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0/1807

  但这时,只要有一股力量投入,支撑一下,让败军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情况就会好上不少。
  中间大街的宽度也二丈有余,横向可以排列的人也就数十个,赵史率二、三百人逆流而上,硬生生地顶住了迫近的敌人,这使得后退的“叛军”终于站稳了脚跟。
  之前说过,其实这样的仗,“叛军”是占便宜的,双方互射,一命换一命,事实也是如此。
  可就在祖大弼下令,一万预备队左右合击“叛军”时,“叛军”就失了分寸。
  也是,主将陈栋不在,赵史又是个油滑惜命之人,“叛军”无人指挥,又怎能不败?
  可此时,赵史率长林卫逆流而上,稳住了阵线的同时,更振奋了士气。
  “叛军”将士喘息之余,终于两次想到身后的家人,于是迅速反身投入战斗,一转眼间,阵线又稳住了,甚至开始反攻。
  这不奇怪,杀人杀得顺手了的清军,发现自己被杀了,这种下意识的惊恐,让脚步变得迟疑起来。
  他们不由自主地稍稍地在向后退。
  ……
  变数就在这一刻产生。
  泰州卫此时已经冒着矢石冲近城墙,可城墙上的敌人数量,绝不逊于泰州卫。
  这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绝不会因谁的突然崩溃而战斗结束。
  但有一点,是原本不曾经预料到的,那就是城墙上并没有重甲兵,敌人最多穿着的也只是皮甲,皮甲挡不住火枪铁弹。
  这个认识,在二十里战线上,不断地被验证。
  几次的进攻受阻,退回来后,泰州卫士兵自发地开始携带弹药,并组织人手,在城下向上进行掩护射击。
  因为之前,面对着重甲兵,射击几乎是无用的,为了减少负重,士兵往往不携带弹药,而是仅提着一杆装备枪刺的火枪,登梯上攻。
  于是,这种掩护射击的现象一旦普及开来,城墙守军阵线开始松动,守军甚至渐渐不敢从城墙上露头了。
  这就使得泰州卫登墙变得容易,往往是云梯往墙上一靠,基本上不用去顾及从城垛往下射的箭矢。
  但守军还是用木棍枯着云梯向外推,但这种现象,在登上城墙的泰州卫人数多了时,就慢慢消失不见。
  守军开始被动了,战局渐渐扭转。
  
