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4/2006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便是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何董二戚,对张俭如此。董卓等人,此时亦如此。
  只因“骤失”蓟王靠山。面对二戚或大肆笼络,或暗中打压。衣带诏盟,岌岌可危。故为长久计,董卓这才发起此次聚会。
  “我等与二戚势如水火,断难苟同。且衣带诏之事,二戚亦有耳闻。想必,我等名号,皆已书录在案。”河内太守王匡言道:“今日胜负未分,故争相拉拢,收归己用,壮大羽翼。若待他日,胜负已分,必行兔尽狗烹,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王府君,所言极是。”陈留太守张邈大声附和。
  比起曹操、袁绍等,老父各为三公,态度暧昧。余下奉衣带诏者,人人自危。颇多同仇敌忾。
  目视曹操、袁绍、袁术、袁遗。董卓笑问:“不知孟德,本初,公路,伯业。以为如何?”
  曹操龇牙一笑:“后将军何故见疑。曹某岂能如此短视。甘为二戚鹰犬,枉顾天下大义。”
  袁术冷笑:“不过一三公位耳。又岂足收买我等兄弟,为其卖命。”
  “公路之言,甚合吾意。”袁绍亦道:“后将军及诸君,切莫见疑。我等既共奉此诏,自当同心齐力,有进无退。”
  与会众人,轰然叫好。
  见人心可用,董卓遂道明原委:“不瞒诸君。党魁前日传语,命我等‘见机行事’。若蓟王归来,一切如故。如若不然,我辈自当奋起。”言下之意,蓟王来与不来,誓将“衣带诏”进行到底。
  “如此甚好。”曹操言道:“二戚之争,势如水火,断难苟且。京畿重地,屡遭兵乱。百官凋零,民生凋敝。若再遭兵祸,社稷无存矣。”
  “孟德所言极是。”董卓慨叹:“前后不过十余日,朝中旧识,多已不在其位。各处雄职,皆为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之辈忝居。二戚任人唯亲,‘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若听之任之,不出数载,朝纲崩坏,吏治无存。我辈宜当速决之。”
  “宜当速决!”众人齐声附和。
  “且满饮此杯。”董卓颐指气使,颇多豪气干云。
  正事谈罢,且论私交。吕布奉蓟王命,手握八关。麾下骁勇,皆往来军堡,换装楼桑兵甲。扼京畿咽喉,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不仅董卓,便是曹操,袁绍等人,亦纷纷结好不提。
  与会众人,心知肚明。唯有结好吕布,各家“辎重”,方可自由进出京畿重地。而不为人所知也。
  见吕布来者不拒,豪饮不减。
  董卓目光闪烁,似别有心机。
第162章
物我两忘
  胡姬酒肆,乃蓟王产业。肆中有覆道,可直通辅汉大将军府后院。虎遁山林,积威犹在。无人敢越雷池一步。董卓等,在此聚会,自能广避耳目。尤其蓟王暂归,二戚相争。胡姬酒肆,藏身闹市。便是二戚,亦不敢冒犯。
  与马市一墙之隔,乃辅汉幕府之所在。
  历经扩建,颇具规模。左右毗邻豪商,皆搬入函园。豪掷千金,购买露台悬楼时,幕府中丞贾诩,遂将殖货里左右豪商宅邸,等价置换。辟为幕府署寺所在地。左右幕丞,皆有各自署寺。分立诸曹,理所辖政事。
  继漠北都护府后,岭南都护府,如期而至。由辅南将军,蓟王二弟关羽,领衔都护。于南醴港,暂立都护府。一众属吏,皆由门下东曹郭嘉,负责招募。
  二位国相,代主请命。求将水衡都尉,划归辅汉幕府所辖。
  窦太皇力排众议,欣然允之。事关蓟王,二戚岂敢阻拦。水衡都尉府,遂由幕府中丞贾诩直辖。
  东瀛都护府,亦开始筹备。由门下西曹徐庶,领衔。东孝西直,渐为人所知。徐庶乃水镜先生,司马徽高徒。少时任侠,常为人抱不平。后弃刀戟,疏巾单衣,折节学问。曾随蓟王北上,行军布阵,皆有心得。年少智长。见其执掌西曹,得心应手。恰逢用人之际,故二位国相,举兼大任。领衔东瀛都护府事宜。
  东瀛,便是指瀛洲。乃传说中,仙山所在。《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嶠’,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僊(仙)人居之。”
  然,究竟位于何方。众说纷纭。蓟王索性将倭岛取名瀛洲。以代“倭”字。
  徐庶亲赴瀛洲。立东瀛都护府于,筑紫岛邪马台地,博多港城。东瀛列岛,筑紫岛收归王化。蓟王和亲那美女王。生台与公主。先前隶属于邪马台国的诸多小国纷纷归附。引领筑紫岛持续汉化风潮。
  博多港城,更是首屈一指,乃岛上第一雄城。
  三韩半岛,乃至冰原毛人,亦慕名而来。话说,冰原毛人,身强体健,能耐极寒。其文明,尚处于部落早期时代。程度几乎没有。最初,乃由高车六氏充作回礼,赠予蓟王。据说乃是一支来自北海徼外,冰原深处的原始部族。
  蓟王命其驻守北海离宫。数年向化,成效斐然。留守部族,遂以“北宫”为姓,融入蓟国序列。
  不想穿越大漠,往来蓟国。只需东行至海,经由北乌稽港,扬帆出海,绕行半岛,直抵泉州。亦不过十余日。着实方便。
