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0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5/2006

  名人高士,多“心高气傲”。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王充亦说:“养气自守。”终归“人争一口气。”
  甚至惊动了蓟王刘备。本欲亲赴国邸探视,却被王妃劝阻。
  长姐言:夫君佯装不知,才是上策。
  刘备这便醒悟。越兴师动众,族兄反倒越发无地自容。
  彼此留有余地,情势方可转圜。
  也罢。恰逢正腊假期,除蓟国上计使团,国邸并无百官出入。倒也无妨。料想,族兄自幼游学在外,见识不凡。必不会纠结于,一无名方士之言。
  诚然。因两汉方术大行其道。时人又深信谶纬之术。若换作旁人,又或者非路上偶遇,族兄大可一笑了之。名士风范,不以为意。之所以,被其言语所惑,正因一切皆符合“撞破天机”:无名方士,路中偶遇;赐以酒食,回赠谶语。
  方士言语之利,当真刀枪莫及。
  人总有不足,亦有缺陷。若被人无端放大,如何能不心伤难平。
  窥一斑而知全豹。
  蓟王将方技与神仙术剥离,以神灭无鬼之王学门徒,统领方技馆,可谓高瞻远瞩,神来一笔。
  王充学说,太过惊世骇俗。后世虽偶有人拜读,却少有人承习。蓟王立方技馆,元素令。吸纳天下王学门徒入馆。又命郑玄等,将王学纳入『大儒学(百科)』范畴,广授国内学子,乃至太学坛亦开专科。足见一斑。
  蓟王上洛前已下令:集举国之力,仿《蓟法》,修撰《蓟学》。取名:《百科全书》。
  以儒宗郑玄为首。四少师等,蓟国名师大儒,悉数入选。
  方技馆的成立,给予王学政策上的扶持。让散落各地的王学门徒,学以致用,学优则仕。元素令常林,秩真二千石高俸。馆中属吏、工师,皆衣食无忧。日日精研方技,乐此不彼。
  先前得报,“伏火丸”已初见成效。
  所谓“伏火”,乃外丹术之一种。属于“火法炼丹”。指将药石加热,蒸发毒素,达到降伏石药火毒,利于服用之目的。
  伏火丸,又称伏火丹。传闻乃出天师道。涂抹法器,挥舞时可燃神火。
  刘备一瞬间便想到了火柴。
  因涂抹于法器,故时下称“法烛”。稍后称“发烛”。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载:“汉淮南王招致方士之士,延八公等撰鸿宝方毕方,法烛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则法烛之起,自汉刘安始也。”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亦有:“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换言之,汉时,已有火柴。且说神奇不神奇。
  火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待成为蓟国新名产,遂与指南针并称为二大航海神器。此皆是后话不提。
  遥想当年,一群太平道神棍,入村传道。食毕百家饭后,使出“红莲净法”,点燃火浣布。想必,便用了一根火柴。
  一通百通。整日装神弄鬼的一群人,却握有时下最顶尖的科技。
  若能化繁为简,广为流传。功莫大焉。
  千秋观顶阁。
  西王母派上元夫人,面沉似水:“此人出自何派。”
  “无人知晓。”瑶姬答曰。
  “尸身又在何处。”
  “便在观内,未及收敛。”
  “一路云游至此,吃饱喝足,一命呜呼。”上元夫人言道:“所为何来?”
  “莫非,乃为点化蓟王族兄?”瑶姬亦模棱两可。
  “蓟王族兄,不过看似尊贵。以我观之,泯然众人也。点化此人,又有何大用。更不惜赔上身家性命。”上元夫人摇头道:“内中必有隐情。”
第123章
同忧相救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瑶姬又问。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关蓟王宗族,当小心为上。切莫延祸上身。”上元夫人已有定计。
  “那人尸身,又当如何处置。”妖姬问道。
  “待查验之后,宜当早日敛葬。”上元夫人言道。
  “喏。”瑶姬遂去传命。千秋观内诸夏仙门,皆以西王母派,马首是瞻。只需传下口谕,自有人料理完备。断不会出差池。
  三足踆乌船宫。
  “一命呜呼?”蓟王亦得报。
  “正是。”贾诩答曰:“此人借宿千秋观客舍。翌日清晨,斯人已逝。”
  “被灭口否。”刘备问道。
  “无病无灾,自行飞升。”贾诩答曰。
  “言出何人。”刘备追问。
  “乃上元夫人,亲自查验。”贾诩又答。
  刘备轻轻颔首,再问:“背后可有主谋。”
  “尚未得知。”贾诩再答。
  “速查清此人身份。师出何门,所为何来,又受谁人指示。”刘备隐约觉得,此事大有蹊跷。若只说是巧合,焉能令刘备信服。
  然再深思。族兄刘平,人如其名。中正平和,长者之风。守备蓟国邸,兢兢业业。往来南北二宫,亦无半分差池。长于接人待物,迎来送往。却非足智多谋,治世能臣。在蓟王麾下,亦未入肱股重臣之列。
  舍命图谋,所为何来?
  一言蔽之,舍命图谋蓟王族兄,利益点在哪。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连命都可以舍弃,足见利大。
  然,利益何来。
  船宫上下皆不得而解。
  自古道“无巧不成话”,“无酒不成席”。
  平心而论。一切更像是一场巧合。而非故意。
  只可惜蓟王不信。贾诩等,蓟国谋主,更不信。
  不出三日,无名方士,大略行踪,已渐被掌握。洛阳八关都邑,固若金汤。出入皆需传证。无名方士并未留下名录。换言之,乃是翻山越岭,抄小道入京。正因如此,才筚路蓝缕,衣衫不整。游缴四出,于洛阳市中,问过周遭樵夫猎户,果有所得。此人尾随入山猎户,经猎径入洛阳。因是游方术士,故猎人并未见疑。且路上还颇多照顾。火塘夜宿时,相互闲谈。问及出身。答曰,乃平原人氏,少时随恩师云游四方。日前恩师羽化升仙,只剩孑然一身。
  猎户又问,既是传道恩师,为何不守孝三年。
  方士言,身兼大任,需远赴洛阳。待诸事毕,自当追随恩师,早晚相伴。
  猎户见他言辞恳切,故信以为真。并未起疑。
  凡樵夫、猎户。皆往来洛阳各市,售卖薪柴、猎货。蓟王门下游缴,多出京畿游侠。行走市井闾里,任侠仗义,出手阔绰,故深受百姓所敬。正因如此,方能问出实情。
  上报幕府中丞贾诩。贾诩又入船宫,通禀主公刘备。
  “身兼大任,远赴洛阳。追随恩师,早晚相伴,”蓟王言道:“换言之,大任已毕,故随恩师而去。”
  “主公明见。臣,亦如此想。”贾诩答曰。
  “果真为孤,族兄而来?”刘备又问。
  “恐,正是如此。”贾诩直言。
  “此事怪异。”刘备言道:“可曾查到此人出身。”
  “如此人所言,少小离家,云游四方。不在编户之列,恐难追查。”贾诩再答。
  “化外仙门,出人意表。”刘备言道:“若当真看破红尘,又何必贪慕世间繁华。”
  “乱世出妖孽。”贾诩一语中的:“西王母等,诸夏仙门,齐聚洛阳。无论是敌是友,主公皆不可不防。”
  “命门下游缴,继续追查。至于族兄,亦命国医,好生照顾,切莫有失。”刘备言道。
  “喏。”贾诩拜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