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6/2006

  诸夏仙门,当真棘手。时人深信不疑。蓟王亦不可妄动。难不成,亦夷修仙者三族乎?
  与其敌对,不若收归己用。蓟王在方技馆之外,另设四海馆,将仙术与方术并称为“四方令”,亦是权宜之策。笃信神鬼,亦是时代局限。非人力能及。
  “平原人氏。”刘备忽想起平原方士襄楷。遂将无名方士画像,六百里传回黄金台,四方馆。交由四方馆长朱建平麾下南北相师,详加辨认不提。
  岁末亦未消停。
  官堡,蓟国邸精舍。
  刘平头缠纱巾,素服入前堂。
  “守丞无恙否?”正是吕布登门问候。
  “有劳左中郎将挂念,偶感风寒,并无大碍。”刘平见礼后,请吕布入座。
  “听闻守丞路遇游方术士,施以酒食。料想,便是此时,染上风寒。”吕布言道。
  “何以知之?”刘平一愣。
  “守丞不知。此人不过一日,便伏尸千秋观内。必然恶疾缠身,倒伏路中。非是饥渴无力,不支倒地。”吕布久居边郡,对草原大疫,知之甚祥:“所幸守丞未沾其身,故仅染风寒。若染恶疾,断难转圜。”
  “此人已死?”刘平表情说明一切。
  “正是。”吕布答曰:“外人尚不得而知。”
  “如此,左中郎将,如何知晓?”
  “蓟王门下游缴庞舒,乃布旧识。昨日夜宴,密语告知。”吕布小声答曰。
  “原来如此。”刘平目中含悲,情难自已:“想我少小离乡,二十载乃归。游学之苦,唯有自知,见他筚路蓝缕,生无可恋。平,忽心有戚戚。故才出手相救。不料事与愿违。仍未能,助其脱困。”
  吕布抱拳道:“情浓伤身,守丞珍重。”
  “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平遂问道:“左中郎将莫非亦感同身受。”
  “守丞既问起。布,自不敢隐瞒。”吕布言道:“自得知安素与王上旧事,布日夜忧思,寝食难安。故才与一众好友,游玩取乐。”
  “效用如何?”刘平再问。
  “寥寥。”吕布笑答。
  四目相对,刘平亦笑。
  不知不觉,心中愤懑,竟大有好转。刘平不禁感慨:“与左中郎将相识,真乃平之幸也。”
  “不敢。”见刘平大有起色,吕布亦开怀:“‘君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哦?”刘平面露惊喜:“左中郎将,亦读赵长君之韩诗乎?”吕布引用,乃出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赵长君,早年为县吏,奉命迎督邮,深以为耻。弃官去资中,拜经学大师杜抚,习韩诗。一去二十载,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已亡,乃为之发丧。杜师去世,晔葬之,归乡。州官召补从事,不就。后举有道。回乡后,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并《吴越春秋》,后蓟少师蔡邕,读其《诗细》、《历神渊》,拍案叫绝,以为优于《论衡》,既在国中,广传《诗细》,学者咸诵习之。”言及此处,刘平忽泪流:“我与赵长君,同病相怜。幸有左中郎将,同忧相救。”
第124章
表里相合
  蓟王临朝,威赫天下。恰逢少帝继位,且已上表,诏告天下,只辅政五载。又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蓟王辅政以来,首次正月旦会。自然无比隆重。
  大汉十三州,西域五十五国,漠北、岭南百蛮。大汉四裔,无有缺席。钱粮多寡是一回事,来与不来便是另一回事。岂不闻“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蓟王难得长情之主,焉能不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远涉万里,赶来与会。
  上计时,若能被蓟王慧眼识英,平步青云,指日可待。更何况,即便满五载后,就国。以蓟国今时今日之蒸蒸国力。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是早晚。出仕蓟国之重重利好,远非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之今汉官场可比。于是乎,众郡奉计,多是主吏亲出,并非如先前那般,只遣上计吏赴京即可。
  终归是,无利不起早。
  近水楼台先得月。朝堂既迁入二崤城,大典又在瑶光殿前。故上计使团,皆效仿前车,奔走入函园,入住客堡。九堡连横,合称二崤城。单横竖一里的旅堡,足可与城邑媲美。数万上计使团,悉数容纳。仍有富余。
  大汉郡县主官,齐聚一堂。四百年罕有。开句玩笑:若伏一支奇兵于园内,今汉吏治无存矣。
  玩笑终归是玩笑。有辅汉幕府精兵拱卫,函园固若金汤。蓟王船宫亦泊于水砦,焉能有毫厘之失。
  千载难逢,大汉官场,浓缩十里之地。郡县官吏,互相结交,宴请不断。遂成岁末,函园一景。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便是各县令长,亦不例外。编户多少,收成几何。互相询问,各自叹息。终归是江河日下,世道艰难,各地无有例外。尤以大族之害,为祸尤胜黄巾。隐匿人口,吞并田地。圈占山林,结墙筑坞,豢养私兵部曲以自保。相互攀亲带故,尾大不掉。乃至阳奉阴违,不遵敕令。试想,租赋又能收支多少。
