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9/2006

  见太后看来,黄门令左丰五体投地:“太后节哀。”
  “时,少令何在?”太后问道。
  “奴婢势单力孤,故提前出宫避难。”左丰如实以对。
  “听闻你曾遣人传语郭胜,谨守西园。”何太后言道:“朕心领了。”
  “奴婢不敢。”左丰再拜。
  “董太皇有何良言。”何太后问道。
  左丰如实言道:“临来时,董太皇命奴婢传语太后:多事之秋,共赴国难。宫廷之变,可休矣。”
  何太后轻轻颔首:“好一个多事之秋,共赴国难。‘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不知董太皇可愿与贱妾,平分秋色。”
  稍后有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自迁入西园,为先帝守丧。何太后博览群书,知行倍增。一日千里,断不可同日而语。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之句,出自《楚辞·九辩》。无论黄门令左丰,还是不学无术之何苗,皆不知所以。
  左丰再拜:“请太后明示。”
  “这几日,朕常梦见大将军,浑身披血,自提其首,因而惊怖而醒。问过千秋观中上元夫人。言,乃大将军无辜受戮,死不瞑目。除去设坛作法,还需阳气震慑。然后宫之中,只剩孤儿寡母,及女流之辈。何来阳气?替朕问董太皇:宫中逐鬼童子,可否分一半。”
第039章
惊弓之鸟
  二崤城,瑶光殿。
  黄门令左丰,自行返回。将何太后之言,一字不漏,告知二宫太皇并少帝。
  略作思量,董太皇心领神会:“既为解太后所忧,朕自当割爱。便分一半逐鬼童子便是。”
  左丰又道:“太后还说,逐鬼童子,当交由西王母座下,上元夫人甄选。与太后相合者,方可入选。”
  董太皇冷笑:“何太后心中所想,非是童子,而是贵子吧。”
  “奴婢不知。”左丰叩拜。
  “陛下以为如何。”董太皇又看向少帝。
  “朕以为,或无不妥。”
  少帝能有此言,颇令董太皇意外:“陛下且明言。”
  “回禀太皇,太后只索‘逐鬼童子’。并未言及协弟。换言之,太后确是用于逐鬼,未有夺(贵)子之意。”少帝鼓足勇气。
  “倒是朕……多心了。”董太皇不置可否:“少令且去替朕再多一问:太后当真只要童子乎?”
  “奴婢遵命。”左丰不敢耽搁,这便领命而去。
  从始至终,窦太皇未置一言。话说。何太后今日所受之痛,多年前窦太皇早已品尝。大将军何进之事,与前大将军窦武故事,并不本质区别。外戚大将军,诛杀内官的目的,归根结底,乃为夺权。
  今汉以来,多为内官领尚书事。黄门内官傍树而生。如张让所言,“出为恶豺,入为忠犬”。常有俗语:“打狗看主人。”恶犬作恶,难道不是主人纵容么。
  黄门、外戚,对汉室而言,一个是家奴,一个是家戚。之所以双双出现,亦是时势使然。
  皇帝年幼,太后称制,父兄为大将军。为夺回皇权,待皇帝元服,太后崩,遂借身边黄门,诛杀外戚。黄门因功封侯,执掌权柄。假以时日,遂成尾大不掉。先帝崩后,新帝继位。重回太后称制,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于是,诛杀内官,又成必然。如此循环。
  一言蔽之。黄门与外戚,杀戮与反杀,皆是双方围绕皇权,争权夺利的手段。
  奈何终汉一朝,皆未能走出这个怪圈。
  待左丰回。果如少帝所言,何太后只欲得童子逐鬼,非索取贵子。
  众人皆以为,不牵扯贵子,董太皇自当应允。
  本以为皆大欢喜。然帘后董太皇,却久久不语。
  许久,才言道:“童子皆朕亲手养大,虽非血亲,却视如己出。今何太后索取一半,朕心中实难割舍。”
  窦太皇言道:“所谓舔犊情深,此亦是人之常情。”
  董太皇又道:“也罢。便请上元夫人,择日入殿,为太后挑选童子。”
  “喏。”左丰遂领命,回禀何太后不提。
  列席朝议的贾诩、荀攸等人,却品出别样意味。
  只需令何太后如愿。董氏外戚介入“七月半之变”的始源,何苗那道劾奏兄长大将军何进的诏书,便站得住脚。无有存疑。事实上,时人行事,忠义为先。凡牵扯到谋逆等十恶不赦之重罪。类兄弟间相互检举,亦多有实例。
  史上,张松与法正密谋,献益州于刘备,并劝说刘璋迎刘备入蜀。稍后,刘备假意离开,张松写信劝阻,却因兄长张肃告发,被杀。
  高居庙堂,为国尽忠。远避江海,为友守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
  “何太后有谋。”能得贾诩如此评价,足见太后天资聪颖,又敏而好学。知行倍增。先前不过有些来自市侩的小聪明。入宫后不断积累,今已不可小觑。
  “大汉母凭子贵。”荀攸言道:“先诞下长子,又诞下麟子。何太后深谙帝宫生存之术。先前,内有宦官庇护,外有大将军为其遮障,如今内外皆需亲力亲为。绞杀郭胜,行大义灭亲。洛阳百姓,皆对大将军何进兵败身死,扼腕叹息。宦官之害,足见一斑。”
  沮授言道:“太后索要童子,当真只为逐鬼乎?”
