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9/1807

  “学生明日一早启程回黔,特来向吴王告别。”
  吴争点点头道,“路上注意安全,老马已经替你准备好了盘缠……回去之后,将在这见到的、听到的和理解的一切,都一一说于李将军听,至于李将军作何理解,那便是他自己的事了。”
  “多谢吴王赏赐。”黄应运欲言又止。
  吴争笑道,“你已经来此六、七天了,应该知道,在本王这,什么都可以说,就算说错,也不会以言获罪。”
  黄应运道:“吴王说得是,江南学院言路之广,确实令学生惊讶。”
  吴争哈哈大笑起来,“本王听得出来,你这是在调侃……那些个学生确实什么话都敢说,不过本王不在意,与其让他们在心中压抑、憋屈着发酵,不如倾倒出来,大伙辩论嘛,理越辩越明,说清楚了,也就没什么事了……不妨事。”
  “吴王误会了。”黄应运忙解释道:“博采众长、各抒己见,做学问的自然是最欢喜不过了……学生哪敢以此来调侃殿下……学生想说的是,此次出使江南,见到殿下麾下北伐军火器犀利,如果吴王应允,可否赠一些于我主,有助于收复贵州全境……”
  吴争微笑着看着黄应运。
  黄应运老脸一红,急道:“吴王放心,如果殿下肯应允,我主定会出银子高价购买……”
  吴争哈哈大笑道:“黄应运啊黄应运,敢情你欲言又止,心里想得是从本王这弄点东西回去交差啊……你当本王是见钱眼开之人?”
  黄应运一愕,心中有些失望,道:“学生知道此请荒谬,吴王也正当备战北伐,这等重器,自然是多多益善的……殿下此次款待于我,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学生竟还想着得陇望蜀……还请殿下见谅,就当学生没提起此事。”
  吴争打量了黄应运一会,让黄应运有些局促起来。
  “你当本王不肯?舍不得?”
  黄应运惊讶地注视着吴争。
  “这等武器,只要是用来抗清,拿在谁手里都一样,本王怎会舍不得呢?”吴争正色道,“也不瞒你,你到杭州府之日,本王便已经吩咐下去,准备一支沿江商船船队,用来给李将军输送武器。”
  黄应运闻听大喜,躬身正要道谢。
  吴争伸手拦道:“可你也别高兴的太早,本王说过,北伐军势力向西最远也就是九江、鄱阳湖一线,再往西就进不去了……所以,就算本王应允,你也运不回去。”
  黄应运脸色黯然,他知道吴争说得是实话。
  “多谢吴王殿下。”黄应运寥落地躬身道,“虽说无法为我主运回这等重器,可殿下磊落之心,学生定会带回安顺,禀报于我主。”
  吴争又微笑起来,“你就没有想过,李将军可以挥师东进?”
  黄应运惊愕地看着吴争,这不开玩笑吗?半个贵州如今还在清军控制之下,从安顺州东进,攻至湖广,拓展千里之地,这是何等不可想象之事?
  先不说李定国眼下只有五万多人,就算整支大西军十多万人全听令是李定国,怕也难以打通贵州至湖广通道,甚至还得涉足江西一隅之地,方可得到吴争的火器,这代价也太高了。
  吴争看着黄应运的神色,猜到黄应运心中的失望,于是笑道:“你误会了。本王没有要李将军此时就东进的意思,他此时的根基未稳,首要目标还是壮大自身的势力。”
  黄应运问道:“那殿下方才之言,何意?”
  “先壮大,再东进,打通贵州、湖广、江西的通道,如此这天下便会被斜向切割成两半,闽粤清军就成了孤军,除了下海之外,就只有投降一途……当然,清廷自然是不肯坐视闽粤清军投降的,定会集中兵力南下,而本王的北伐军,便可用来阻挡北方清军渡江。”
  说到这,吴争指着面前的地图,对黄应运道:“眼下义兴朝与清廷有停战协议,本王尚未能做好决战的准备,如此长江天险就成了僵持状态,需要一股外力来打破这种僵持,换句话说,我能休养生息,但不能让清廷也积蓄实力,得让它不得安生……所以,本王想请李将军于明年启动东进,来配合本王战略。”
  