  虽说废史立牧,取祸之道。然重症用猛药。先续命,再治病。
  刘备窃以为,为何江左多宗贼。只因关东多名门。时至今日,名门与宗贼,实为一丘之貉。行事作风,如出一辙。唯一不同,吃相难看与否。名门在朝野广有势力。而江左豪右,政治资本趋弱。此亦与大汉地域相符。时下,乃处于大河文明的顶峰。后世才渐南下,转至长江流域。时下江左,较之关东,地广人稀,未及大规模开发。
  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明时“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平原,今还是云梦大泽。乃巫山神女派,修仙之地。
  故而,从话语权的角度而言。关东远胜江左。扼天下喉舌,秉书录刀笔。于是乎,唯有江左宗贼,见于史记。
  单从隐匿人口,吞并田地,圈占山林,结墙筑堡而言,南北并无差异。
  天灾人祸,自耕农纷纷破产,被宗贼豢养在高墙之内。此举,对以编户齐民制为基石的大汉而言,不啻病入膏肓,致命一击。编户大量消失,意味着财政迅速恶化,吏治随之衰败,制度荡然无存。局势连环崩坏。军阀混战,割据中原。不可逆转。
  孟德曾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说的便是这个理。
  单从此处着眼。刘备与曹操,并无不同。故孟德又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或有人言,曹操比刘备,占了出身的巧。事实上,待三国鼎立时,“非刘不王”的出身,反成了曹操之劣。许昌诸多动荡,皆因封魏王而起。汉末时,人心思乱,待诸侯争霸,人心又思汉。本以为孟德乃伊、霍,岂料到老变王莽。追悔莫及也。
  一言蔽之。袁绍、曹操、刘备三人:袁绍前期无敌,曹操中程发力,刘备后来居上。
  蓟王屯田二十载。时至今日,早已补满先天之不足。千里封国,千万国民。手握八关,屯兵函园。外开都护四府。虽心中时时自醒。然,平心而论。天下还能崩坏到哪去?
  别说三国鼎立,便是诸侯争霸,亦全无可能。
  除非剧情杀。
  光熹二年(187年),正月旦会,如期而至。
  二崤城中堡,四门大开。居于旅堡的外邦及郡国上计使团,公车入西门。绕行瑶光殿一周(环岛),列队下车。郡、国计吏,立于殿前南侧,面北。外邦使团,立于殿前东侧,面西。
  宗室诸刘,车驾入北门。绕行瑶光殿一周,次第下车,立于殿前西侧,面东。
  文武百官,车驾入南门,绕行瑶光殿一周,列队立于殿前中庭。
  蓟王车驾入东门,往后殿伴驾。
  吉时已到,蓟王护少帝并窦太皇仪仗,出殿,临轩。
  太皇并少帝落座后,群臣叩拜,三呼万岁。尤其三呼万岁,乃蓟王钦定增设。世代沿袭。
  少帝并太皇,起身回礼,称“为君兴”。“兴”,“起”也。
  刘备立于轩下。高于百官,低于太皇并少帝。
  “百蛮贡职”、“众郡奉计”,典礼依次进行,未有差池。
  即便众郡奉计,惨不忍睹。然经润色后,琅琅上口。乍一听,非但无过,似还颇有建树。听得少帝津津有味。
  蓟王光融天下,明以照奸。自当乏善可陈。
  比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太皇并少帝。立于轩下,身长八尺,神光内敛之大汉(一)蓟王,百官亲眼得见。方知传言非虚,名副其实。人中麒麟。
  心中各自嗟叹。蓟王风姿,广为流传。比起权臣霍光,蓟王乃出宗室。且起于微末,有高祖之风。与“时代相合”。
  《通典·兵十二》:“周书《阴符》太公曰,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大陆),后有高山,战于雨水之间,乘敌过邑,是谓表里相合。”
  一言蔽之,无论表里,蓟王皆与大汉风貌相契合。
  正月旦会紧跟上陵礼祭。
  皆是开年大典。先前参与正月旦会的各色人等,文武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于正月上丁日,“昼漏上水(约6:30)”时,亦需赴上陵礼。
  一般而言,二礼相隔约五日。然,祭拜何人?
  正是先帝。
  换言之,由朝廷举办的上陵礼,皆祭祀先帝。刘备初临洛阳时,恰逢灵帝继位,故祭桓帝。今少帝继位,自当祭祀灵帝。
  以此类推。
第125章
伏路把关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上陵礼后,朝政始兴。百姓、群臣,皆收拢心性。一年之计在于春。切莫因小失大。
  各地上计使团,四散而归。山门处,各色人等依依惜别,相约来年再会。如前所说,蓟王辅政当满五载。掐头去尾,来年上计,必如先前这般。
  历经开年大典,少帝颇显沉稳之貌。见多识广,屡见不鲜,便是指此。待此等大典,皆可应对自如。百官临朝,还有何所惧。蓟王临朝,便宜行事。无需次次上朝。三公九卿,何董二戚,并二位幕丞,足可打理一朝之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