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8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0/1807

  军队粮饷没了着落,厦门八千驻军和水师有哗变的可能。
  无奈之下,郑芝莞只能重操郑家旧业——打劫。
  还真别说,成效斐然。
  当然,郑芝莞写这封信来的目的,肯定不是汇报劫掠过路商船的成果。
  郑芝莞的在信中劝郑成功,以郑家庞大的水师,对吴争的舟山水师进行一次突袭。
  一来给吴争一个警告,迫使吴争放开海路,至少让郑家商船船队可以继续北向。二来,以报王得仁部被吴争突然剿灭,使得郑家失去了每月丰厚的收益。
  郑芝莞的建议,确实让郑成功有些犹豫。
  郑成功心里权衡,郑芝莞并非不可行,也并非郑芝莞自大。
  郑家有庞大的水师,虽说郑芝龙降清,可郑芝龙也是打过小算盘的,当时投降时,带着降的只是身边数万步兵,其余军队皆镇守各府,并未同时投降。
  当然,郑芝龙在投降后,在多铎的逼迫下,下了投降的命令,之后,各府郑军也确实先后投降了。
  但这不包括水师。
  多铎原本也不想逼迫太多,想着只要占领陆地,郑家水师不过是无根之木,这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从没有一支水师,可以象陆军一样,在国亡之后,坚持反抗的。
  这是水师必须要基地使然,再强大的水师,也需要时时补给,有了伤亡,也需要兵员,加上沿海基本上都是无险可守之地,所以,水师、哪怕是后世海军,也不具备独立反抗的基础。
  多铎算盘是没打错,将郑芝龙押往顺天府,等于断绝了郑家水师的抗争余地,归降无非是迟早的事。
  可多铎没有想到的是,郑家出了个郑森。
  郑芝龙的几个兄弟都降了,偏偏郑芝龙的儿子不肯降。
  多铎犯了个战略错误,在郑芝龙投降后,就不应该将郑芝龙押往顺天府。
  如果郑芝龙在,对郑成功是个极大的压制。
  就算郑成功真要与郑芝龙翻脸,以郑芝龙在军队中的声望,郑成功能招揽几个?
  可郑芝龙一旦押往顺天府,好嘛,整个闽粤之地的郑家等于群龙无首,有的降清,有的独立,有的投了永历。
  而这时,郑成功突然登高一呼,自然响应者众。
  所以,郑成功的崛起非常快,远比吴争在绍兴府还快,因为他在开始时招揽的都是郑家旧部,也就是说,都是老兵,甚至不需要训练。
  而水师就更是如此了,谁愿意远渡重洋北上,背井离乡?
  既然郑成功决意抗清了,自然投效。
  而多铎在此时又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如果这时,他倾尽闽粤清军对郑成功发起一场决战,非常大可能,郑成功只能逃出陆地,随水师去往海上。
  但多铎没有,他认为郑成功无非是疥癣之患,这也难怪,马上得天下的鞑子,怎么可能知道未来数百年,将是海军的天下。
  多铎不但没有围剿郑成功,反而抽调兵力北上进攻宁波、绍兴二府。
  这就有了绍兴府那一场双方总计投入十多万人的大战。
  那一战,多铎被俘,后被处死,吴争也损失了钱肃典这员大将。
  而这一战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郑成功势力在没有任何压制的情况下,野蛮生长,迅速壮大。
  直至最高峰时,聚集起了三十万大军。
  这就有了郑成功派人向吴争寻求对福建作战联合,被吴争婉拒之后,依旧执意进攻福建之战。
  也就有了福州城外大败,兵力折损大半,不得不率残部退回泉州以南,固守闽粤沿海四府休养生息。
  但这场战败,损失的都是步兵,郑家水师依旧完好无损。
  郑家水师非常庞大,大小船只多得根本数不过来。
  单主力舰就有六十八艘,装载着四十八门舷炮,还有船首炮、船尾炮各二门。
  中型战船过三百之数,装载二十四、三十六门炮。
  那种八门、十六门炮的小型战船、放火船、梭子船(侦察用)等等,更难以计数了。
  
第1141章
双方有意识地相互试探
  郑家水师的实力勿容置疑,只要想想郑成功连续三次从海路北伐失败,折损了七成兵力后,还能返身击溃当时属于海军强国的葡萄牙舰队,夺回东番依为根基地,就能猜测出当时郑家水师的强大。