  “此乃何太后之计也。”田丰言道:“时董太皇为护王美人贵子,行鱼目混珠之计也。将贵子与童子一并豢养在永乐偏殿。除去窦太皇,无人知童子出处,自无从得知贵子之真身。少帝之出身,乃何太后之心病也。且先帝废长立幼之心,后宫人尽皆知。传闻,困龙台上,先帝弥留之际,另有遗言,密语身边近侍,废长立幼。乃是主公力排众议,兄终弟及,传位于少帝。先帝遗诏,如今握于谁手,已不得而知。正因后宫传言,确有此诏命,故令何太后寝食难安。”
  荀攸接着道:“正因如此,何太后需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若明言索要贵子,董太皇必不会应。于是,假挑选逐鬼童子,行‘惊弓之鸟’之计也。”
  何太后之谋,能瞒过董太皇之流,却如何能瞒过蓟国四大谋主。
  田丰又道:“料想,董太皇必将贵子暗藏,令一众童子出为上元夫人挑选。如此,谁是贵子,不言自明。”
  “不出三载,三易帝位。今汉国祚,何以为继。”贾诩一声长叹:“此乃天意也。”
  事不宜迟。
  西王母门下,常驻千秋观的上元夫人,车入二崤城。亲为何太后挑选逐鬼童子。又入西园,升坛做法,驱走怨气。三献瑶池息香。何太后终于安枕。
  便有原大将军府长史,车骑将军府长史许攸,代主上表。言,朝不可无大将军。欲使何苗代何进为大将军。
  董重一系人马自百般阻挠。
  少帝无奈,问计帘后。窦太皇言道:“谁说朝中无大将军。”
  董太皇幡然醒悟:“辅汉大将军。”
  窦太皇言道:“先帝时,拜蓟王为辅汉大将军,位同三公。今可位同大将军。蓟王不在朝时,当由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合力分担。五官中郎将张济,护宫有功,当升为卫将军,掌南北军。军侯张绣,继任五官中郎将。”
  今汉将军位,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四将军,位在九卿下。今汉以来,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五府”。换言之,太傅杨彪,亦可开府。
  以上各将军,均可开府。重号领军,各有部曲、将校、营官、府吏。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及至汉末,毋论重号、杂号,皆渐为常置。
  时,灵帝另设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主之。首开宦官领兵之先河。此举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不可估量。
  一场死伤无数的宫廷之变,随三宫和解,大幕徐徐落下。
  不知不觉,蓟王已取代何进,统领天下兵马。
第040章
重整旗鼓
  三宫和解,朝廷勉强维系。
  大将军一系人马,大半已散去。长史许攸、主簿陈琳等,原幕府主吏,受何太后所请,转投车骑将军幕府。辅佐何苗。
  然一众府将,却皆以袁绍马首是瞻,尤其八关都尉,不遵号令。不得已,唯有交给辅汉大将军,蓟王刘备。蓟王威信天下,莫有不从。
  以袁绍为首的短暂同盟,随即瓦解。
  比起文臣,武将更看重实力。何苗其人如何,又何必多言。且大将军起兵时,亦不见何苗响应。乃至腹背受敌,为董重所乘。累及大将军功亏一篑,身首异处。
  袁绍此人,亦不可小觑。
  为最大程度止损,何太后需笼络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为己所用。年初,袁绍生父,长乐少府袁逢,病重告假。多次请辞,太后皆未应允。正因有主臣之谊,由太后出面,袁绍并何苗二人,这才勉强说和。
  司隶校尉袁绍,因参与宫变,本应免官下狱。廷尉袁隗,代领其罪,上表请辞。窦太后亲自挽留。命袁绍罚铜抵罪。除司隶校尉,领北军中候。原北军中候周慎,二次下狱。若无特赦,今生恐难复起。
  因双方皆有过错。故何、董二戚,皆无寸进。周慎获罪下狱,亦是代人受过。阵斩大将军何进的北军屯骑校尉,兼领下军校尉鲍鸿,拜为荡寇将军,出为外镇。其职位,由刚刚募兵回京的骑都尉鲍信代领,北军中候袁绍,兼领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卫。
  各方博弈之下。拱卫洛阳的八关都尉,改受辅汉大将军刘备节制。平时听命于二崤城,右丞贾诩并左丞荀攸调度。亦受军司空田丰、军正沮授监管。
  后将军兼并州牧董卓,只身返回壶关,武猛都尉丁原,驻守虎牢。
  至此。洛阳兵力,由外向内:八关握于蓟王之手;董骠骑麾下郭汜、樊稠,驻守城西上林苑;何车骑麾下胡骑屯守广成聚;城内南北二军,由张济统领;西园卫由袁绍统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