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4/1807

  淮安府城墙太坚固,十二磅重炮无法对其产生真正有效的破坏力,哪怕运气好,连续在同一位置,两发炮弹直接命中,也只是砸出一个大坑,滴落一些碎石而已。
  而敌守军显然对火攻击有防患,一旦火炮朝城头以开花弹轰击时,都躲入木石工事,伤亡很小,而当泰州卫火枪兵攻城之时,才冲出来,弓弩、投石、擂木……无所不用之极。
  连续三次攻城失利,让蒋全义不得不开始反思。
  他随即下令停止攻城,只是以火炮间歇性地对城头进行轰击,以防止守军突然出城,进行反突击。
  同时,他不得不向泰州派出救援信使,希望得到十六磅重炮的火力支持。
  这样坚固的城墙,也只有十六磅以上的火炮,才能对城墙形成威胁,而北伐军降了第一军有一个成建制的十六磅火炮团之外,各卫最大口径也只是十二磅火炮,这不是造不出来,而是考虑到运输便利。
  因为一门十六磅火炮的重量,在一千八百斤以上,而此时装备北伐军的制式十二磅直射火炮,才八百多斤,相差一倍还不止的重量,运输的难度可不是相差一星半点,对道路的要求是翻两倍都不止。
  ……
  而就在蒋全义陷入进不成、退不得的两难境地时。
  吴争接到了宋安传来的密报,长林卫查到了淮安守军主将是谁。
  这人名头很响,叫祖大弼,是降清明将,但就算在崇祯朝时,也是一员猛将。
  祖大弼有个绰号,叫祖二疯子,源于作战时喜呼喝呐喊的原因。
  这与池二憨喊一声“吃我一刀”不同,池二憨的喊,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挥刀前必喊。而祖大弼一上战场,那是大呼小叫不停歇。
  崇祯七年,他在宣府击杀了满清(后金)图鲁什,崇祯十四年在锦州,斩杀了清军巴图鲁穆克谭。
  但在松锦之战明军败没后,随同弟弟祖大寿降了清。
  也正是他作战勇猛,被多尔衮看上了,隶属汉军镶黄旗。
  顺治二年(1645)六月,多尔衮命祖大弼领八千人,进攻浙江湖州,当时湖州守将魏耕,率将士守城十余日,最终不敌祖大弼。
  立下战功之后,多尔衮就加授了祖大弼为散秩内大臣。
  
第1245章
淮安守将祖大弼
  散秩内大臣为清廷武散职,虽是虚衔,但品阶很高,为二品衔。
  清廷设侍卫处,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再下就是散秩内大臣,人员数量不定。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都是满族担任,而散秩内大臣满汉都有,但也是汉八旗中人担任。
  这有点象沈致远所担任的銮仪使,性质一样。
  吴争在得到宋安送来的这个情报后,心里“格登”一下。
  吴争知道祖大弼、祖大寿二人,他们与袁崇焕手下总兵茅元仪这些人,应该说是这个时代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一批武将了。
  几乎从二十年前开始,祖大弼、祖大寿就与后金不断交战,当时后金还没有火器,祖大弼等人就已经以火器御敌了。
  所以,就算如今火枪更新换代,可原理还是一样的,与这样的人交战,火器最优势的震慑力几乎不存在,因为他们才是使用火枪的“鼻祖”。
  吴争不由得为蒋全义,和泰州卫将士担心起来。
  事实上,就在吴争担心之时,蒋全义已经遇到难题——打不动!
  所以,蒋全义请求十六磅火炮支援,这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请求,部署在杭州府周边的第一军重炮团,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北调?
  就算吴争答应,没有十天半月,恐怕也到不了啊,何况还要将重炮运送过江。
  而吴争在坐立不安之下,随即下令北上,继续将指挥部前移至宝应。
  他这是打算亲自指挥之场战役了。
  ……
  有道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这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多尔衮在发觉玩阴谋对吴争无效之后,迅速调整了策略。
  那就是玩自己的长项——用兵!
  也是,怎能扬短避长呢?
  多尔衮这次的部署,甚至连身边刚林、祁充格两个“哼哈二将”都难窥全豹,不是多尔衮不信任他们了,而是多尔衮的策略,几乎是没有策略。
  也就是说,打一场随机应变之仗。
  但这次,多尔衮抵兖州,亲自指挥。
  不是他的身子骨好了,恰恰相反,是更弱了。
  正因为更弱了,多尔衮明白,必须打胜这仗,这样才可以妥善安排身后事。
  之所以将徐州八万大军拱手交给野心颇大的阿济格,这也是一种妥协的策略,以徐州大军换取阿济格对自己有限的、短暂的支持,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能从容打完这场,很可能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仗。
  也就是说,多尔衮的凭仗、杀着,并非是徐州八万大军。
  多尔衮怎么可能将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凭仗、杀着,交给阿济格呢?
  事实上,阿济格在多尔衮心里,充其量就是一个障眼法,用来迷惑吴争。
  吴争,在多尔衮的心里,已经上升到了毕生之敌的高度。
  已经需要多尔衮冒着死在半途的凶险,南下亲自指挥这场决定黄河南岸、半壁江山归属的战役了。
  去往兖州的路上,多尔衮在心中感慨,英雄迟暮,奈何?!
  ……
  淮安城。
  连续三天的激战,让整个淮安城一片死寂。
  街道上除了军队,百姓早已闭户不出。
  年过六十的祖大弼,确实很有经验。
  他知道,如果不全城戒严,以吴王在江南不败之声望,淮安汉人百姓定为夹道欢迎,甚至私下暗通,那么,这城没破,也等于破了。
  先戒严,后征丁,押上城墙,做一仗,见下血,然后就有了血仇,不用监视,也肯拼命了。
  只要精锐不溃,这些壮丁就不会先溃,溃,即斩!
  这就是沙场老将的干练,简单,有效!
  他揣摩准了人心,这些壮丁,就算原本心向吴王,可只要身边亲人、乡邻战死了,马上,他们的心就会和自己战在一起,这就是人性。
  对于城外“隆隆”的炮声,祖大弼根本不在乎,有种你能轰塌城墙啊!
  这是一丈多厚的城墙,就算你架上百十门重炮,想轰塌,那也得猴年马月了,而不用多,只要十天,甚至更少,摄政王大军就会将你们一窝烩了!
  这时,有士兵进来禀报,“禀将军,敌军偏师西进,高良涧失守,敌军正沿湖岸向北,攻武家墩,有包抄我北门之意……”
  “多少人?”
  “约三千人。”
  祖大弼手一挥道:“派五百铁骑兵,伏于清江浦,待敌军包抄上来时,歼灭之!”
  “遵命!”
  ……
  吴争一天之后赶到淮安城外,蒋全义的大帐中。
  一见到蒋全义,就一巴掌甩了过去。
  可看着蒋全义深深凹陷的眼窝,心中不忍,终究在手堪堪及面前,停了下来,改掌为拳,手一沉,狠狠地擂了蒋全义胸口一拳。
  蒋全义生受了这一拳,踉跄后退一步,稳住身形,“扑通”单膝跪倒,“卑职有罪,恳请王爷责罚!”
  三天强攻,泰州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伤亡已经超过千人。
  可攻城却丝毫没有进展,最成功的一次,就是有一百多人冲上城墙,可被数倍于己的敌守军,强硬推下城墙。
  这种肉搏,不是靠刺刀和勇气能抗衡的。
  敌人以着甲之身,来硬顶刺刀,奈何?!
  如果仅仅是百来重甲兵也就算了,如果重甲兵过千,那就是找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4/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