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1807

  这个认知,让张名振觉得对不住王一林。
  这种内疚,终于表现在了战场上。
  在吴淞水师开启第一轮齐射之际,王一林舰队率先通过七星岛转折处,看见吴淞水师的第一时间,王一林立即下令,向东急转!
  当时,不管是张名振,还是郑芝莞,都发现了王一林残部的战术动作,但都没有觉得意外,
  他们都认为,王一林是想率残部脱离战场。
  郑芝莞此时被吴淞水师的突然炮击,已经是昏头转向,哪有时间去理会?
  所以,王一林残部十一艘战船,反倒成了被人遗忘,至少是忽略的看客。
  但王一林却是有图谋的,他下令十一艘战船向东急转,就是在给郑家水师挖坑。
  在王之仁的身传言教下,王一林的水战战术素养不错,他已经在下令前,就敏锐地判断到了郑家水师,在遭遇吴淞水师突然齐射打击时的反应。
  也就是说,王一林猜到了郑芝莞的应对策略。
  其实也不难猜测,吴淞水师从七星南侧,由西向东出现,郑家水师由北向南追击王一林。
  在七星岛东南转角,双方遭遇。
  吴淞水师有备,而郑家水师无防。
  加上吴淞水师舷炮射程高出近三成,这种情况下,如果郑芝莞执意近身,展开互射,最后的结果就一定是伤亡殆尽。
  因为多出的三成射程,足以让吴淞水师以打靶的方式,将冲上来的敌舰逐一击沉。
  虽说战场上郑家水师的战船数量,比张名振、王一林加起来还多。
  但时间不在郑家水师这边,想将战船拉近距离,展开肉搏战互射,郑家水师没有时间向左右散开,因为在散开的过程中,以吴淞水师为圆点中心,正面圆弧扇形区域,都是吴淞水师舷炮的射程范围,向左右散开,很长距离,依旧逃不出去。
  而且,就算拼命逃了出去,留在正面区域的战船,也一定被悉数击沉,那么逃出去的战船,还有什么反击之力?
  所以,王一林迅速排除郑芝莞这一种选择,因为王一林已经从陈藜口中得知,郑芝莞可能与多尔衮勾结,有挑起吴争与郑成功海上火拼的意愿。
  如此,郑芝莞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就不难猜测了——效仿自己之前用的方法,断臂求生,舍弃一部分战船,掩护主力撤出吴淞水师舷炮射程之外。
  于是,王一林下令向东急转。
  为何向东,不向西呢?
  因为西边是七星岛,除非郑芝莞不想活了,拿船去撞海岛,否则,他就只有一个方向可以选择——东。
  王一林残部在吴淞水师三轮炮击的时间里,已经向东航行十余里外,然后减速调头向北缓行。
  缓行,确实非常慢,这是转帆不落帆的原因。
  为何不落帆?
  是为了随时可以调整风帆方向,进行加速。
  这种部署,已经将王一林的打算,表现得非常清楚。
  血债,血偿!
  不论对错,无关输赢。
  杀了我的人,我就杀你的人,这是最原始的规则,却是战场上的真理。
  千万别在战场上发善心,因为那会断送了自己的命。这话,是王之仁从小教育王一林的。
  郑芝莞绝对想不到,自己付出了三成战船的损失,逃出吴淞水师舷炮射程,却一头扎进了王一林的伏击圈。
  用后世的话说,郑芝莞的心态,顿时崩了。
  因为王一林那十一艘船,船不大,两艘主力舰都比郑家战船小一圈,炮也没郑家战船上的多,可炮是新式火炮,射程远。
  试想,以十一艘战船一侧舷炮,定点对正面而来的目标进行齐射,这会是怎么的场景?
