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0/2006

  入秋以来,累日淫雨霏霏,昨日忽放晴。今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衣不沾身。
  “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帏,列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醴”。按前汉起居注所载迎仙规制,长秋殿外,已提前布好会场。先帝所修广厦千栋,裸游馆间高台,亦各置分会场。高朋满座。
  遥想当年。吕公设宴:“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我高祖,“实不持一钱”,却诈称“贺钱万”。时至今日,大汉约定俗成,(会)场(席)面,因人而异。位列主会场,与位列分会场,所出献礼,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约定俗成,便是礼单需高声唱报,当面清点。而后开席。
  与会众人,皆不时抬头望天。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兴奋惶恐,兼而有之。
  “大隐在朝市,仙人好楼居。方平今白发,未许见麻姑。”昆仑山上,五城十二楼。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料想,王母必从天而降。
  饶是临轩端坐之何太后,亦如此想。
  便在众人翘首以盼,望眼欲穿时。忽听由远及近,潮声四起。
  环绕裸游馆,广厦千万间,久已无人问津的流香渠,忽生异香。先帝时,“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
  便当沿岸分会场内宾客,被异香吸引,四处嗅探时。再闻鸾声鹤鸣,曼妙仙音。水沫生香,弥漫雾气。便有玉色琉璃,轻盈宫女,执篙划船,摇漾渠水。自雾中,缓缓而来。
  此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仿佛秋叶浮于水。前曲后翘,好似龙头凤尾。四周轻纱缥缈,庐内隐约端坐一人。正是王母真身。
  仙船划过,清波荡漾。自先帝崩后,园内无人打理,多已凋零的“夜舒荷”,竟分波破浪,丛丛高升。先帝年间,渠中所植荷花,莲大如盖,高一丈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生,故名“夜舒荷”。因每当月升后,荷叶才舒展,故又称“望舒荷”。
  或是受仙气滋养,亦或是对西王母顶礼膜拜。月夜始开的望舒荷,竟争先恐后,白日绽放。一时枝繁叶茂,绿意盎然。
  所谓“眼见为实”。
  与会嘉宾,亲眼所见,焉能不信。不约而同,群起跪地,口中念念有词。
  长秋殿前高台,与会主宾,乃至何太后本人,早已目瞪口呆,心生滔天巨浪。
  待轻舟抵岸。舟上墉宫玉女,纷纷下拜,口吐莲花:“恭迎王母”。
  王母起身出庐。如盖莲叶,竟冲出沟渠。枝蔓攀缠,似桥飞架。越过馆舍、列肆,直伸到长秋殿前石阶。
  王母脚踩荷叶,步步生莲。凌空飞渡,降落殿前。
  何太后,心驰目眩。领文武百官,离席下拜:“恭迎王母。”
  王母上殿,西席东坐。有人胆大窥视,果见王母“著黄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鞋)。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诸位免礼。”王母仙音入耳,阴阳莫辨:“客随主便。太后请上座。”
  “谢王母。”何太后再拜起身。领百官入席。二宫太皇皆避嫌,未曾列席。
  “天麟子何在?”王母问道。
  “速去抱来。”何太后不疑有他。
  便有宫妃,自殿中将麟子抱出。
  王母轻轻招手。襁褓自行飞空,徐徐落入王母怀中。
  俯身细看,王母轻轻颔首:“果是上帝之裔,真麒之子。”
  闻此语,何太后险喜极而泣。
  语出西王母之口,自万无一失。
  “既有仙缘。岂能令麟子空手而还。”玉指往案上金樽一点,美酒跃出。化成粒粒走盘珠,洒落桌案。悬腕绕指,走盘珠竟自行穿针引线,连成珠串。飞入襁褓,套在麟子颈间。此物名曰“项圈”。时为西王母独有,中夏尚无此俗。
  “长命珠,不可摘。”西王母又用指尖蘸樽中美酒,涂抹麟子双唇:“岂开金口,不可食言。”
  待襁褓自行飞回,麟子唇上仍泛金箔之光。
  “谢王母赐福。”何太后虔诚拜谢。
  “赐其子,焉能缺其母。”西王母言犹在耳,墉宫玉女王子登应声而出,捧一月轮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色青,香气袭人。王母“以四颗与帝后,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何后本欲食辄收其核,后偷种之。一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
  食罢仙桃,再赏仙乐。王母“于坐上酒觞数遍,乃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公子击昆庭之金,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五灵之石,范成君击湘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
  席间,何太后求问修身养生之术。
  王母答曰:“夫欲修身,先营其气。所谓行‘益、易之道’。‘益’者益精;‘易’者易形。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也。‘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宜当爱精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
  今日此语,与前汉内宮起居注,载武帝求问长生之术时,王母之言,大同小异。尤其“爱精握固,闭气吞液”之句,记忆犹新。究竟何意,见仁见智。全凭个人领会。一言蔽之,当与仙有缘。
  然,太后仍不死心,以国事相问:“天降麟子,再续国祚。三宫鼎立,新帝年幼。敢问王母,当作何解。”
  西王母眸中神光,一闪而逝:“闻先帝造四百尺千秋观,于阿亭道。观内香火鼎盛,各门仙人栖身。不知,可有昆仑墉宫一席之地。”
  “求之不得!”太后大喜。
  先得天下党魁,再得墉宫女仙。
  天命所归,莫过如此。还有何人敢窥视我儿帝位!
