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校对)第9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6/1807

  ……
  吴争答应了祖大弼的恳求。
  将这六千多人单独成军,以祖大弼为指挥使,在泰州卫下,独设了一个编制。
  为了不刺激城中泰州卫将士,吴争令祖大弼部原地扎营,并令祖大弼派出信使前往清江浦,去招降那数百没了马匹的骑兵。
  安顿好之后,吴争带着祖大弼返回淮安城。
  可刚到城门口时,就得到城中急报——泰州卫在缉拿、追捕、屠杀原清军。
  “胡闹!”吴争脸色大变,“蒋全义你带的好兵!你去传本王令,所有行动立即停止,人员一律归建,若有违令者,军法处置!”
  蒋全义也惊愕了,连忙应道:“是,末将这就亲自去处理此事!”
  然而,吴争出城、回城,这一来一回,就是半天的时间,这半天,足够抓很多人、杀很多人了。
  关键是,杀人,真得有用吗?
  除了平添无数的仇恨之外,啥都指望不上。
  ……
  当天晚上,蒋全义将泰州卫追捕“残敌”的情况汇总起来,禀报给吴争。
  这半天时间,泰州卫抓捕原淮安、大河二卫及祖大弼落下的嫡系旗兵,共三千八百多人,因抵抗被泰州卫当场格杀的五百七十余人。
  蒋全义禀报完之后,看着吴争蹩眉的表情,吞吞吐吐地道:“被格杀的人中,有一百多人是淮安、大河二卫的家人……他们因阻止我军将士抓捕原淮安、大河二卫士兵而被将士们当作反乱之徒格杀。”
  “祖某麾下……被杀了多少人?”边上祖大弼突然开口问道。
  
