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1807

  吴争有些自惭,说实话,自己真没有象钱翘恭的这般勇气。
  不管如何用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若不是有吴争刻在心中的那份执念,恐怕连现在这点都做不到。
  人的本性,便是趋利避害。
  不到极端,傻子才愿意去死。
  而显然,目前还不是吴争认为的极端情况。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在钱翘恭的这番话面前,吴争觉得扎心。
  自己之前在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面前所说的话,就象是无根飘萍一般,虚弱而无力。
  这一刻,吴争突然发觉,其实活得简单些,才更真实些。
  该做什么就得去做,想干什么大胆去干。
  人生苦短,怕什么?
  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自己已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更不必害怕什么。
  就象钱翘恭,自己看不惯他的放荡不羁、目无上官,可一瞬间,自己就被他的勇气所震慑。
  这与钱翘恭的家世、父亲无关,和他的俊郎外表无关。
  只与他此时展露的勇气有关。
  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不在天长日久,只在一个眼神、一句话、一瞬间。
  这是一次洗涤,对吴争内心尘垢的一次洗涤。
  吴争觉得有一种吐清心中郁结的畅快。
  “好!就这么定了。本官麾下一营,暂交于你统领,加上你麾下五百多人,共计八百余人,应该够了!”
  “谢大人!”钱翘恭有些意外,意外的不是吴争同意自己去冒险,而是吴争将他的嫡系,也扔进了这场凶险的游戏。
  魏文远的脸色很难看。
  廖仲平的脸色同样难看。
  可二人的难看不一样。
  廖仲平是自惭形秽。
  魏文远不仅自惭形秽,更有一种被忽视的愤怒。
  可魏文远没有办法,因为他需要向王之仁负责。
  如果由他麾下明军来担任这次冒险,一旦再次折损,恐怕王之仁会宰了他。
  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的目光中,绝对有钦佩的成分。
  这不是上官对下属的钦佩,而是人对人之间,军人对军人之间的敬佩。
  你敢死,我……不敢!
  简单,却……扎心!
  这时,有信使来报,监国鲁王殿下急召魏文远、廖仲平、吴争三人。
  ……
  这场仗,明军算是倾尽人力、物力,从上而下,没有人出错。
  可以说是上下一同地对敌。
  但结果依旧败了。
  魏文远、廖仲平两部伤亡近千人。
  可鞑子骑兵留在战场的尸体,仅六十三具。
  甚至在最后撤退时,带走了伤员和伤亡者的战马。
  几乎可以说是从容离去。
  这很令人……刺痛。
  不管是士兵还是主将,乃至监国朱以海。
  就在魏文远、廖仲平、吴争三人在商议如何歼灭这支鞑子骑兵的时候。
  就在钱翘恭慨然自荐、甘冒凶险的时候。
  监国朱以海再次有了转进的念头。
  他甚至忘记了,刚刚在半天前,还是他亲自下令斩杀了一个谏言转进的吏部郎中。
  从“敢言转进者斩”,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几个时辰里,朱以海的脑袋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旁人不得而知。
  但很清楚,朱以海是真得要撤退了,他甚至已经派人与肃虏伯、舟山总兵黄斌卿联络,打算托庇于黄斌卿。
  
第95章
大捷?!
  朱以海的这道命令,使得总共就二十多人的朝堂,迅速分成两派对立。
  支持朱以海转进的赞成派和以张国维等人为首的反对派。
  僵持之下,朱以海很快抓住了关键之处,那就是军队。
  这个世道,官位已经压不住人心了,说了算的是拳头。
  这就有了朱以海急召魏文远、廖仲平、吴争三人的谕令。
  “臣等参见监国殿下。”
  “孤听闻三界之战大捷,将士用命,浴血奋战,击退凶顽,孤心甚慰。”朱以海笑容满面。
  大捷?!
  堂内之人,从上至下,谁不知道此战的真实情况?
  可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其实也无从反驳。
  朱以海说得对,将士用命,浴血奋战,击退凶顽。这三点都对。
  那么自然就是大捷。
  “孤之前说过,绝不吝惜封赏有功之臣。来呀,宣读册封谕令。”
  于是,在吴争目瞪口呆之下,魏文远被授上骑都尉武勋(正四品),吴争和廖仲平被授骁骑尉武勋(正五品)。
  “据来年开春只有短短四、五个月光阴,敌军眼看要大举南下,朝廷地少人稀,兵力捉襟见肘。孤深感国事危难,打算转进舟山,与肃虏伯会师一处,共同抗清。正与朝堂诸公商议,三位爱卿来得正是时候,不妨也讲讲你们心中所思所想。”
  魏文远、廖仲平、吴争三人面面相觑。
  吴争突然懂了,授封武勋不是赏功,而是先给颗甜枣,让三人支持他、跟着他转进。
  魏文远首先不同意了。
  “臣以为三界之战,还有可为。监国殿下不妨再留下……看看?”
  魏文远是王之仁的心腹,这事原本不容他置喙。
  可魏文远很清楚,王之仁是绝对不会同意此事的。
  在监国麾下,王之仁是兴国公,可去了舟山,托庇于肃虏伯麾下,他成什么了?
  说难听点,那还不如自立呢!
  听魏文远这么一说,朱以海的脸色不好看了。
  君上不乐意了,自然有讪媚之臣迎合上意。
  户部尚书董应第上前道:“朝廷安则天下安,监国安则朝廷安。敌军兵锋已至绍兴府,监国殿下岂能身处险境?为社稷计,监国理应转进舟山。”
  这时,一个满脸络腮胡须的半老官员上前道:“肃虏伯、舟山总兵黄斌卿乃隆武朝册封,奉隆武朝为正朔,董尚书莫非不知情?你蛊惑殿下前往舟山,安得是何居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