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2/1807

  钱肃乐叹了口气,“世人其实都明白,明室已经不可救,可心中依旧系着故国,老夫也不讳言,其实你我皆是如此。”
  陈子龙沉声道:“你钱希声如此,我陈子龙却并非如此,于国于民有益,任何事都可做,如果杀吴王可以平天下,我陈子龙绝不推诿,愿担此任!若灭明室可以驱逐鞑虏,我陈子龙可以担负弑杀宗亲之恶名!”
  钱肃乐面色一变。
  吴伯昌愠怒道:“陈子龙,你别猖狂!”
  陈子龙一愣,突然苦笑道,“也是,二位与我都非同道中人,可我陈子龙行事,但求无愧于心。”
  “放屁!”吴伯昌怒道,“你当着一个父亲的面,要杀其儿子?你当着旧臣子的面,要灭宗亲?你倒是一个人无愧于心了,可想到周边人会如何,天下人会如何?我等要的是天下太平,而非一家一姓之荣耀……陈子龙,你该在这学院里再待上十年八年,好好磨磨性子!”
  陈子龙见吴伯昌真怒了,总算没有回怼。
  钱肃乐叹了口气道:“其实问题就出在这,如今朝廷和大将军府所麾下之地民众,皆是如此。甚至父子、兄弟、夫妻、亲友之间,都在为此纠结、困惑,甚至对立。究竟如何做才是对的,究竟拥戴谁才算是正朔。吴王自己也很困惑,他道,如果真到了有一天,他必须要坐上那个位置以安定天下的时候,那么,他所希望的理由是,真正为了天下黎民的福祉,而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吴王还道,其实他很容易满足,如果义兴朝或者是永历朝,在明室的引领下能够北伐成功,他愿意做个臣子,甚至可以自我流放,离开这片土地远赴重洋。”
  这话让吴伯昌悚然而惊。
  更让陈子龙目瞪口呆。
  许久,陈子龙问道:“吴王真这么说?”
  钱肃乐郑重点点头。
  “荒唐!实在是荒唐!”陈子龙又跳起来了,“这算什么?将皇帝打落尘埃,然后再扶回去,来彰显吴王的大公无私吗?虚伪!他将如何安置,眼下这些一心追随他的人?让他们重新做回明室忠臣吗?可笑……这简直太可笑了!”
  钱肃乐沉默不语。
  吴伯昌脸色不虞,但也沉默着。
  
