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8/2006

  如先前所言。之所以洛阳子钱家,敢贳贷封君列候,亦有此因。皇亲国戚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充当“禁中说客”。为人求情,为人求官,为人求爵,不一而足。
  各方角逐。不出三日,二宫太皇,金口定调。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削爵、降职、罚俸、免官、收押、流徙。不一而足。皆可罚铜抵罪。
  终归能破财消灾。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车骑将军何苗,五体投地,噤若寒蝉。
  帘后何太后面无表情,不置一语。
  许久,这才平静开口:“殿前所跪何人?”
  “臣,何苗,罪该万死。”何苗假装痛哭流涕。
  “原是朱将军。”何太后明知故问:“何罪之有。”
  闻太后此言,不啻当头一棒。何苗惊怖叩首,乃是前额崩裂,血流满面:“臣,死罪,死罪!”
  闻何进授首。何苗颇多窃喜。自以为,太后从此往后,唯有仰仗自己。外戚显贵,非他莫属。不料今日来见,何太后竟口出“朱将军”。若与太后再无瓜葛,何苗当真变成朱苗。何止洛阳无法立足,飞来横祸,身首异处,不过是旦夕之间。
  “少时,多亏大兄,里里外外,帮衬阿父。杀猪宰羊,起早贪黑,卖肉市中,你我才得衣食无忧。你素与大兄不亲。然同出一门,自幼相伴。你亦改何姓,方有今日之富贵。若为朱苗,又与朕何干?”言及此处,何太后终是落泪:“大兄被害,你在何处?”
  “臣……”何苗无言以对。
  “罢了。”何太后以袖拭泪,再不见悲容:“不提蓟王太妃义结金兰,蓟王桃园结义。便是张让养子张奉,知父投河,尸骨无存,亦亲往孟津祭拜。哭晕落水,若非被过往渔户所救,已随父而去。而你,却不见一丝悲情。我大汉立朝四百年,忠孝为先。不忠不义,不肖子孙。如何能继承家业?”
  何苗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泪流终发自真心:“臣,知罪。”
  无论心中有无悲伤。长兄为父。虽说兄终弟及。然若是不肖子孙,则另当别论。何苗先前为避嫌,故不敢为何进披丧。得何太后告诫,这才醒悟。
  时,蓟王执晚辈礼,为右国令披丧送葬。
  天下悠悠众口,却无人指摘。正因以孝为先。义而无罪。
  “且自去。”何太后言尽于此。
  何苗如获大赦,掩面遁走不提。
  何太后自帘后,返回后殿。只见,三日前告假出宫,今日始归的长乐太仆郭胜,正颈缠白绫,被数个宫中健妇,施以绞刑。
  “太后饶命!”郭胜面红耳赤,声嘶力竭。
  何太后置若罔闻,端坐上首:“行刑。”
  “喏!”健妇咬牙发力,白绫徐徐收紧。
  郭胜双目圆睁,口鼻溢血。垂死挣扎,直到,了无生息。
  何太后将一切看在眼中,记在心底。
  待郭胜气绝。健妇齐来复命,询问尸身如何处置。
  何太后言道:“悬在西园阙下。让往来百姓,皆可观瞻。”
  “喏!”
