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4/2006

  正如左慈所料,与王芬密谈时,襄楷暗中使出仙门“点石成金术”。令王芬美梦成真。这才痛下决心,密谋行刺。见他摇头晃脑,自鸣得意。张鲁试问道:“今日之时局,可如襄师所愿。”
  “意料之中。”襄楷自信满满:“灵帝崩,子年幼。主弱臣强,天下必乱。”
  “天下大乱,于我辈何益?”张玉兰不禁问道。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乱,兴之始也。乱世之中,必出雄主。一统六合,问鼎天下。”襄楷一语中的:“今汉气数已尽,回天乏术。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易当速灭之。苟延残喘,遗祸无穷。”
  “原来如此。”张鲁又问:“依襄师之见。何人能拨乱反正,问鼎天下。”
  襄楷言道:“麒麟既已不见而见。天意如何,毋须多言。”
  “既如此,襄师因何要暗行不轨,处处为敌。”张鲁再问。
  “麒,麋身龙尾一角,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火精之子,衰汉而三兴’。”襄楷语出深意:“然,‘牡曰麒,牝曰麟’,奈何如雾似幻,雌雄莫辨。待化繁为简,合而为一。大道自成,天下可安。”
  “恕在下,不知其中深意。”张鲁这便下定决心:“如此,襄师可愿与我出山,同上大震关,与左仙人一见。”
  襄楷摇头道:“清领污衣,泾渭分明。天堑鸿沟,秋毫不犯。我与左慈,道不同,不相与谋。”说完,又翻掌取出一物:“闭关数月,终得圆满。将此物交给左慈,也算‘入宝山,未空手还’。”
  待张鲁双手接过,襄楷并指一弹。但见一枚黑丸,直入丹炉。
  一声巨响,火光四溅。炉渣伴火砾,席天幕地。宛如兜头浇下一场火雨。
  “伏火丸!”张鲁大惊:“襄师枉顾性命否!”
  浑身火苗飞窜,襄楷仍强笑:“诸事已毕,此生无憾。当焚尽凡尘,羽化升仙。诸位道友,勿以为念。”
  “速退!”见四面火起,爆炸声不断。张玉兰扯张鲁飞退。待二人冲出暗门,只觉山崩地裂,天旋地转。又待烟火散尽,壁后石窟,已被落石淤塞。
  死里逃生,如何能不腿软。
  “速去大震关。”张鲁强撑起身。
  “好。”张玉兰亦咬牙站起。二人升上洞窟,只见云台后殿,已坍塌大半,只剩断壁残垣。所幸后殿乃供奉祖师之所,日常并无人居住。未有人遇难。二人收拾心情,引兵下山不提。
  函园水砦,三足踆乌船宫。
  暖风徐徐,春意盎然。
  琉璃舷窗外,白雪皑皑。为众美人掖好被角,蓟王抽身下榻,自去沐浴。浴室内,亚马逊美人已候多时。洗漱更衣,入餐厅用膳。
  一日之计在于晨。
  朝政国事,皆需蓟王圣裁。江表十港,日渐繁盛。前往夷洲、澶洲及珠崖洲等,立海外港津的船队,亦有喜讯传回。倚仗坚船利炮,铁壁铧嘴。先寻优良避风港湾下锚,以大小船只,围建水砦。再往来岸边,筑路造堤。期间,也有岛夷远远窥探。然海上坞堡,庞然大物,气势逼人。只敢远观,不敢逼近。手中竹箭投枪,不及机关弩炮,远射千步。只能眼巴巴,看着汉人圈地营城。本欲趁林密草茂,伏地夜袭。岂料不等日落,匠人便纷纷重返水砦,饱食安枕,一夜到天明。
  不出一月,港津筑成。营造诸器,接连上岸。
  筑墙造楼,一月数百。待机关壁垒合拢,再无忧患。
  不出半载,港津已扩为港城。大汉船队,往来不断。上邦风物,随之风靡化外野岛。便有大胆岛夷,慕汉家繁华,陆续入城,与汉人杂居。亦有半数岛夷,举家内迁,让出富饶的海岸平原。
  修路筑堤,通渠圩田,如法炮制。一港分二城,二城生四邑。蓟王有言在先,手握十城,便可为一县之长。
  或有人问,何不自立为王?
