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7/2006


第036章
笼中之鸟
  董骠骑并赵忠,抵达函园。
  见园内路旁,挤满逃难百姓。沿街商肆内,排设粥棚。水汽升腾,香气四溢。四郭百姓,列队取食。并无多少兵丁,然次序井然。
  函园乃蓟王陵园。入园居者,皆是守陵人。此身份,与蓟国百姓大有不同。能为王上守陵,福莫大焉。何须幕府雄兵催促,各家商肆皆撤除货物,空出内外场地,安置难民。
  左丞荀攸,专理函园。已悬扁各亭。言,户户施粥之粮,皆由幕府足额发放谷钞补偿。事后可在园中粮商处,自行支取。皆大欢喜。
  通钞、楼钞、布钞、器钞、畜钞、盐钞、谷钞、宝钞,合称“蓟钞”。用来购买蓟国大宗商品。之所以分门别类,而不统一使用通钞。乃为抑制通胀。专钞专用。除便于上计署统计货币流通外。亦可防止货币超发,影响民生。事实上,在刘备看来。农业社会与商业社会,在时下,有泾渭分明的天然鸿沟。蓟钞中,通钞多为百姓所持。而楼钞、布钞、器钞、畜钞、盐钞、谷钞,则多为商人所持。故又称“商钞”。蓟国百官俸禄,士卒军资及客庸薪金,皆明文规定,只可发通钞。
  针对封君列候,名门豪右,还有琉璃宝钞。
  当然。只需足额支付兑率,通钞、商钞及宝钞,皆可自由兑换。琉璃宝钞,亦可兑换与面值相等的蓟国角钱。又当然,时下还无人这么做。琉璃宝钞不断升值是其一。解铜重之苦乃其二也。还当真“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不成。
  董骠骑府邸,早迁入园中。诸如赵忠、张让等,亦暗中使人购买九坂悬楼,安居辟祸。九坂豪宅自山脚,沿坂而上。分六街七宅,直与山头齐平。三层宅院,如梯台逆升。玉宇琼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气象壮观。
  先前。宗室权贵,多居城中步广、永和二里。如今权贵争相避入函园栖身。生活实在便利乃其一。足可保身家性命乃其二。蓟王威信天下乃其三。宜早日列队。
  “麒麟降世国祚终,宗王三兴乃为始。”
  正因此谶语,在洛阳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故当张让口出“三兴大汉”时,少帝立刻警醒。一直尾随身后,暗中戒备。张让本已打定主意,与少帝“俱投河死”。然却恪守忠犬本分,有始有终。
  此便唤做“疏不间亲,卑不谋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同理。可恨之人,亦有可取之处。
  话说,董重一行径直上山。入二崤城,瑶光殿。
  待见到并坐帘后的二宫太皇,终是安心。若董太皇崩天。董重手中诏书,便成一纸空文。无人可证真伪。亦是所谓“死无对证”。今太皇安然无恙,无论尚书令曹节秘呈何苗上疏,真伪如何。董骠骑皆可自证清白。
  换言之,何苗再无需他董骠骑,费心去说了。
  二宫太皇,暂居二崤城。待周泰、徐晃肃清二宫,再择日迁回。
  所幸,原永安宫,今长信宫,由程璜看守,完好无损。假以时日,二宫太皇可先迁居长信宫。以待永乐、云台重建。
  唯一所患,便是少帝安危。
  待日中时,陛下自西门入园。百姓伏地叩首,山呼万岁。众人皆心有戚戚。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二宫太皇亲出相迎。董太皇更是与少帝抱头痛哭。心中悲切,当有一半,乃因半生积蓄被毁。
  无需去劝。宫室、钱财乃身外之物。宫室烧毁可以重建,钱财烧毁可以重筑。人若殒命,则万事休矣。
  说起,铜钱重铸。董太皇暗使董骠骑问过左丞荀攸。可五兑一,足量换取蓟国角钱。如此折本,董太皇心有不甘。灵机一动。言,当兑琉璃宝钞。
  琉璃宝钞,一钞难求。洛阳市面,已有人出价十倍求取。只为换回一栋九坂悬楼。却仍不可得。
  令董骠骑,难以启齿。然,皇命不可违。唯有硬着头皮,向荀攸吐露实情。
  不料荀攸欣然点头。言,断不会令骠骑为难。
  董骠骑大喜之余,亦“感激不尽,惭愧之至”。
  荀攸却故作矜持,笑而不语。
  永乐宫所积铜钱,数十亿计。回炉重铸成角钱,当可补蓟国本币之差。毕竟,大汉币制,乃是铜本位。
  大体上,蓟国所铸铜钱与券钞发行重量,为一比五。理论上,市面每流通五百亿蓟钞,赀库当存有百亿铜钱。多年来,大利城,铸钱不断。如今也将将铸满百亿。其中约有九成,乃两汉五铢,回炉重铸。如前所说,各式两汉五铢总量,当有千亿规模。换言之,蓟王不过取一成之利。若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蓟王还任重而道远。
  货币只有流通,才有价值。切记,切记。
  国人良好的积蓄习惯,大利于国。
  一场宫变,各方博弈。如今清盘,何人能笑到最后,犹未可知也。
  西郭,寿丘里,大将军府。
  自西园逃回。袁绍、吴匡、张璋、董旻、王匡等将,领残部退守大将军府。连夜商量对策。
  知大将军兵败枭首。府中人人自危。府吏门客,一夜散去大半。唯剩长史许攸,主簿陈琳,等一众心腹留守。亦不满十人。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袁绍双目充血,悲愤难平。
  见与会人等,各个唉声叹气,如丧考妣。长史许攸,起身问道:“太后无恙否?”