第1274章
粮食
  蒋全义没有直接回答祖大弼,而是先回头看了吴争一眼。
  吴争没好气地轻哼道,“讲……你做都做了,还怕讲吗?”
  蒋全义这才回答祖大弼道:“所抓三千多人中,有五百多是你的人……当场被杀者,三百四十余人。”
  祖大弼闻听,目光一缩,总共杀了五百七十余人,自己落下的被杀三百四十余人,看来,泰州卫还是有选择的啊。
  吴争脸色变得温和起来,“祖将军,如果本王说,这事是意外,你信吗?”
  祖大弼闷声道:“两军交战,各为其主,这事怪不得蒋都指挥,更怪不到王爷头上……只是祖某希望,此事到此为止,否则怕会引起军心动荡……属下绝无他意,只是实话实说,还望王爷体谅。”
  吴争摇摇手道:“不会,绝对不会……这事说起来也怪本王,当时就不该亲自出城。当然话说回来,那时祖将军还没有反正,双方是敌非友,也难怪泰州卫做下此事。”
  这话让祖大弼脸色一变。
  吴争微笑道:“本王知道,祖将军心中对此事有怨恨……”
  祖大弼忙道:“祖某绝无怨恨,王爷说得对,当时敌对,泰州卫将士……并无过错,这最多只是一场误会罢了。”
  “好!”吴争闻听哈哈大笑起来,“这误会二字用得好……既然是误会,解释清楚也就过去了,祖将军如今在蒋都指挥的麾下,还望你们二人自此之后误会冰释,同心同德。”
  “听王爷的。”祖大弼随即向蒋全义拱手一礼道,“日后还望蒋都指挥多多提携,祖某有礼了。”
  蒋全义微笑着拱手道:“祖将军,你我不打不相识,蒋某有礼了。”
  吴争打了个哈哈道:“战事紧急,客套话你们下去之后再讲,先说说善后、安抚民众及如何守城吧。”
  蒋全义点头道:“末将已命泰州卫暂时部署四处城门、维持城内秩序,并整肃原淮安、大河二卫……只是如何收编,还须王爷定个方略。”
  “有多少人?”
  “原淮安卫三千余人,原大河卫五千余人。”看了一眼祖大弼,蒋全义继续道,“祖指挥部下五百多人。”
  吴争稍一思忖,道:“淮安、大河二卫俘虏、降兵皆补充进泰州卫……至于那五百多人。”
  说到此处,吴争看向祖大弼,“还是交给祖指挥吧,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祖大弼起身拱手道:“多谢王爷。”
  吴争按按手道:“坐下说话,不必拘礼。”
  蒋全义道:“已经得到消息,鲁将军率吴淞卫西进,已至清沟,如果顺利,应该在两天后到达淮安城……末将的意思是,由吴淞卫布防东、南两门,泰州卫布防西、北二门,不知王爷以为如何?”
  吴争想了想道:“换一下吧。”
  蒋全义一愕,随即反应过来,点头道:“也好……就按王爷的意思办吧。”
  祖大弼在边上也听懂了,他此时隶属泰州卫,如果布防西、北二门,一旦对岸清军发起进攻,他将直面面对往日“同袍”,这必定是非常尴尬的。
  祖大弼看着吴争,微微颌首表示感谢。
  吴争笑了笑,对蒋全义道:“除了确实有证据罪大恶极的,其它的人,都放了吧对。此次蒙难的民众家人,要给予优渥补偿……就按原淮安、大河卫的饷银标准,补偿……五年吧。”
  “是。”
  “如果遇难者有未成年的孩子,且家中已无亲人,那就在战后集中送去杭州,由官府抚养长大成人。”
  “是。”
  “城中储粮情况怎样?”
  蒋全义没有回答,先看了一眼祖大弼。
  祖大弼忙答道:“回王爷话,东城储粮最多,可惜被焚毁了,其余三门储粮皆在,虽说之前城中缺粮,但三处合起来,应该不少于六万石,够四万大军守城半月所需。”
  吴争问道:“那城中十几万百姓呢?”
  若不是战争暴发,淮安城有二十多万百姓,可正象吴争猜测的,汉人百姓一听战火燃起,下意识中,想到的只是逃难,并不因是王师北伐、收复河山而振奋,他们甚至害怕,因之前当了顺民而被官府追责,稍稍有能力的,早就结伴携家人渡河北逃了。
  城中说不上十户九空,但至少空了三成以上,但就算如此,现在依旧有十三、四万的百姓,祖大弼之前严控市面上的粮食,查封了城中所有米店,来保证军队的消耗。
  事,是祖大弼做下的,十几天下来,民众已经顶不住了,但家中多少有些余粮,再没辙了,向亲友借一些,总算还没饿死人。
  可泰州卫此时攻克淮安城,吴争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粮食问题。
  因为再拖下去,就真要饿死人了。
  也就是说,吴争无意间,替祖大弼背了个黑锅。民众因为断粮,心里这股怨气日益积累,如果泰州卫没有破城,民众的怨气自然是向祖大弼发的,可泰州卫破了城,那这事就得吴争来背。
  不饿死人,什么都好说,一旦饿死人,那就是一场巨大的民乱。
  加上之前泰州卫在城中缉捕二卫士兵,见了不少血,这场暴风骤雨的规模,是可以想象的。
  吴争意识到了这点,但却没有办法。
  后路被断,在援军击破敌骑之前,运粮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江都还在自己手里,可以走运河输送,可江都已经弃守,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收复。
  问题很严重!
  蒋全义皱眉道:“城中已有米荒之势,至少有数万百姓,家中已经断顿,许多人家,一天只喝一顿稀的,不出两日,恐怕连顿稀的都没得喝了……到时,就算没有敌人来攻,城中自己就乱了。”
  吴争听了,不禁也皱起眉来,确实,粮食是个大问题,泰州卫北上时,虽说是备足了军粮的,可毕竟是行军打仗,不可能带许多,只是按原本十日的口粮,多带了一倍罢了。
  此战打了近半个月,也就是说,泰州卫的军粮也仅够自己吃六、七天的了。
  这样一来,吴争就很难做到,将泰州卫的军粮,分发给城中饥饿的百姓。
  
第1275章
没有办法的办法
  祖大弼有些不安起来,他闷声道:“这……祖某当时只为守城,原本想着,城中百姓,家中应该有余粮,熬个半月一月,应该出不了多大事。”
  “怎能不出事?”蒋全义有些恼火,“虽说之前互为攻守,可你当时是守城主将,保一方平安,是你的职责……”
  吴争抬手阻止,“事情已经出了,埋怨、责怪无济于事,都想想吧,有什么办法可以搞到粮食?”
  蒋全义瞪了祖大弼一眼,冷哼道:“今日才收复此城,哪来法子搞粮食……也只有问他了。”
  祖大弼也有些懊恼,事实上,一天前祖大弼还想着泰州卫会最后望城兴叹,在他看来,最后泰州卫一旦撤退,战事平息,收拢起来的军粮就可以发放出去,粮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谁能想到,东门一把火,焚毁了近十万石的储粮,这批粮食若在,哪怕发放给十几万百姓,撑个半月一月的,其实是没问题的。
  所以,蒋全义的责备,让祖大弼也窝了团火,可他自知是新附降将,只能放低姿态,回吴争的问话:“回禀王爷,原先卑职奉摄政王多尔衮之命,率汉军镶黄旗南下时,曾承诺至少有不下于十万石的军粮,从运河运来,可到前些日,仅仅运送了三万石之后,就不见有粮食运来。卑职也不明白,在哪个环节出了错,于是只好收集城中粮食,以备守城……可不想东门大火骤起,十万石储粮化为乌有……”
  吴争摇摇手道:“这些本王已经清楚,不必多说……本王想问的是,是否还有别的办法,能搞到粮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6/18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