第1190章
小人与君子
  说到此处,吴争看着黄应运的眼睛道:“虽然本王不能派兵支援李将军,但本王可以将足够的武器、粮食,悄悄赠送给李将军。”
  黄应运的情绪被吴争调动起来,他低下头,手指慢慢地在地图上划过,由西向东……霍地,他抬头看着吴争道:“王爷若真能提供足够的武器和粮食,此事定有可能被我主接受。”
  “好。”吴争点头道,“你转告李将军,江南商会即日便会向西进行扩展,直至湖广全境,在沿途各府开设银行分号及商号,赠于李将军的武器、粮食,将分批通过商贸夹带,运至湖广。至于如何交割给李将军,有两个方法,一是李将军想法使孙可望能同意,江南商会可以在贵州境内自由开设商号分支,二是由李将军找到民间向导,以不被清军知道的山间小道运输。”
  黄应运点头道:“此策可行,只是殿下如何能放心,从九江出发至湖广的武器,不会被沿途清军截获呢?要知道,在湖广有不下八万清军驻守。”
  “他们不敢!”吴争胸有成竹地说道,“北方与江南的商贸,并非只有清廷可以截断,本王也可。但本王还可以从海外及东南诸国购得各种战略物资,但清廷没有水师,它抗不住本王水师的封锁。只要插上北伐军旗帜的商队,他们不敢截留,因为怕惹怒了本王,给了本王再次开战的借口……本王相信,清廷此时同样没有做好这种决战准备。”
  黄应运虽然不太明白,吴争所说的话,这其中的道理,但见吴争有如此自信,也就不再赘言,他点头道:“学生会将殿下原话,转禀我主。”
  吴争颌首道:“一年之内,本王可以向李将军输送火枪不少于五千杆,大小火炮不下百门,粮食十万石,这一些,可以支持李将军迅速壮大,成为大西军真正的主导者……但本王同样希望,李将军能以最快的时间,理顺内部,备战明年东进。”
  说到这,吴争取出一封信,递给黄应运,道:“将此信亲手交给李将军,万不得已时,毁了它,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切记!”
  黄应运双手接过,然后揖身道:“殿下放心,学生就算丢了性命,也确保此信无恙,原封不动呈交安西王手中……学生这就告辞了。”
  看着黄应运离去,吴争悠悠一叹。
  边上马士英陪着叹了一声,开口道:“路途太远了……王爷不该写信,传话即可。”
  吴争道:“可惜的是,我与李定国之间素昧谋面、缺乏互信,仅靠人传话,便要他托付身家性命,发动东进之战,怕是寻常人是做不到的。世事往往如此,明明知道走过去,便是坦途,可终究无法信任对方,难以迈出这一步……我之所以费周章写这封信,就是为了给他一个凭证,白纸黑字,终归能让人放心一些。”
  马士英有些惊讶,他惊讶于吴争心思也有如此细腻的时候。
  确实,虽然同处抗清的阵营之下,可就算是同朝为官,那也有不少尔虞我诈。
  仅仅凭黄应运到杭州府跑了一趟,听到了一个计划,和还远在天边如同画饼般的火器和粮食,李定国就要孤注一掷,发动一场辗转千里的东进之战,这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
  但吴争也是没有办法,一开始选在了江南之地,这是一处无险可守,而且三面被围的险地。
  历史上,鲁王朱以海,就仅仅在这支撑了一年时间,就流亡到了海上,后来投郑成功,被郑成功拒绝,划了块弹丸之地安置。
  此时北伐军说起来已经有近二十万,但三卫是新编,忠贞营改编的三万人,根本没有火器作战的观念,需要时间训练。真正能打的,也就原来的五卫,可之前一战,杭州卫、金山卫、沥海卫都伤亡不小,需要休整。
  不管是向北,还是向南、向西,一动,就会遭到另外两面的围攻,这就是一个僵局。
  吴争需要有一支力量来打破这个僵局,大西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其实黄应运不来,吴争也有心思去联络大西军,特别是李定国。
  但这种时候,取信于人,非常困难,特别是要拿身家性命赌,更加难以抉择。
  但吴争想试试,他本来就是一个愿赌服输之人。
  马士英苦笑着摇摇头道:“我就不明白了,王爷就这么看好李定国吗?想他的养父张献忠的五十万大军,不也溃了吗?”
  吴争听了,却微笑起来,“老马,要不要打个赌,至少在三年间,西南半壁江山,会是李定国的天下。”
  马士英醒着脖子,刚想答应,只一见吴争那笑容,不由得后背有些发冷。
  他嘿嘿讪笑了一声道,“王爷又在给马某挖坑……这赌我不打。”
  吴争呵呵大笑起来,点点马士英道:“你学乖了,老马。”
  马士英好奇地问道,“李定国真有这么厉害?”
  吴争点点头,正色道:“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火器,本王都没有把握与他正面对决。”
  马士英更好奇了,“王爷都没有见过李定国,怎会如此看好他,予他这么高的评价?”
  吴争笑而不答。
  马士英无奈之下,只好道:“那既然李定国有这么大的能耐,王爷为何还要倾力支持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万一李定国真崛起于西南,日后必定成为王爷逐鹿天下的障碍。”
  吴争微微皱眉道:“马瑶草,在你眼里,本王真有那么在意那人位置吗?”
  马士英雄一怔,忙道:“不是王爷过于在意,而是属下,还有大将军府麾下文武……是我们在意。”
  吴争叹了口气,摇摇头道:“我知道,没有人不想上进,既然投身于本王麾下,自然是想拥立、从龙……这是本王欠你们的。”
  马士英急道:“王爷,并非我等贪图权位,而是……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个人坐那个位置,我等便会成为一堆臭不可闻的狗屎,弃之于弊履。”
  吴争沉默了。
  
第1191章
一桩民事案
  马士英道:“李定国就算再有本事,可那也是叛军出身,虽说如今在永历朝旗下,可谁都明白,王自入黔,无尺土一民,永历朝无非是大西军孙可望掌握的傀儡,特别是孙可望杀了十多个永历朝臣之后……王爷,孙可望已现异心,若李定国相从,那么,日后西南半壁,咱们得花多少的代价也未必控制得了啊!”
  吴争神色变得阴沉起来,马士英虽说是小人,可是个真小人,这话如同先小人后君子是一个道理,他做为幕僚是尽职的。
  吴争相信李定国,但那是根据历史。
  张献忠临死前对四养子嘱托,“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杀父之仇、民族之恨,不共戴天,这句话让李定国放下十多年来对明朝的仇恨,以大局为重,联合永历抗清,为此,他与他十多年的义兄弟孙可望刀兵相见,直至最后含恨而亡。
  可眼下许多事都变了,譬如因江南北伐军的牵制,清廷对西南的围剿烈度,已经没有那么大。大西军有了从容在云南、贵州扎根的空间,如果大西军真的负守一隅,那么就象马士英说的,日后想要打进去,得死多少人?
  李定国与孙可望的内讧,还会照常发生吗?
  李定国的选择……会随之改变吗?
  吴争确实有些担忧起来。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