  直通苍海郡之滨海道,年年修缮,畅通无阻。不喜海上风浪,乘车亦不过十余日,便可抵(临)渝关。入关后,皆是通州大道。蓟国舟船之利,无需多言。便是车马之利,亦冠绝大汉。水陆并进,无往不利。
  地热及石炭,取代薪炭,成为采暖季蓟人必备。蓟王虽从未禁止渔猎。封山育林,禁海休渔。已成惯例。
  蓟国有三田。稻田、盐田、海田。竹笼网箱,载以竹筏气囊。浮于渤海湾区。游弋在盐田之外。网格纵横如棋盘,蔚为壮观。收获亦称可观。便是禁渔期,亦有足量鱼鲜上市。
  蓟国青盐,产量巨大。乃时下最广泛的防腐剂。只需盐渍,便是顶梁巨木,亦不易生虫。蓟国名产,多出腌制品。足见一斑。
  蓟国千里国土,聚拢千万国民。四方人物汇聚,八方特产齐来。取长补短,各有精进。再得将作寺,分门别类,固化流程。各式名产,制作工艺,越发先进。
  大汉一藩,一国济天下。
  盛名之下无虚士。人皆如此,更况国乎。
  三宫帝后,皆与蓟国书信往来不断。三句不离蓟王。窦妃、何妃、马贵人,如实通禀。这几日,侍寝妃嫔,皆曾听闻蓟王呓语。
  后得太医令华妁亲耳印证。换言之,蓟王灵台,已见复苏之象。
  众所周知,若当真脑死亡,断无梦境,更无呓语。蓟王呓语,说明灵台正持续活跃。至于何时苏醒,却不得而知。
  美人田圣进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此乃庄周梦蝶。”太妃焉能不知出处。
  “太妃明见。”田圣言道:“庄周梦蝶,仙门又称‘物我两化’,或称‘物我两忘’。”
  “王上之所以长睡不醒,乃因‘物我两忘’。”太妃言道。
  “或,正是如此。”田圣半路出家。对仙门诸事,所知多是皮毛。
  “如何能醒。”王妃问道。
  “若得神女,亲施‘巫山云雨术’,王上当可清醒。亦或……”田圣竭尽所能,回忆仙门所学,这便灵光一现:“或寻着袁公,亦可为夫君解梦。”
  “越有处女,出于南林之中,越王使使,聘问以剑戟之事。处女将北见于越王,道逢老翁,自称(素)袁公,问处女:吾闻子善为剑术,愿一观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跳于林竹,槁折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应节入,三入,因举枝击之,袁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遂引去。”王妃言道:“可是指此人。”
  “正是。”田圣言道。
  “袁公下落,鲜有听闻。巫山神女,先前曾遣使来谢。”太妃言道:“不知神女,可愿出手相救。”
  田圣亦无把握:“或可一试。”
  太妃看向王妃:“如何?”
  “可行。”公孙氏轻轻颔首。
  田圣所出二法,皆有据可循。蓟王自幼习练越女剑。若能得白猿入梦,与之性命相搏,受此一激,或可醒来。蓟王乃长情之人,若能神女入梦,“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必意犹未尽,大梦初醒。
  太妃遂言道:“速遣使渡江,求救巫山神女。”
  “喏。”田圣这便领命。
第163章
戾气摧城
  无需田圣亲往。
  只需寻暂居国宾馆内,巫山神女派门人,代为传达即可。
  自蓟国承办群仙会,蓟王立四方寺以来。各地仙门,纷纷北上。更加悉知,每位灵辉美人,师门年年可获千五百万以上岁俸。重重利好,引得仙门,趋之若鹜。为能投门下一人,入蓟王后宫,而苦思不得其法。
  蓟王未学先帝,造四百尺千秋观,专容各方仙门。却也并未亏待分毫。皆以国宾待之。本欲仿十夷王邸,督造“观邸”以纳之。岂料尚未成行,蓟王已昏迷不醒。二位国相恐激国人愤恨,故将此事暂行搁置。待王上醒来,再造不迟。
  蓟国吏治,清廉高效,体系自成。“蓟吏”,亦成名产,广输各地。凡有蓟人,必有蓟吏。与蓟商并著于世。如此上下勠力,将蓟国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
  闻蓟王已能梦中呓语。国人弹冠相庆。庄生晓梦,醒必有时。唯时间长短耳。
  累日阴雨始见晴。千里之国,内外气象,为之一新。
  便在蓟国上下皆翘首以盼,蓟王大梦初醒时。洛阳已风雨欲来,戾气摧城。
  先前,二戚各命麾下精骑,护送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上朝。本有讨好拉拢之意。岂料各自麾下骁勇,日日纠缠,撕斗不休,积怨渐深。一日,为夺三公车驾,二戚兵马,闹市冲突。先是挥鞭互击,后取头盔敲打。有人头破血流,吃痛不住。愤而抽刀,连刺数人。双方见状,一拥而上。乱战一处,血肉横飞。
  引街上百姓,惊呼逃命。
  二戚兵马,时已迁入京畿。就近囤于各处皇家苑囿之中。便有骑士回营召来救兵。双方人马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撕斗遂成鏖战。
  洛阳二十四街,人马嘶鸣,杀声震天。
  西凉与胡骑,皆为天下强兵。桀骜悍勇。本不过意气之争,却以性命相搏。刀刀有去无回,有死无生。楼桑兵甲,遂成矛盾相争。钢刀卷口,甲胄崩碎。双方各有死伤。血流一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