  何太后此举,大有深意。杀人泄愤乃其一。为大将军正名为其二。所谓“有仇必报”。坐实大将军乃因诛宦未成,身首异处。
  二宫太皇得知,五味陈杂。
  太后首开先河,大义灭亲。余下二宫太皇,及少帝,该当如何。
  天下皆拭目以待。
第038章
秋色平分
  二崤城,中堡,瑶光殿。
  二位太皇并坐帘后,少帝端坐在前。文武百官依次就坐。蓟王家臣列席。
  南北二宫,血气冲天。因其广大,许多尸骸尚不及收敛。尤其犄角旮旯,无人问津,更无力顾及。更加宫中黄门、羽林大幅减员,亦苦无人手。若要肃清,尚需时日。
  且二宫太皇,历经危难。尤其董太皇,若非小将张绣及时赶到。或已被何府死士所害。
  如今,又岂肯轻易离开函园。二崤城,九堡连横,固若金汤。瑶光殿乃蓟王离宫。便利舒适远非南北二宫可比。二位太皇“甚爱之”。
  问过右丞贾诩等人,自无异议。于是安居不提。
  所谓“客随主便”。二宫太皇并少帝专开朝会,处理“七月半之变”,后续事宜。右丞贾诩等,幕府重臣,自当列席,代主公刘备尽地主之谊。
  大将军兵败身死,朝中党羽被悉数剪除。先免职下狱,再交由三司会审。
  朝堂顿时,空置一半。
  武臣以骠骑将军董重、车骑将军何苗为首。文臣则以太傅杨彪及三公九卿为首。三公九卿中,凡大将军何进所举之人,悉数罢黜。唯少府张俭,得以幸免。
  卢植、王允护驾有功。卢植升任司空,王允补为太仆。崔烈重为司徒,张温为太尉。黄门令左丰先入函园辟祸,亦得幸免。替投河而死的玉堂署长张让,陪侍少帝左右。
  少帝环视朝臣,这便言道:“七月半之变。众卿可有定论。”
  董骠骑环顾左右。见自己位列百官之前,左右再无掣肘。竟一时胆怯,思绪混乱,口不能言。
  少帝略显失望。又看车骑将军何苗。
  见何苗表情哀恸,失魂落魄。少帝一声暗叹,遂看向文臣。
  太傅杨彪,起身奏道:“回禀陛下,大将军何进兴兵入宫,擅起刀兵。黄门搬空武库,据守相抗。乃至兵祸蔓延,死伤惨重。”
  杨彪之言,不偏不倚。不追究因果,只陈述事实。
  少帝又问:“生灵涂炭,谁之过也?”
  杨彪言道:“所谓孤掌难鸣。臣以为,皆有过失。”
  少帝轻轻颔首:“三司可有定论。”
  今汉三法司为:廷尉、御史中丞及司隶校尉。奈何廷尉袁隗、司隶校尉袁绍,皆牵连在内。固为避嫌,皆未参与审理。问过二宫太皇,少帝遂命司空卢植,司徒崔烈,及御史中丞韩馥,同审理此案。
  兹事体大,牵连太广。实在过棘手。御史中丞韩馥,唯有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起身奏报:“回禀陛下,双方供称,大将军何进兴兵入宫,名为诛杀内官,实为铲除异己。黄门负隅顽抗,自顾不暇,乃至陛下及公卿,被张让劫掠出宫。今大将军何进并中常侍张让,皆已受首。死无对证也。”
  各打五十大板,如此不痛不痒。董太皇焉能心甘:“又是何人攻打、焚烧永乐、云台,二处太皇居所。”
  “皆说是何府死士,奉命行事。先前皆不知。”
  董太皇冷笑:“可又是死无对证。”
  韩馥汗颜:“太皇明见。”
  累日来,宗亲贵胄,往来不断。二宫太皇,尤其董太皇,不厌其烦。心平气和想来,虽非是骠骑将军董重手刃大将军何进。然董氏亦脱不了干系。更加何苗劾奏何进诏书,虽经尚书令曹节入宫秘呈,乃出张让之手。如今真伪莫辨,亦死无对证。
  若何苗当真不认,董重便师出无名。董太皇亲下缉拿大将军何进诏书,便无法理依据。如此层层逆推,本为何进与黄门之争的这场宫廷之变,反成了何、董,外戚之争。
  作为此次政变的得利一方,董太皇需加倍小心。将董氏一门撇清嫌疑,更需将自己摘除在外。
  再加何太后杀中常侍郭胜,高悬阙下,以谢天下,更明心志。天下人对大将军何进之死,更多扼腕,对诞下麟子的何太后,亦多怜惜。将心比心。民心向背。
  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先前已开金口“死罪可免”的董太皇,如今却穷追猛打,欲令各方“活罪难逃”。
  原因不复杂。
  对权臣勋贵而言,除去肉体的生命,还有政治生命。一旦获罪,“遇赦不赦”。则意味着仕途的终结。从此远离朝堂,郁郁终生。
  换言之,董太皇严查涉事人等,目的不为惩戒,而为胁迫何太后:即便何苗不认领此事,亦默许之。作为交换,董太皇当不再追究何进一系,乃至何氏外戚的罪责。对涉事人等,从轻发落。
  一言蔽之。谈判的关窍永远是,互相妥协,各取所需。
  故对董太皇一方而言,需赢的名正言顺。而对何太后一方而言,不可满盘皆输。
  关键是,若仅如董太皇所想,何太后能满意否?
  西园,长乐宫,长秋殿。
  何苗并黄门令左丰,联袂而来。
  黄门令左丰,乃蓟王心腹,洛阳人尽皆知。便是护窦太皇周全的清忠五宦,亦是蓟王授意。
  何苗怯懦,不敢言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8/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