第1266章
柳成荫
  守军在城墙上的整条防线,也绝非是都坚硬得如铁板一块。
  防御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士兵的素质、装备、各营将领的领导能力、指挥能力及人品。
  就算是同样的兵,在不同的将领统率下,战斗力也会有大不同,何况是不同的兵。
  如果不是吴争突然“拍脑门”要为城里的长林卫,打一场决战,那么这种各处守军的强弱,是没有机会试探出来的。
  事实上,很少有人,应该说很少有主将,会选择以这样一种总攻的方式,去攻打一座坚城,并且是十余天无法攻克的坚城,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为,攻打城门、城楼,那是有道路、桥相通的,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攻城都需要攻城装备、器械,冷兵器时有投石机、攻城车,热兵器时有火炮等等。
  这都需要道路畅通,而东西宽约二十里的城墙,周围有着壕沟、护城河,这些重达千斤甚至几千斤的器械是无法轻易越过护城河的。
  没有器械辅助的攻城,那就要靠人命堆,而往往,靠人命堆出来的攻城,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惨胜,这就是冷兵器时代,攻城往往陷入僵持的原因,也是古时总喜欢修建城墙的原因。
  许多时候,攻方打着打着,自己就崩溃了,因为人死得多了,士气就会直线下降。
  譬如郑成功二次攻福州城,就是这么崩溃的。八万人,攻仅一万多人驻守的福州城,打了半个月,最后城没破,郑军自己先崩溃了,导致八万人马最后回去就剩三万多人。
  同时,攻方还得防备城中守军主动出击,一旦全线总攻,兵力就会向左右分散,厚实度就会摊薄,一旦守军恃机集中兵力,出城门来个反突击,很有可能连攻方主营都被一举端了,这种事,过往战例都有过。
  但吴争做出这个总攻决定,却无形中契合了两点,一是出其不意,祖大弼在看到泰州卫集结时,还在想着这依旧是在佯攻。很少有主将会对一座久攻不克的坚城发起这样不遗余力地总攻,何况是后半夜。
  二是泰州卫本就没有重武器,在护城河南边,够得着城头的,也就数十门八磅炮,其它的便于携带的小炮,几乎没有任何用处,也就不存在需要运输的困难了。
  这就象处境已经最差了,还能差到哪去呢?
  此战,泰州卫一直就是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进攻南门。
  全线总攻,无非就是将战线拉长,将进攻点扩大成面罢了。
  所以,有这两点的“庇护”,吴争的“错误”决定,就显得不那么“错误”了,如同“负负得正”一般。
  但城内守军不一样,他们的战术技能和素质存在着极大偏差,也就是良莠不齐。
  祖大弼自然是遴选各营精锐,集中到城楼去,将不怎么“拿得出手”的移到城墙防线两侧远处。
  这并不错误,因为极少有人,会象吴争这样不循规矩。
  哪怕易位而处,换作吴争守城,自然也是这么干。
  守军的组成,有三大部分,淮安卫、大河卫占了七、八成,另外就是随祖大弼南下的汉八旗,再有就是城中战前征召的二卫壮丁。
  汉八旗自然是部署在南门正面的,然后二卫精锐也被部署在南门,其余挑剩的,就部署在两侧,而城中及北、东、西三门部署的,是挑剩下的里面再挑剩下的。
  也就是陈栋所领的那三千多人,如今被赵史煽动着想火中取栗。
  这种布阵的方法,虽然强硬顶住了泰州卫十几天的进攻,却在吴争下令总攻时,露出了它的巨大破绽——一触即溃!
  泰州卫是憋了十余天的闷气了,这一下令总攻,那是“嗷嗷”叫着进攻。
  刚一接触,发现“呀”,这面的敌人很菜嗳,这下品出味来,有道是柿子专挑软的捏,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西南角,也就是武家墩方向,两处守军被泰州卫一冲即破,由此打开了突破口。
  千里之堤,尚毁于蚁穴,何况这城墙根本不能与千里之堤同日而语。
  这两处防线一旦被突破,使得泰州卫迅速从突破口涌入,一柱香的时间,登上墙冲入城的军队已达千人之数,并还在不断地增加。
  这让周边还在拼命强攻的泰州卫,再也不想攻第二次了,他们迅速撤退,然后向突破口涌去。
  这种形势,引得越来越多的部队效仿,而冲入城中的泰州卫开始向左右扩散,西城守军腹背受敌,哪还撑得住,引发西侧防线迅速崩溃。
  这时,天色开始渐渐亮了起来。
  最黑暗的时刻,终于过去了。
  ……
  祖大弼此时尚未得知西城被攻破。
  他还在专心地指挥着南门防御。
  在祖大弼看来,东西两侧的守军人数足以应对泰州卫的总攻,加上有坚固城池做为依仗,他认为,只要泰州卫一日没有得到重炮,那么,想要破城,除非自己战死了。
  祖大弼过于自信了,他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东西城墙防守的,不是他的嫡系,生死存亡之际,没有多少人太在乎他的命令。
  既然能全军降清,为何不能再反正降明?
  所以,祖大弼亲自在城楼上督战,指挥得一板一眼,让进攻南门的泰州卫五次进攻,都难逾雷池一步。
  吴争在头疼,是真的在头疼!
  或许是暗里吹了两个时辰的风,感冒前的预兆吧,吴争用力地晃着自己的头。
  他对攻城一无进展的现状,并不意外,事实上,吴争已经做好了失利的准备。
  吴争的用意,并非是一夜攻破城池,而是牵制守军,为城内长林卫得到喘息的机会。
  事实上,在吴争心里,城中的长林卫才是重要的。已经可以确认的是,泰州卫在没有得到重炮的情况下,是难以攻破淮安城的,那么,城中长林卫就是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唯一的变数。
  绝对不能坐视长林卫被敌人歼灭!这才是吴争悍然发动这场总攻的真正目的。
  但世事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
  吴争也没有想到,西城的守军会如此不堪一击,他现在头疼的是,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城中的长林卫处境,是否有了一丝转机?
  
第1267章
城破在即
  赵史中了一箭,腹部,箭头入腹三寸,已经影响到走路,更别说冲锋、挥刀这种剧烈运动了。
  然而,恐怕连他自己也想不通,他有一日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赵史在长林卫的帮助下,拗断了外露的箭杆,用布带固定住箭头,并勒住受伤处,继续作战,而这一幕,极大地影响了长林卫及周边“叛军”的士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0/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