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5/2006

  见一切如常,蓟王终是放心。
  然,何后终归要见。
  三宫鼎足,岂能厚此薄彼。有失臣节,亦非蓟王所愿。
  九九重阳后,车驾浩浩荡荡,驶入西园。路人皆知,蓟王携厚礼,觐见太后。
  西园宫妃,遂引蓟王入千秋殿。
  千秋殿乃万金堂改建。院内一草一木,刘备记忆尤深。
  “臣,拜见太后。”刘备肃容参拜。
  “蓟王免礼,赐座。”
  “谢太后。”刘备起身落座。
  帘内何后似在哺乳。刘备眼观鼻,鼻观心。凝神以待。
  “麟儿饱食酣睡,日有长进。”何后整理仪容,命宫婢挑帘相见。
  “太后喜得麟子,可喜可贺。”蓟王低眉垂目,不敢正视。
  “幸得祖宗垂怜,幸赖上苍成全。”何后言道:“才有,无故而孕,麟子入怀。话说,身怀六甲时,妾常夜梦‘仰吞北斗’,故取小名‘阿斗’。”
  “……”刘备如遭雷击。少顷,才悠悠回魂:“太后此子,必贵不可言。”
  “先前,大将军上表为贺,请册封麟子为鲁王。不知,蓟王意下如何。”
  “先帝贵子,既封勃海王。太后麟子,封鲁王,亦无不可。”刘备言道。
  “无故受孕,剖腹产子。蓟王以为是凶是吉,是福是祸。”何后追问。
  “福祸相依,吉凶莫测。事在人为,焉有定数。”刘备与何后四目相对。
  何后忽然露怯:“蓟王之言,两可之间。”
  刘备暗叹一声:“太后顺应天命,颐养天年。大汉盛世,当可亲见。”
  “蓟王麒麟天降,应运而生。自当上应天命,再兴国祚。然,妾不过一妇道人家,并无远见。了此残生,只求爱恨终了,善恶得报。至于身后事,便由后人评说去吧。”
  “太后活得明白。”刘备无话可说。
  “若妾早亡,可否不入文陵,葬身于函园。”何太后目光清冽,深不可测。
  “如太后所愿。”刘备目光如水,浩荡无边。
  阿斗之母,自当如愿。
第064章
怀瑾相报
  “斗儿已熟睡,王上可愿怀抱一观。”何后又道。
  “臣,遵命。”
  何后遂将怀中麟儿,交由心腹宫妃,转抱蓟王。
  刘备子嗣众多。居国时,稍有空闲,便入东宫探视。是不是亲生,入手可辨。麟儿眉眼间的一抹清秀,出自太妃,断不会错。并非五官相仿,而是那份与生俱来,无法假装的神似。隐约间的恍然看见,便是所谓“血缘”。
  目视刘备怀抱麟儿,何后的眼中,忽泛起淡淡清波。又飞快隐去。
  片刻后,刘备将麟儿轻轻交还。
  纳麟儿入怀,何太后言道:“王上大喜在即。奈何家兄新丧,妾理应避嫌。”
  “太后节哀。”刘备答曰:“臣之事小,无需挂怀。”
  “然礼不可废。”何后取美玉相赠:“随身之物,聊表心意。”
  宫妃捧盘身前。
  刘备举目一看,不由一愣。盘中正是金水小市时,太后欲“典之救急”,却被刘备千万赎回的温宫玉。只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见刘备轻轻取来,握在掌中。太后呼吸急促,久久未息。
  刘备再拜:“谢太后赐予。”
  待平复心情,何后方才言道:“捧珠之恩,怀瑾(胎)相报。妾,并未食言。”
  “怀瑾”一词,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之句。本意指怀藏美玉,手握美玉。比喻拥有纯洁无瑕之品德。被何后借用此处,暗指十月怀胎。
  “太后博闻广记。臣,心领之。”刘备如何能不领会。
  “恕妾不能久坐,改日再请王上赴宴。”何后剖腹产子,又遇宫廷兵乱。心神两伤,难以久持。
  “臣,告退。”刘备拜别。
  何后目送刘备出殿,心腹宫妃这才徐徐钩落珠帘。
  车驾出园,旁行流香渠时,刘备特意掀帘一观。水中望舒荷,绿意盎然。无丝毫衰败之貌。先帝故后,刘备亦曾入园,荷叶绝无眼前盛茂。话说,为此次下凡,西王母派,确是下足血本。
  “何人拦路!”忽闻史涣喝问。
  “西王母座下,阿玉,求见蓟王。”声音轻如飞絮,却字字入耳。
  “可是上元夫人。”刘备推窗言道。
  “正是。”
  “禁中之地,不宜久留。夫人可愿随我入函园相见。”刘备又道。
  “遵命。”上元夫人登副车,随车驾出城,入函园。直升三足踆乌号船宫,与刘备爵室相见。
  “妾,拜见王上。”素纱遮面,不见仙颜。
  “夫人免礼。”刘备含笑示意:“请坐。”
  “谢王上。”瞥了眼蓟王身侧女仙,上元夫人翩然落座。
  “此乃麻姑。”刘备为上元夫人引荐左右女仙:“此乃旋波,提谟。”
  “久闻大名。”上元夫人起身行礼。
  “不敢。”三女回礼。麻姑仙派,成名已久。玄天二女更出身上古仙门。先前,西河少女奉命潜入蓟王宫,便是被玄天二女擒获。三女自入船宫,寸步不离,陪侍蓟王左右。未有疏忽。
  “夫人所为何事。”刘备开门见山。
  “先前,王母遣西河少女,冒昧登门。失礼之处,王上海涵。”上元夫人取一玉匣:“进献瑶池仙丹一丸,为王上新婚贺。”
  “谢王母赐药。”刘备示意麻姑仙接下。
  “妾此来,还有一事,当面求教。”上元夫人又道。
  “但说无妨。”刘备欣然点头。
  “白马寺佛门弟子,王上以为如何。”上元夫人问道。
  “潜心修道,与世无争。”刘备答曰。
  “王上中西域而立幕府。当知西域诸国,多已信佛。”上元夫人又道。
  “确是如此。”佛教兴起,无可阻挡。
  “王上当知。今,大争之世已现。佛门若不相争,焉能鸠占鹊巢。令西域诸国,改弦更张,笃信西佛。此乃,不争而争也。”
  “有理。”刘备轻轻颔首。从辩证的角度而言,佛教能迅速一统西域,背后必有人在大力推广。
  “西域番邦,化外胡人,不提也罢。然若趁天下板荡,乱入中夏。毒害万千大汉子民,恐非社稷之福。”上元夫人道破心忧。
  “佛门与仙门,有何不同。”刘备所问,不出意外。
  上元夫人有备而来:“无君无父,无尊无卑,无长无幼。妄言生前身后之事,裹挟入不死不休之环。邪说谬语,大略如此。”
  “可是前世来生。”刘备一语道破。
  “王上明见。”上元夫人再拜。
  “夫人可知,佛门因何强盛。”刘备又问。
  “妾,实不知也。”
  “华夏仙门,应运而生,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天师道乃集大成者。试问黄巾逆乱,天下板荡,万民饥流。谁之过也。”刘备追问。
  “天理昭彰,非道之过也。”上元夫人答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