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9/1807

  从东门方向的火光渐渐黯淡下来时,吴争就基本上不抱幻想了。
  可如今再一次得到城内暴发战斗的情报,这让吴争迅速意识到,东门火光的黯淡,并不是“骚乱”被平息,而是转移了方向。
  吴争随之做了一个让人瞠目的决定,下令城外泰州卫二万大军(蒋全义带走一部分)即刻集结,对东西横向跨度二十里的城墙,展开一次不留丝毫余地的总攻。
  吴争也是个狠角色,要么不动,动则倾尽全力,这是吴争一贯的风格。
  这不是有预案的总攻,完全是主帅头脑一热,下意识地冲动。
  没有了蒋全义在,就没有人能去劝说、阻拦吴争的决定。
  这道命令,让无数已经入睡的泰州卫士兵,睁着腥松的睡眼,从营帐中冲了出来。
  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的熊熊火光中,吴争指着城头,对着泰州卫将士嘶吼出一些话,“本王刚刚获悉,咱们并非孤军作战,城内……就是南城内,还有咱们的长林卫在配合咱们牵制敌人,可眼下他们在孤军奋战,如果得不到咱们的支援,就会全军覆没……”
  “冲上去!”吴争嗓子开始沙哑,其实他的话,传不了多远,没有多少人可以听清,但将士都在听,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看得到,只要吴争在他们面前,将士们就从不缺失希望。
  话,就算听不清,但意思,能懂!
  一柱香的时间,宽达二十里有余的阵线上,夜风习习,无数的火把在闪烁。
  初春的夜风,冷洌中带着一丝回暖,让人精神舒畅。
  每个士兵心里都清楚了一件事——今夜,便是决战之夜!
  进攻!
  在突然鸣响的火炮声中,吴争已经不再说话,就算是拿着喇叭,恐怕也无法与连绵不绝地炮声争辉。
  但吴争的手,没有放下,一直指向远处的城楼。
  这便是进攻的方向、这便是自己将要倒下的方向!
  “不克淮安,誓不休战!”
  “不克淮安,誓不休战!”
  “不克淮安,誓不休战!”
  三轮火炮之后,二十里的阵线上,无数条燃烧的火龙,冲向淮安城墙。
  二万人的呐喊声,汇聚而成的那种气势,就算对战场习以为常的吴争,也不禁脸色抽搐起来,那是因为胸中的心脏,在悸动。
  又是一场赌,赌得是命,准确地说,赌得是二万泰州卫将士的命。
  吴争不禁有些伤感起来,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已经做到了“慈不掌兵”四个字。
  就为了自己的冲动,就为了自己的猜测,可以让二万余人,冲向这不知结果的战场。
  吴争有些内疚起来,但,不后悔!
  有句话说得好——爱拼才会赢!
  如果城中数百长林卫死绝了,那就再无下一次打破僵局的机会。
  不去试试,又怎会知道最后的结果?
  ……
  祖大弼早已站在城楼上,不,他一直都在!
  泰州卫的集结,他一早就看到了,只是,他认为这只是佯攻,泰州卫不一直在佯攻吗?
  除了下令全军戒备之外,祖大弼并没有做什么,因为该部署的防御,开战前都已经部署好了,而且一直行之有效。
  当数里外火光连成一片时,祖大弼感觉到了一丝紧张,但他认为,这或许是敌人的诈唬,后半夜,对一座防御森严的坚城发起总攻?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他们就不怕黑灯瞎火地没上城墙就淹死在城下壕沟里吗?
  这当然是祖大弼一句牢骚话,没有人,至少不会有多少人,真得会淹死在护城河里,哪怕城墙上的火炮,已经够得着跨过护城河的泰州卫将士。
  祖大弼牢骚归牢骚,心里却是真正开始紧张了。
  
第1265章
战术欺诈
  祖大弼非常清楚,这十几天里,真正挡住泰州卫的,不是汉八旗,而是家养都在城里的淮安卫、大河卫将士,是他们着重甲,以身躯挡住了登上城墙的敌人。
  可问题是,祖大弼知道,他没那么多重甲,可以防御跨度二十里的城墙。
  这是一种战术欺诈。
  有道是,只有退潮时,才能发现谁在果泳。
  人,往往就被眼睛看到的事物所欺骗,以为城门、城楼上有重甲兵,那么左右城墙上,应该也有。
  这种观念,在一次又一次地无功而返后,自我强化,变得根深蒂固。
  不但蒋全义没有丝毫察觉,就连吴争,也认为这是事实真相。
  在吴争看来,多尔衮既然部署了淮安城防,那就不会厚此薄彼,可吴争哪会去想,就算多尔衮再阔绰,也不会准备数千、上万的重甲去装备淮安城守军。
  他要真有这么多重甲,何不多打造一支重甲骑兵呢?这才是多尔衮的强项嘛。
  所以,祖大弼紧张起来,但也仅仅只是紧张。
  因为二十里的城墙上,有着绝不亚于泰州卫数量的守军,攻防战嘛,特别是有坚城可以依仗的攻城战,总归是守方占便宜的。
  可真正看到无数条火龙朝着城墙冲来的时候,祖大弼终于渗出了冷汗。
  心里想归心里想,理论归理论,真正暴发决战了,那就是你死我活之局,这是消耗人命的战斗,不管哪一方,人死了,就找不回来了。
  就算最后守住了、打赢了,巨大的伤亡,也会颠覆自己对淮安城的镇守。
  祖大弼有些惊恐起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小看了敌人,小看了蒋全义。
  ……
  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这句话从古至今,都被验证过是正确的。
  哪怕双方实力相关悬殊,但弱的一方真要拼命了,强的一方,一样会被打疼。
  而最后的结果往往出乎意料,战争的结局,往往不是实力的对比,而是谁比较能忍痛,能抗得住疼的那方,往往笑到最后,虽然是,惨笑!
  但终归也是笑不是?
  笑比哭好!
  赵史也在笑,惨笑!
  他是个小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视无辜百姓的性命,悍然挑起战斗。
  可他是个真小人,真小人与小人的区别在于,真小人从不掩饰自己是小人。
  所谓丑话说在前头,喜欢说这句话的人,往往都是小人,真小人。
  赵史尚有良知,看着无数的妇孺老弱惨死在如蝗的箭矢、枪弹下,听着那一声声连成片的撕心裂肺的惨叫。
  他只能笑,惨笑!
  这是一场屠杀,准确地说,是一场有抵抗存在的屠杀。
  正面三千,左右合计上万的敌人,有序地在向三条街道合拢。
  “叛军”全部加起来就四千多人,还要担心身后的家人,这仗怎么可能打得赢?
  士兵拼尽了全力抵抗,也无济于事,一柱香的时间之后,“叛军”已经伤亡过半,被逼退了三、四里,而这三、四里的大街上,尸体密布、血流成河。
  转眼间,敌人已经迫近,赵史终于受不了心中的煎熬,发出了一声如鬼哭狼嚎般地嘶吼。
  然后,他率着身边二、三百长林卫,冲向了敌人,加入了战斗。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赵史是小人、真小人、还是尚有良知的小人,他已经用他的行动洗涮了他的罪过。
  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二、三百本就不擅于战斗的长林卫,又能对战局有什么作用呢?
  ……
  但赵史率长林卫生力军,正面投入主大街的战场,确实让令正在步步后退的“叛军”阵线稳了稳。
  其实很多时候,势头最重要。
  就象被人压着打时,所有可以想到、也掌握的防御技能,都会无效,甚至想不起来。这就是兵败如山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9/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