是以长江天险与义兴朝对战,虽说不能大得,也必不会有大失……明军隔江,增补困难,就算想援泰兴,在我十八万大军的压制下,必不能逾雷池一步。如此,就算靖江攻不下,泰兴如囊中之物……可惜,摄政王一心要毕其功于一役,断送我大清八万大军!此过,断不可轻饶!”
  济尔哈朗代表的是保皇派,如今的朝堂之上,风向立转。
  多尔衮这派已经噤若寒蝉,他们倒不是因为战争失利的关系,不敢出声,而是因为多尔衮病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