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8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9/1807

  隆武朝灭亡后,郑成功改投永历,李成栋又归入了郑成功麾下,于是,施琅名义上成了郑成功的兵。
  几个月前,郑成功执意收复福建,举十余万大军,一度攻至福州城,然而因战略欠当、指挥不力,竟十几天无力攻克仅万余守军的福州城,被从浙江温州、江西赶来增援的清军合围,遭遇大败,所部崩溃,四下逃散,损兵折将超过六成。
  这场大败,使得时任广东将军的三姓家奴李成栋,率部再次反转降了清,造成的后果是,大半个广东被清军收入囊中。
  驻守饶平的施琅,原本已经接受李成栋的命令,跟随降清的。
  可李成栋不放心哪,施琅原是郑芝龙的部将,如今郑成功一部在揭阳,如果驻守饶平的施琅与揭阳郑成功部暗中联通,南北合击,那潮州府就不保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李成栋命令潮州总兵郝尚久所部缴了施琅的械,同时派人向施琅传令,令施琅缴械投降。
  注意,不是剿灭,是缴械。
  然而,郝尚久与施琅之间有些私仇,一省之地,各部军队一会是明军,一会投清成了清军,转眼过几天又成了明军,恐怕是连士兵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军了。
  所以,军队之间的互斗成了常态,仇怨就是这么结下的。
  郝尚久在接到命令后,动了歪心思,他一边集结兵力,一边人联络施琅,说只要主动来海阳缴械,接受改编,可以避免大动兵戈。
  施琅信了,率部从饶平前往海阳城,不想郝尚久早已在凤凰山一带埋下伏兵,在施琅率部经过之后,伏兵截断了施琅退路,同时,郝尚久率主力迎面突袭了施琅。
  施琅部三千多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好在施琅作战确实有些本事,率数百嫡系不退反进,生生以正面突围的方式,击穿了郝尚久主力的阵线。
  突围后,施琅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束手就缚,向李成栋请罪呢,还是前往揭阳投靠郑成功呢?
  此次被郝尚久伏击,施琅两个族弟施肇琏、施肇序为掩护他战死。
  生而为人,此仇必报!
  再三权衡、思忖之后,施琅终于做出决定,率残部前往揭阳,投靠郑成功,誓言反清。
  