  这是郑家数代人的积累啊。
  不过,郑家水师战船上的火炮,还是旧式火炮,用的是实心弹为主,就是那种炮弹打光了,可以用石弹的那种,甚至可以将任何硬物砸碎、砸扁,都能塞入炮膛做为炮弹的那种炮。
  这不怪郑成功,因为要为这么多战船更换重型舰炮,所需的银两,这就是个天文数字。
  但这不代表着郑家水师战力不强,因为郑家水师这些年根本没有打过大仗,储备的炮弹足够,还没到用石弹的地步。
  如果不是吴争组建新水师,从西洋购买、在吴淞建造战舰,就算有两支甚至三支舟山水师,也不是郑家水师的一合之敌。
  所以,郑成功内心是赞同他叔叔郑芝莞的建议的。
  给吴争一个教训,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由此,一战奠定郑家在南北沿海的霸主地位。
  也好缓解粮饷之困,同时报吴争剿灭王得仁部的一箭之仇。
  当然,郑成功没有要与吴争打一场你死我活决战的意思,那不现实,毕竟双方中间隔着十几万清军,距离数千里之遥呢。
  郑成功从案上取过纸笔,开始书写给叔叔郑芝莞的回信。
  ……
  十天时间转眼过去。
  郑成功三次派人延揽郝尚久,许以高官厚禄,皆被郝尚久拒绝,就差派人向永历帝请封王爵了。
  此时,由福建而来的三千清军,已至漳州。
  李成栋也忧心海阳城得失,从南海(番禺)派了三千援军增援潮州。
  郑成功这才感觉到不对劲,终于采纳了陈永华的建议,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从揭阳、潮阳出兵,两路夹击海阳。
  然而郑军以二万大军,连攻海阳城五日不克。
  此时西、北两路清军援兵已逼近,无奈之下,郑成功只好撤兵返回潮阳固守。
  好在此战郝尚久伤亡了二、三千人,加上郑军兵力依然大于清军。
  清军增援到达海阳之后,并没有对郑军发起反击。
  双方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这个时候,郑成功才反应到自己的优柔寡断,丧失了最佳攻取海阳的时机。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郑成功也只能徒叹奈何了。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从郑成功的战略布局和三次北伐来揣摩郑成功性格的话,会很清楚地发现,郑成功其实真不是个军事家,指挥能力尚且不说,郑成功的战略目光非常短浅。
  譬如说,在二次进攻福建之前,郑成功手中有近二十万兵力。
  这已经相当庞大了,相较于在闽粤清军,几乎倍之。
  如果郑成功不选择进攻福建,而是进攻粤西,那么,有非常大的可能,可以击穿在粤清军的防线,与永历朝军队会师连成一片,如此整个西南边陲,便是永历朝的了,清军想重新收复,那得花费更大的代价和时间。
  但郑成功却执意进攻福建,或许是福建相对于贫瘠的粤西更富有,亦或许是郑成功没有意愿与永历朝连成片,所谓山高皇帝远,郑成功做为一方诸侯,不愿意处于帝威压制之下。
  听调不听宣多好,不听调不听宣,更好!
  当然,这只是揣测,郑成功真正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可历史上,郑成功确实误了反清大业,在这几年中,郑成功一度拥有永历朝七成的兵力,最高时达到三十万之众。
  可他却没有任何进取之心,固守一隅,最多就是收复几个府城,唯一的进取心,就是收复福建。
  当然,郑成功有一功劳是不能抹灭的,那就是拖住了闽粤之地十多万清军。
  否则,吴争不会那么轻松,义兴朝也不会还有精力数次宫变、内斗。
  此时的广东,郑军仅有潮州府揭阳、潮阳、惠来三地,和沿海一些岛屿。
  局势非常严峻,可以说,时日无多、垂死挣扎罢了。
  但郑成功依旧坚持封锁他控制的水域,不让悬挂北伐军旗的商船通过。
  以至于这半个月中,吴争势力的商船和去往吴争势力辖地的商船,不得不绕个大圈,从荷兰人控制的东番岛绕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