  且不论随行人等,如何作想。弃锦绣前程,大好河山于不顾。于不毛之地,背主自立。终其一生与野人为伍。何其不智也。更加蓟王嫉恶如仇,蓟国大汉一藩。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野望,永远与实力相匹配。
第107章
三日得仙
  陇右大震关,四海馆。
  张鲁并张玉兰,日夜兼程,登山来见。
  细听襄楷言行,左慈一声长叹:“青领(清领)高士辈出。心似明镜,身不蒙尘。为人处世,从不苟且。徒令人嗟叹。”
  张鲁遂将襄楷临终所赠玉匣奉上:“襄师,命在下将此物,转呈先生。”
  一眼扫过,左慈轻轻颔首:“襄楷之事,老朽已尽知。”
  张玉兰忍不住问道:“此中何物?”
  “乃你派‘九转金丹’。”左慈答曰:“谓‘炼丹’者,有一至九转之别,以九转为贵。‘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闻‘九(转)之,三日得仙’。莫非便是此丹。”张鲁大惊。
  “正是此物。”左慈言道:“传闻,令祖张道陵,便是服下此丹,羽化升仙。”换言之,服此药后,意识化为碎羽,脱离躯体,位列仙班,永登极乐(脑死亡)。再不受浊世之苦。
  张鲁眼中贪色,一闪而逝。急忙屏气凝神,再抬头,已恢复如初。
  将张鲁表情尽收眼底,左慈笑道:“血气方刚,红尘难舍。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又有谁愿早升。所谓成仙,不过是死期将至,另觅出路罢了。”
  “惭愧。”可谓一语中的,张鲁无从反驳。觊觎汉中,自立之心,昭然若揭。大业未成,焉能离世飞升。
  “为今之计,又当如何。”张玉兰问道。
  “你二人且自回,好生防备,切莫令贼人有机可乘。”左慈言道:“襄楷临终谶言,老朽已猜出七八分。若果真如此,我主无忧矣。”
  “喏。”高手过招,凡人辟易。张鲁并张玉兰,这便告辞不提。
  书报三足踆乌船宫。
  知襄楷已死,刘备稍稍松了口气。然左慈字里行间,讳莫如深,似有未尽之言。或是心忧余党。仙门之事,本就玄而又玄。左慈既不愿明言,必有难言之隐。刘备亦不勉强。然襄楷出身清领道,已确认无疑。至于云台地宫,暗藏丹炉。饶是前天师夫人,美人卢暒亦毫不知情。
  襄楷又是从何处得知。
  天师道,果有大神通。
  东郭马市,胡姬酒肆。
  后将军麾下,骑都尉李肃,眉头紧蹙,自斟自饮。
  少顷。便有一童子,掀帘入内:“敢问,可是李都尉当面。”
  “正是。”半大童子,李肃不疑有他。
  童子近前施礼,再取竹筒:“告辞。”
  “且慢。”见竹筒封泥完好,李肃忙问:“何人托你送信。”
  “乃是……”童子稚声稚气,如何能说全。
  见问不出所以然,李肃唯有放其离去。临窗窥探,并无异样。急忙返回客舍。关门闭窗,灯下视之:“三日后,平乐观见。”
  “何人约我相见。”白绢无头无尾,李肃却不敢怠慢。
  十里函园,兰林里,河东太守袁绍别馆。
  “报。”便有家将,堂前来报:“昨夜有人投书府前。”
  “何人投书。”袁绍竟仍滞留京畿。
  “卑下不知。”
  “呈上堂来。”
  “喏。”
  岁末将至。百蛮贡职,众郡奉计。四方使节,陆续进京。
  开年第一大事,便数正月旦会。自少帝继位,蓟王抵京。各方势力,偃旗息鼓,不敢相争。选贤任能,高薪养廉。朝野内外,气象一新。三公九卿与幕府二丞,共理国事。百里洛阳,皆大有裨益。至于八关之外,稍有迟缓。亦情有可原。
  正腊前,腊赐分批发放。世人皆传,蓟国富甲天下,大汉一藩。待领食蓟王腊赐,蓟国之富足,百官终是感同身受。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不等来年开朝,便有议郎、侍御史,联名上疏,请开漠北都护府。少帝从谏如流。专开朝议。
  “当以何职,都护漠北。”少帝居高下问。
  便有司徒崔烈,满面红光,稳稳起身:“回禀陛下,当仿效西域,择将军都护。”
  “先帝封蓟王为辅汉将军都护西域。”少帝言道:“依崔公之言,当择与‘辅汉将军’品秩相同之将军,都护漠北。”
  “陛下明见。”崔烈就位。
  少帝又道:“然,我朝常设将军,大营皆有属地。如度辽将军、虎牙将军等,戍守一方,身兼要务。不可轻离。”
  “尚有前后左右,四将军可用。”帘后董太皇,小声提醒。
  少帝轻轻颔首:“前后左右,四将军何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