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8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1/1807

  吴争心里,对之前的判断开始动摇。
  如果真是那样,那么江北两卫,必须撤退,否则,就会陷入清军团团包围之中。
  吴争焦灼起来,因为可以让他决定的时间不多。
  那么增兵,那么撤退,只能二选一,没有第二条路走。
  可增兵,除了之前调往泰州的方国安部,吴争手头已经无兵可派,京卫、建阳卫遭受重创,休整还来不及,朝廷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这一仗,明、清双方已经打得血肉模糊、都疲惫不堪了。
  吴争想到水师,能调动的只有水师,可王朝先水师如今分为两部分,一部在江浦水域,另一部在仪真水域,执行封锁江面的任务。
  如果调往江都至泰兴一线,那么等于使应天府丧失了在水面阻挡清军再次侵袭的可能。
  “来人,传令舟山水师,即刻调往江都至泰兴一线,十二时辰之内,必须到达指定位置。”吴争终于决定,还是以应天府来抗清军可能发动的进攻,而保住江北用无数生命换来的土地。
  “令戚承豪部、本王此行所带随扈及王府府卫即刻集结。”
  “派人入宫,将本王安排知会陛下。”
  ……在吴争一连串的命令下达完后,闻讯而来的马士英终于有了开口的机会。
  “王爷这是要在江北再打一场?”
  “不是我想打,而是不得不打。”吴争轻叹道,“你就留在京城吧,战场上终究刀枪无眼。”
  马士英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他上前一步道:“王爷是要亲自前往江北?”
  “是。我军在江北兵力不足,算上方国安部,总计三万人,如今蒋全义部覆没,那就连三万都不到了,军报上说,敌人不下五万人,可我感觉,或许还不至五万人,我必须亲自前往江北指挥,否则我在京城也坐立难安啊。”
  “王爷为何不撤兵过江,哪怕退至靖江,等北伐军调动完成之后,再反攻回去也不迟啊?”
  吴争摇摇头道:“撤兵的选择,我也想过,可我答应过泰州民众,不会第二次撤退……老马啊,人心失不得!”
  马士英沉吟了一下,坚持道:“既然王爷已有决意,属下不阻拦……可以属下之见,王爷就算要离开,也得先见了清廷使团再走。”
  吴争皱眉道:“那得耽搁至少半个晚上的功夫……你是何意?”
  马士英道:“事情很蹊跷,清廷派出使团,至少是四、五天前的事,也就是说,清廷停战的意愿是真实的,而江北清军兵力如此之巨,调动也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怎么会有如此前后矛盾之事呢?”
  吴争想了想道:“之前我的判断是,清廷确实打不下去了,不管从清廷现在手中的兵力和财力,乃至清廷如今四面楚歌的现状而言,加上尼堪所部当时在大胜关进不得退不得的尴尬处境,他们确实没有理由再打下去。所以我的判断是多尔衮想以战促和,这才突然发动。也正因为这推测,我想江北有二万兵力,再调方国安部前往泰州,守是没问题的。只要等到与清廷使团谈完,这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可现在军报上说,至少有五万清军分两路南下,蒋全义被俘,这显然不是以战促和的方式。”
  