  根本无任何还手之力,可怜船头的船首炮,根本够不着,只能打四、五里距离,仅双方距离的一半。
  后有吴淞水师在自己西侧迂回追击,正面由王一林部迎头阻击,最严峻的是,无法再改方向,只能挨打,因为无论怎么改向,都会被敌人舷炮指着,区别是要么是吴淞水师,要么是王一林部。
  
第1156章
七星岛海战(五)
  郑家水师被这不到半个时辰之间,被彻底打蒙了!
  所有战船上的将领心中憋屈得要死。
  这打得是什么仗?
  从一开战起,就是一场窝囊仗。
  除了在追击王一林时,打得稍稍顺手了些,可真正开战到现在,许多战船连一炮都没开过。
  前有明朝,后有满清,无论鞑子在陆地上打得怎么样,但在海上,确实奈何不得这支水师。这对于心高气傲的郑家水师而言,是难以容忍的。
  郑芝莞绝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之前紧咬着王一林不放,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稳赢。
  可一旦身陷险境,他就会迅速转变成一个懦弱的人,而且极度的懦弱和无耻。
  人性很难捉摸。
  有些满口道义,有口皆碑的正人君子,一旦危难临头,甚至还不如屠狗之辈子,这种例子太多了,遍地都是。
  譬如钱谦益,在柳如是的“敦促”下,来到池塘边,人家烟花女子都要跳水殉节了,他一正经科班出身,东林党的魁首之一,却因为水太凉而扭头就走,敢情还得先烧锅开水烫烫他不要老脸的皮。
  郑芝莞好歹海盗出身,所以,他变得懦弱了,应该不难看。
  可郑家之支老班底,可不是善茬。
  这是一支骄兵悍将啊,扫荡南海,可谓是我称老二,谁敢居老大?
  想想也是,老大郑芝龙早就降清了,麾下水师宁可追随郑成功一毛头小子,也死活不降。
  这是骨气,也是脾气。
  不是他们对明朝有多忠贞,而是利益使然,所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自由自在惯了,打劫多爽,无本买卖,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哪怕换皇帝做也不舍得换啊。
  这一下,就乱套了。
  眼前还是密集的炮弹迎面砸来,郑家水师的旗舰和周围的各主力舰失去联络了。
  郑芝莞投降命令一下,旗舰上一片哗然。
  其中郑彩,反应尤为激烈。
  他郑芝龙的族子,虽然辈份小了郑芝莞一辈,可他追随郑芝龙多年了,手下一大批,根基牢固。
  之前郑芝龙被明朝招安后,也曾被授总兵官,虽然不是实缺,但官是正经官。
  在郑芝龙降清后,郑彩与弟弟一直盘踞厦门沿海,郑家水师至少有三成,实际上是他们兄弟真正掌握的。
  有军队、有地盘,俨然是个土皇帝,自然就不想跟着郑芝龙去北面居人篱下,受窝囊气了。
  可郑彩兄弟怎么也料不到郑成功会冲他们动手。
  原本郑成功举旗反清,郑彩兄弟名义上也投效的,但这种投效基本上就是名义上的,不听调更不听宣,连地盘的赋税,哪怕是土特产,也没郑成功的份。
  郑成功自然不乐意了。
  于是,郑成功在福州城外兵败,退回闽南之后,找了个借口,说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
  这个借口非常拙劣,有道是兔子尚不吃窝边草呢,郑彩兄弟确实不是好鸟,但还不至于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
  况且,郑彩兄弟占厦门不是一两年的事,而是从郑成功他爹没降之前,就已经占据厦门了,相当于郑家的封藩。
  但奈何郑成功夺取厦门之意已决,管他借口合不合适,干就是了。
  郑成功趁着郑彩独自一人,离开厦门的时机,亲自带着亲卫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心想族弟来了,又是名义上的上司,自然尽心款待。
  于是,大意之下并未设防,在酒席间惨遭郑成功杀害。
  郑彩得知弟弟的死讯,知道大势已去,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主动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军队和水师,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所以,郑彩是卧薪尝胆啊。
  有道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可眼下,郑彩觉得时机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