第1179章
汉明半月谈
  只有陈子龙唾沫横飞地激昂着,“世人都说吴王曹操,其实不然,他是刘备,明面上是拥汉,实则取而代之,他哄骗的不是世人,而是他自己!不成,我得出海找他去……得和他辩论是否……他魔怔了!”
  还真别说,陈子龙说走就走,他拔腿朝外奔。
  却被钱肃乐一把拽住,“吴王不想见你。”
  “胡说!”陈子龙怒目回瞪。
  “这是吴王原话。”
  “呃?”陈子龙傻眼了,可随即吼道,“不想见也得见,除非他杀了我……要不,还我两年光阴,我投永历去!”
  钱肃乐悠悠道:“吴王原话是,本王不想见他,除非他能自个把自个的心思揣摩明白了,然后把天下人心揣摩明白了,再来见本王。”
  陈子龙一愣,瞠目看着钱肃乐,问道:“什么意思?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钱肃乐摇摇头道:“我只传话,不做解释……因为我也想不明白,正因为想不明白,所以不能为你解惑。”
  陈子龙蹩眉想了老半天,使劲地拍打着自己的头道:“这说不通啊,什么叫把自个的心思揣摩明白了,又什么叫天下人心揣摩明白了……他这只是故意在避我!有道是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他理亏……!”
  钱肃乐道:“这话吴王与你说得一样,理不辩不明。所以,他让你去辩,和自己辩,和天下人辩。”
  陈子龙再次瞠目起来,他愤怒道:“我只有一张嘴,和自己辩还说得通,如何与天下人辩?”
  钱肃乐悠悠道:“吴王在大将军府麾下,新设了一个衙门,称为汉明半月谈,大体上与原邸报相同,但面向的是天下人,以邸报的方式,将大将军府的时政和天下事传递给天下人。吴王说,堵不如疏,愚民不如引导,你陈子龙如果愿意,可为汉明半月谈之总编撰,从二品衔,与三台并立,独立于三台之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汉明半月谈,职责在于以民间舆论监督三台,锄强扶弱,要起到讲真话、办实事的目的,让民众人人了解、通晓法理,唯有将法普及、理辨清、礼传颂,天下方可真正太平。”
  陈子龙愣了,愣了很久。
  突然怪叫一声,冲着钱肃乐吼道:“好你个钱希声,你就不能一口气把话说完吗?”
  然而他的脸上是兴奋的,因为他等了两年,终于有事做了。
  钱肃乐反而没有搭理他,而转头对吴伯昌道:“吴翁啊,你我还有张苍水三人,皆为汉明半月谈之副总编撰,这就是吴王令我与二位商量的原因。”
  吴伯昌一直在担心,担心儿子真得会弃世厌俗、自我放逐,可现在他明白了,儿子是对的,既然立心为天下,那么就让天下人,来决定天下事。
  吴伯昌颌首道:“此必将为盛事,老夫求之不得!”
  ……
  报纸其实很早就出现了。
  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叫做“邸”,各郡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主官之间做联络工作。
  他们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正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称之为邸报,一直延续到明朝。
  到了清朝,邸报更名为京报。
  吴争其实早就想将报纸推向大众,这是开启民智最快速的方法。
  可一直以来,大将军府所辖之地,连年的战争,加上嘉兴以北各府一直被战火笼罩,报纸没有合适的运作环境。
  而且,当时民间识字之人确实不多,一个县,收拢识字这人,也就百中取一,这还是因为江南比较富裕。
  但眼下不一样了,单就绍兴、杭州、嘉兴、松江四府之地,三大院校的生员加起来就有万人
  之众。
  这还是一届,三年多了,年年都有招收,年年都有毕业。
  所以,将报纸推向民众的时机到了。
  一户人家中,只要有一人识字,就可以将报纸的内容说给家人听,并解释清楚。
  吴争推行报纸的用意,其实只有一个。
  让百姓明白,什么才是国家、民族、正朔。
  只有明白,才可以真正去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
  而对于陈子龙的任命,其实是吴争考虑甚久的结果,陈子龙有才是公认的,当然这才,更多指得是文才,文才也有分类,陈子龙的文才,更擅长的是诗词歌赋。
  明朝的进士,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全能的。
  科考考的不仅仅是文章,在明末时,同样增设了武科(不是武举),这也是史书上经常看到,明明是进士文人出身,同样在带兵打仗,而且还打得不错。
  譬如钱肃乐、张煌言等人,都是正经的进士、举人出身,可一样能带兵打仗。
  陈子龙也一样是进士出身,但他的偏好,更适合谋划、编撰。
  但吴争用他,也并非仅仅是陈子龙笔杆子过硬,而是陈子龙的性格,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五年时间,治下十一府中,旧势力、旧观念只是蛰伏,而非被清除。
  既然时势不允许吴争用更为激烈的手段,那么,文攻不武斗,成了吴争眼下唯一的选择。
  所以,吴争用陈子龙,以他犀利的性格,去抨击官场、商场、民间的弊端。
  当然,吴争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陈子龙是把双刃剑,伤人也可能伤己,但吴争自问行端立正,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嘛。
  报纸配合明社,及三大学院,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力,这涉及的人数,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以财政司资助,以成本价的五成,亏本向民间销售,并以里、村为单位,建立免费的报栏,供人阅读,以了解时势。
  就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让民众真正参与进来的思想变革,正悄悄地在十一府土地上发生了。
  
第1180章
朝廷乱象再起
  应天府,奉天殿。
  荆王朱慈煃会同几个宗室亲王在朝堂上耀武扬威。
  朱慈煃倨傲地朝龙椅上的朱媺娖道:“陛下,从没有听说亲王要为臣子偿命的,况且并没有真正杀死钱肃乐,祖宗家法也仅仅限制了亲王谋反……本王并无谋反之意,是以,陛下可废黜、贬谪臣的亲王位,但不可加害,更不能将本王交于吴王,任由其发落。”
  由于人证、物证俱在,确凿无疑,故朱慈煃并不否认他派人,半路截杀钱肃乐的行径。
  但朱慈煃拒绝前往杭州府,交由吴争发落。
  也就是说,罪可认,罚得按祖宗家法来,明朝的祖宗家法,还真没有亲王为臣民抵命的先例,哪怕是当朝大臣,杀了也就杀了,了不起除爵,废为庶民,这已是最严厉的惩罚了。
  但只要不是谋犯,三五八年之后,这会重新册封。
  譬如皇帝大婚啦、王子诞生啦,但凡遇上举国同庆之事,便是重获王位之时。
  与皇帝私交好的,直接就是亲王,关系差些的,从郡王过渡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2/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