  “太后当无恙。”袁绍面露惭色。彼时只顾四散奔逃,未能顾及太后如何。
  深看袁绍一眼,许攸言道:“为今之计,当先控八关。再联络朝中内外,为大将军正名。”
  “先控八关!”袁绍幡然醒悟:“只需八关在手,洛阳‘固若金汤’。”
  吴匡亦醒悟:“只需手握八关,洛阳便是囚笼一座,百官皆是笼中之鸟。我等进退自如,自当有恃无恐。”
  袁绍遂定计:“我与公节(王匡),留守洛阳。诸君速回,固守关邑。切莫放入一兵一卒。”
  吴匡、张璋、董旻等人,齐齐抱拳:“得令!”
  吴匡又道:“麾下皆战死城中,又当如何?”
  “无妨。”许攸答道:“先前,骑都尉鲍信,奉大将军命,回乡募兵。日前来函,正领三千泰山卒,日夜兼程,奔赴洛阳。府掾桥瑁,亦募得东郡健勇千人。可命其就地驻守雄关。”
  “董卓、丁原虽兵败,然麾下将校多孤身幸免。亦可命其回乡募兵,并趁机外出辟祸。待朝中乱局既定,再召回不迟。”目视众人,许攸长揖及地:“俗谓‘虵无头不行,鸟无翼不飏’。宜当速择贤良,代行大事。”
  事急从权。与会众人,心领神会。共推袁绍为主:“请本初领我匡扶汉室,共谋大业。”
  袁绍,神色惊慌之余,亦见野火燎原。
第037章
粉墨登场
  又过一日。
  大将军,兵败如山倒,身首异处,陈尸西园之事。洛阳城,人尽皆知。
  据四郭民居,与蓟王门下绣衣及洛阳县吏,负隅顽抗的白波宿贼,亦纷纷弃械投降。宫中大火已熄。粗略统计,有两千大小黄门,死于非命。更有数百白面无须之留守宫官,惨遭误杀。至于何府死士,被幕府雄兵悉数屠尽。
  另有永乐宫、云台殿、鸡鸣堂,被纵火焚毁。
  黄门子弟不算。城内及四郭百姓,无辜被害者,数以万家。
  万幸。洛阳公卿皆无碍。再闻二宫太皇、何太后及少帝,皆安然无恙。终于各自安心。民心初定。
  对于大将军,兵败身死。众口不一。
  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扼腕叹息。类比前大将军窦武故事。百姓对大将军何进之死,更多怜惜。加之自得党魁张俭点拨,何进颇多义行。亦令人称道。再加暗中所谋,并不足为外人道哉。故时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知大将军兴兵,乃为诛杀黄门宦官。并不知晓,何进暗行不端,火焚烧永乐、云台,弑杀二宫太后之劣迹斑斑。
  只需与宦官相关。天下百姓皆自然而然,站在黄门之对立面。所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莫过如此。黄门宦官,时至今日。又何尝不是咎由自取。
  张让暗中所为,亦被赵忠悉知。本以为,原先众人定计,拼死一搏,最好亦莫过和局。只需暗中救走少帝,黄门宦官自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料,张让舍身饲虎。董骠骑又行黄雀在后之举。阴差阳错,错进错出。竟一举斩下大将军何进首级。始料未及。
  谈判的核心。相互妥协,各取所需。
  大将军何进与黄门内官,联手炮制的这场宫廷政变。
  如何妥善收场,才是当务之急。
  兴兵入宫,滥杀二千余众。纵火焚烧宫室。累及二宫太皇及少帝。条条皆是死罪。
  所谓人死如灯灭。爱恨情仇,一笔勾销。用死人抵罪,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屡试不爽,无所不利。
  一言蔽之,死无对证。
  大将军何进,身首异处。
  中常侍张让,投河溺亡。
  二人生前足够权重。此时用来担责,再好不过。
  无需暗通曲款。双方默契共生。
  袁绍等人,推说一切皆是奉命行事。焚烧二宫,亦出何府死士,非我等所为。
  赵忠等人,则借口一切皆出张让所谋。裹挟少帝出宫,亦是其擅自行事,事先并不知情。
  双方各执一词。足够默契的同时,亦各自留有讨价还价之余地。比如,袁绍一系,求改“张让裹挟少帝出宫”为“张让劫掠少帝出宫”;而赵忠一系,则必改“大将军兴兵诛内宦”为“大将军兴兵除异己”。
  如此,咬文嚼字,终得圆满。
  稍后,便是各方说客,粉墨登场。洛阳宗亲贵胄,齐上二崤城,同登云霞殿。先借口问安,再说各家惨淡。最后旁敲侧击,为人请求脱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