第1045章
老马,你立功了
  “那王爷对眼下局势作何判断?”马士英问道。
  吴争摇摇头道:“暂时还无法判断,只能到了江北再说了。”
  马士英稍一犹豫,抬头道:“属下虽不知兵,可心中有一疑惑……王爷之前在江北击溃喀尔楚浑所部兵马,扬州府已几无成建制的敌军,扬州府周边凤阳府、淮安府也并无大量清军的驻囤,如今突然出现如此规模大军,实属怪异。况且要调动超过五万大军,唯一可能就是北面徐州。可徐州驻军的调动,不是寻常人能调动得了的。”
  吴争一愣,想了想道:“这自然是清廷调动,想来应该出自多尔衮手笔。”
  “可如果出自多尔衮手笔,他又怎能同时下两道完全矛盾的命令呢?如果说王爷之前判断多尔衮是以战促和正确的话,还解释得通,可现在王爷判断不是,那就解释不通了。”
  吴争眉头紧皱起来,马士英的话有道理,多尔衮不应该下完全矛盾的两道命令,一面派出使团和谈,一面却调动徐州大军南下,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不,已经不再是架势。
  “或许是……多尔衮故布疑阵,以混乱我军视线?”
  马士英摇摇头道:“不太可能,多尔衮在顺天府,如何如臂使指,他能保证南下清军能在第一时间听从他的调动,说打就打,说停就停?万一使团谈妥了,军队却还在继续进攻怎么办?反之亦然。”
  吴争心头一跳,“你刚刚说多尔衮在顺天府?”
  “呃……自然该在顺天府。”
  “不,多尔衮应该不在顺天府……你说得对,如果多尔衮在顺天府,那么就难以解释,如何让军队如臂使指,想打就打,想停就停。老马,你提醒得好,多尔衮应该不在顺天府,他很可能就在徐州,不,甚至可能在淮安……我说呢,喀尔楚浑被我击溃,敌军还能如此凶悍一路南下,你瞧,清军一日之内,攻占宝应、槐楼镇,然后迅速分兵两路,一路直取江都,一路直取泰州,如此狠厉之势,除了多尔衮亲自指挥,清廷之中谁还有如此手笔……我不是说清廷没有将才,而是这种指挥,需要能力、魄力、权力三者结合,有能力、魄力未必有如此权力,有权力未必有相应能力、魄力,唯有多尔衮才全部符合。”
  马士英惊愕地看着吴争,“咳……王爷,马某请您见见清廷使团后再离开京城的意思,并非在此。”
  吴争心中疑惑一解,心情骤然轻松了不少,呵呵笑道:“那你用意是……?”
  “应天府不象杭州府,朝廷这些年并未对敌军占领时的城中权贵、豪门进行甄别、清洗,城中有敌人内应,且还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马士英斟酌道,“或许他们的联络、传递情报的方法远比王爷亲自赶往江北的速度更快。”
  吴争点点头。
  “那么,王爷如果明天一早就会见清廷使团,会不会午后,对岸敌军就收到王爷在滞留在应天府的消息呢?”
  吴争闻听,顿时恍然大悟,拍了拍马士英的肩膀道:“老马啊,你今日立功了。”
  ……
  离天亮还早,吴争至仪凤门,传见了陈胜、廖仲平。
  将对岸军情及水师已经调往江都方向的消息,知会了他们之后,令他们牢守大胜关。
  吴争是下了死命令的,那就是,如果击溃的尼堪率部再次打回来,二人必须死死守住大胜关。
  ……
  再返回皇城时,已经六月十六,凌晨卯时。
  天色已经亮起。
  吴争换了套亲王服,便施施然乘马车直入皇城,由繁华长安街至宫城外,再转西,过白虎桥,到达鸿胪寺前。
  十数名参与谈判的我方官员早已列队等候,其中有太傅钱肃乐为首,在朝堂上与吴争有过言语龌龊的礼部尚书李继臣也在,甚至连昨日与吴争顶撞、欲为任半城枉死讨公道的户部右侍郎郑有德也在其列。
  不过此时,所有官员皆正容躬身相迎。
  亲王的规仪确实与郡王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对敌人时,只要不是暗中降清的汉奸,那么立场是一致的。
  在群臣的簇拥下,吴争入鸿胪寺。
  正堂之内,清廷使团已经由官员安置好了座位,正瞧首以盼,等待着义兴朝谈判官员的到来。
  清廷使团有十三人,正使是清廷多罗谦襄郡王瓦克达,礼亲王代善第四子,原本他是不适合出使义兴朝的,他的亲侄喀尔楚浑被吴争俘虏,为救侄儿性命,也只能亲自来了。
  副使有些特别,倒不是官位多显赫,而是他是吴争是实打实的老乡,同为绍兴府上虞县人,姓沈名文奎字清远,上虞百官人。
  当吴争得到礼部禀报时,就明白清廷出使,应该是诚心的,也就是说,并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沈文奎年半百,还真称不上汉奸,至少不同于别的汉奸。
  他是天启七年(1627)北上辽东游学,崇祯二年(1629),后金破遵化,被八旗挟俘至沈阳,因当时后金极力延揽汉文人,而得到皇太极的赏识,值文馆、问国政,后授宏文院学士,从此为满清出谋划策。
  清军入关之后,沈文奎授保定巡抚,翌年擢升淮扬漕运总督。
  汉人素有故乡情怀,象这样经历的人,自然是心怀故土的。
  虽然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结局,可沈文奎在任上,免除了一些民众的赋税,并上奏折,请朝廷为明陵寝举行祭祀大典,由此遭到弹劾罢官革职。
  直到去年年初,才被重新起用,补宏文馆学士,充实录馆副总裁。
  清廷使团十三人中,也就多罗谦襄郡王瓦克达爵位最高,原本义兴朝派太傅钱肃乐领正使进行谈判,已经是合适了的。
  可吴争突然临时决定,亲自参加谈判,还没知会对方。
  所以,当清廷使者看到一个胸口、两肩绣着五爪团龙的明亲王服官员进来,都惊讶万分。
  
第1046章
找补银子?
  瓦克达年纪不大,才三十出头,但性子比较沉稳。
  见吴争当面走来,迎上去刚要开口,就被吴争抢先了。
  吴争微笑着,但并没停留,从瓦克达身边擦身而过的同时,道:“是多罗谦襄郡王吧?不用多礼……坐。”
  瓦克达哭笑不得,他哪是多礼?不过是上前打声招呼罢了。
  可被吴争就一说,倒象是他主动上前向吴争行礼,而被吴争阻止了一般。
  然而没等他反应过来,吴争已经坐了下来。
  “诸位,本王没有太多时间,那就别客套了,直接谈正题。”吴争手随意地按在案上,弹弹手指道,“怎么……贵使事先没想好条陈?行,那就我朝先来吧……马士英,说给清使们听听。”
  就这样,清使只好落座,瓦克达甚至想解释都没时间,他涨红了脸,只好憋屈地坐了下来,引得义兴朝官员无不心中暗笑。
  这不象是谈判,更象是吴争引领一次内部会议。
  当然,吴争这随意的下马威,其实不可复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