第015章
生财有术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母降为弥月之喜,曲终人散。王母与墉宫玉女,踏莲登船,同乘而去。仙音如初,雾气郁勃。渠内莲叶,丛丛入水,尽为“香气”,盘踞不散。
  待仙音杳不可闻,水雾终是散尽。凉风习习,与会众人,各自猛回神。
  环顾左右,倍思前后。各自唏嘘,啧啧称奇。
  来无影,去无踪。真上仙也。
  若非走盘珠串,仍挂在麟子项间。何太后恍惚觉得,一切皆是虚幻。
  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少府张俭,及与会嘉宾,表情各异,悲喜自知。
  幻术必借幻药。
  与方正如棋盘的南北二宫不同。西园之内,沟渠蜿蜒,绕行广厦千间。西王母,因势利导,乘一轻舟,将幻药遍吹流香长渠两岸。临行前,又故技重施,再暗施“醒药”。
  如此场面,耗费极多。许将昆仑宫内历代储藏,消耗殆尽,亦未可知。
  比起麻姑等仙人,往往降于一户人家,便于施药不同。西王母如此不惜工本,大剂量一次性投放。乃形势所迫。“昆仑之墟,西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类似言语,历代皆见于记载。言之凿凿,必有所出。然后世昆仑山,并无西王母痕迹可循。治下五城十二楼,或与仙门同亡。亦未可知。
  唐宋以后,西王母只剩传说,不见其人。或,亦可作证。旧神陨落,新神崛起。
  王母求千秋观一席之地。可谓用心良苦。
  自明帝建白马寺,西域高僧不断东来,佛教沿丝路,广泛传播,影响日益深远。为平衡各方,先帝遂修四百尺千秋观。观中门派林立,集仙门之大成。西王母派,自请入住,笼络各门各派,合力守备京师,不为异教染指。功莫大焉。
  王母乃女仙之首,不可久居凡尘,自归昆仑不提。临行前,传语何太后,不日当遣上元夫人,领千秋观诸事。
  起居注载,“(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天姿精耀,灵眸绝朗,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戴‘九云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珮’,垂‘凤文林华之绶’,腰‘流黄挥精之剑’。”
  用后世的话说,一身神装。
  历代修习,应是仙侠路数。仙术为辅,剑击为主。
  王母降临,非同凡响。
  园外百姓,憾未能目睹仙容。为沾染昆仑仙气,竟争相入渠,痛饮渠水。
  场面几近失控。何太后得报,遂命人关闭闸门,截断渠水。将园内积水,装瓶贩卖。取名“仙流香”。俗称“神仙水”。药瓶大小的一壶水,作价千角。引洛阳百姓,趋之若鹜。争相购买。
  何太后生财有术,不出三日,殿下销金窟,积财如山。董太皇自愧不如。
  书传蓟国。饶是蓟王刘备,亦不禁咋舌。
  若能卖仙气,岂不更好。
  一时满城尽传西王母。
  大将军何进,得党魁相助。灵思何太后母子,又得王母赐福。何氏一门,位极人臣,贵不可言。
  二宫太皇,避其锋芒,不与相争。
  事已至此,断不可半途而废。何进得党魁教化,通晓外戚变现之道。当趁热打铁,将天下党人,悉数收归门下。先辟为门生故吏,再外放为官。十载之内,合九州之力,与蓟王一决雌雄。那时,少帝元服,窦太皇退位。放眼四海,再无人可掣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
  宴后翌日,何进又来。请命诛杀赵忠、张让,及其党羽。
  何太后自帘后问道:“名籍(名册)可曾拟定。”
  “禀太后,名籍在此。”何进随取名籍,呈于太后。
  何太后展开一观,见白绢颇长,蹙眉问道:“何时动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0/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