第1139章
陈近南还年少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陈近南本名陈永华,字复甫,漳州角美人氏。
  崇祯十七年,甲申科进士。
  与郑成功的初次交集在于,去年郑成功率军攻克同安,授陈永华的父亲陈鼎为教谕。
  之后,郑成功兵败,陈鼎在明伦堂悬梁自尽。
  时为生员的陈永华,跟随着郑成功败兵逃亡。
  郑成功在中左所(厦门)站稳脚跟后,开始延揽天下士子,积蓄实力打算东山再起。
  时任永历兵部侍郎的王忠孝向郑成功举荐陈永华。
  郑成功念及陈鼎忠贞,便亲自会见了陈永华,一番谈论时政之后,郑成功给予了陈永华很高的评价,郑成功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
  随后授予陈永华参军之职,留在身边,依为幕僚,宾礼相待。
  此时的陈永华还年青,才能有,阅历少,声望也没有达到巅峰阶段。
  所以,那个后世享誉中外的“义兄问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杨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结义改姓洪”的“天地会”,也还没有成立。
  此时的潮阳城(汕头)内,郑成功正与陈永华商议,如何应对清军尚可喜、耿继茂等清军再次进入广东。
  “复甫,以你之见,我军能否收复海阳?”郑成功脸色忧郁,近二十万大军,竟无法收复福建,这极大地打击了郑成功的心气,“复明大业,难道就真得无望了吗?”
  海阳城,对郑成功确实非常重要,它是潮州府的府治。
  潮州府又处闽粤交界处,战略位置可见一斑。
  “学生以为,尚可喜、耿继茂所部入粤还只是传闻,如今大西残部中势力最大的三王,已经投效我朝,正对粤西发起攻击。尚可喜、耿继茂所部若真要入粤,恐怕在年前是无法成行的……王爷不必为此担忧。眼下我军最重要的是收复潮州府,而潮州府之重在于海阳城,海阳城守军八千,主将潮州总兵郝尚久为人奸诈油滑,已经两次反复,以学生之见,可刚柔相济,一面派人劝降,一面集结军力,如果郝尚久不降,那就立即攻取海阳城。”
  郑成功犹豫道:“能劝降自然最好,可万一郝尚久不降,我军新败,士气不振,要是再败一仗,恐怕军心……就难以控制了。”
  陈永华轻轻叹了口气,揖身道:“王爷容禀,如今李成栋远在南海(番禺),难以增援郝尚久,最近的惠州府清军,也不过五、六千人,而我军有近二万人,离海阳城仅一日路程,三日时间,攻破海阳,便可截断闽粤清军的联系,到时南海李成栋就是一支孤军,将面临我军与大西军的夹击,李成栋恐怕只有再次反正,才能避免被剿灭的可能,绝不敢轻易对我用兵。如此,王爷占据潮州府,西有大西军,北有吴王北伐军,闽粤清军自顾不暇,我军可安!”
  郑成功还是犹豫,他确实是打怕了。
  这也难怪,遭遇如此大失败之后,是个人都会患得患失。
  可郑成功沉吟良久之后,却道:“先派人劝降吧……条件尽可谈。”
  陈永华一惊,道:“王爷三思,劝降须军力配合方可起效,尽以一张嘴,要说服象郝尚久这样的人,怕是与虎谋皮。”
  郑成功轻叹道:“复甫啊,若换作是半年前,说打也就打了,可如今我军新败……你不是不知道,王得仁部被吴争剿灭了,没了王得仁那边的财货支持,我军钱粮不足,难以再支撑一场战事啊。”
  陈永华脸色一变,他想起一件事,忙问道:“学生敢问王爷,民间有王爷要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传言,不知是真是假?”
  郑成功脸色一黑:“没有,本王怎会下这种命令,去查……严惩造谣生事之人!”
  陈永华脸色数变,问话之前,其实他已经顾及到了郑成功的颜面,这不是传言,而是事实上已经发生,只是陈永华不知道,这是军队将领自发行为,还是郑成功的授意。
  此时,陈永华明白了,这显然是郑成功的授意。
  陈永华不由得心中叹惜。
  郑军如今确实艰难,永历朝山高水远,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承担郑军的军费。
  本来郑军在闽粤沿海及周边岛屿经营起的势力,也因之前这场大败而对各府县失去了控制力,赋税锐减,这几月,全靠着王得仁的“脏物”贴补来维系。
  可王得仁部突然被吴争剿了,同时,吴淞水师几乎是封锁了陈钱山一带海域,郑家的商船队已经无法象之前那样,将西洋货物顺利贩至北方,只能大量在南边倾销,这就使得海贸收益骤然下降。
  所谓屋漏又逢连夜雨,加上如今的东番(台弯岛)还在红毛子手中,海盗世家出身的郑成功授意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便不难理解了。
  陈永华不敢、也不愿去顶撞郑成功,于是轻声劝道:“王爷,以学生之见,当派使者前往杭州府,与吴王说明王得仁转投我朝,并非王爷主动延揽,而是王得仁主动恳求王爷。毕竟同处反清阵营,想来吴王也不会冒同室操戈的骂名,与王爷为难。只要理顺了我军与吴王水师的关系,吴王定不会再阻挠我商队北上。”
  郑成功面色阴晴不定,许久他喟叹道:“三年前,在福州城,本王和他有一面之缘,那时他还未到及冠之年,本王当时很欣赏他,甚至想与他义结金兰……可一次彻谈下来,本王明白了他为何不被明室所喜,他是个无君无父之徒!他挟兵自重,逼迫皇室,短短几年间从伯爵晋为亲王爵,如今又大肆戗害宗亲,若无他此般倒施逆行,本王何至于落到如此困窘地步?”
  陈永华黯然,吴争驱逐辖下宗室,确实给郑成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义先放在一边,本来就钱粮匮乏的郑成功,不得不接纳这批宗室蛀虫,可谓有苦难言,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
  
第1140章
万事皆有因
  此时,怨恨,是郑成功对吴争首要情绪。
  如果不是吴争拒绝了自己的联合攻略福建,自己怎会遭此大败?
  想到此,郑成功道:“不必派人出使杭州府,他可控制陈钱山一带水域,本王也可控制闽粤沿海水域。他可限制我商队北上,本王也可限制他辖下各府商人通过……传本王令,即日起,凡挂北伐军军旗的商船,不得通过我军控制水域!”
  陈永华大惊,他是真急了,忙劝道:“王爷,如此针锋相对,怕会引来一场战事……”
  “本王还怕他不成?”郑成功瞪眼道,“他做初一,我便做十五,是非对错,自有两边朝廷交涉……你不必再说,传令吧!”
  陈永华只能应声而退。
  然而,陈永华还没走出门,便有士兵前来禀报,施琅降了。
  施琅降了?
  听到这个消息,陈永华霍地回头。
  施琅所部兵力并不多,不足以影响大局,但施琅一降,那么海阳城就成了孤城,没了增援。
  正好是郑军进攻海阳城,不可多得的良机啊。
  陈永华迅速回转,向郑成功躬身道:“上天助王爷攻克海阳,收复潮州府。”
  然而,郑成功依旧犹豫着,他看着陈永华道:“施琅不过区区三千余人,海阳城郝尚久有六千守军,固守坚城,且有火枪、火炮利器……”
  陈永华急道:“可眼下我军虽有二万之众,却固守潮阳一隅之地,倘若不攻下海阳、收复潮州,一旦福建清军南下,我军独木难支,只有退去海上……”
  “别说了!”郑成功低喝道,“既然施琅肯降,郝尚久自然也肯降,如今海阳城已成孤城,只要条件优渥,郝尚久定会降的……派人出使吧!”
  陈永华脸色黯然,无声而退。
  看着陈永华离开,郑成功脸色变得怪异起来。
  他从案边拿起一页被几本折子压着的信纸,再次看了一遍。
  这是他的叔叔郑芝莞从厦门递来的信。
  信上也提及了北面海路被吴争控制,郑家去往大沽口的商船,几乎都被挡了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