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5/2006

  墉宫七玉女,弹八琅之璈王子登,吹云和之笙董双成,击昆庭之金石公子,鼓震灵之簧许飞琼,拊五灵之石婉凌华,击湘阴之磬范成君,作九天之钧段安香。乘香车宝马,驶入殿前。
  云霞卫列队相迎。
  七女各披云锦天衣,宛如七色霓虹。虽素纱遮面,不见仙颜。然“嵯峨三角髻,余发散垂腰”,“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螓首蛾眉,顾盼生辉。
  仙姿风流,惊世骇俗。
  饶是万里挑一,七尺云霞卫。亦相形见绌,自惭形秽。
  更何况,仙家必有房中术。
  “妾等,拜见慧妃,拜见诸美人。”七人入殿,盈盈下拜。
  “诸位免礼。”慧妃发自肺腑,笑容不减:“墉宫玉女王子登何在?”
  “妾,在此。”青衫玉女,自行答话。
  “先前,命你传语王母。不知可曾会意?”
  “王母言,三足乌使,为王母取食。既收慧妃聘资,自当言而有信,无怨无悔。”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七月七日,上(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慧妃笑道:“传信青鸟,可比青衫玉女也。”
  “慧妃多智,我等不及也。”王子登拜服。
  慧妃自帘后言道:“且宣诏吧。”
  “喏。”许师钟瑷并释比翟姜,既为云霞美人,又兼领左右长御。长御,众御之长。宫中女官,为侍从宫女之长,侍后妃左右。女御长如侍中,禄比中二千石。
  “女长御比侍中,皇后见娙娥以下,长御称谢。”
  汉宫仪:娙娥见(皇后),女御长称“谢”,礼比将军、御史大夫。昭仪见(皇后),称“谢”,(礼)比中二千石。贵人见(皇后),称“皇后诏曰可”,礼比二千石。
  家国同构。
  蓟王离宫,由慧妃主政。故左右长御,禄二千石。
  “表赐王子登,董双成,石公子,许飞琼,婉凌华,范成君,段安香,为美人,称‘瑶光’。领千石(家)俸。”
  “妾等,叩谢太皇,叩谢陛下。”七女异口同声。“表赐”二字,说明慧妃已呈报太妃,太妃又上表朝堂。得窦太皇并少帝赐婚。如此,合法合规,有礼有据。
  只需西王母派自认诸夏仙门,还在中夏行走。断难背信弃义。
  “免礼,赐座。”慧妃大仇得报,心中甚慰:“夫君身中瑶池仙术,乃至长睡不醒。后经询问上元并云华二美人(请注意)得知。唯凑齐‘昆仑九音’,方能唤醒。”
  “原来慧妃早知。”王子登这才幡然醒悟。
  “王母乃群仙之首。昆仑为诸夏之巅。岂又在意区区一亿券钞。”慧妃颇识大体:“乃为使夫君醒于九音,而行顺水推舟也。”
  “妾等,惭愧。”七人涣然冰释。
  “诸位既出昆仑,门俸岁岁足享。别无例外。然需谨记,从今而后,亦为君王之妾。当全王家体面。为人行事,断不可有失。”
  “妾等,谨记。”
  “来人,设宫宴,为诸美人,接风洗尘。”
  “喏。”
  云霞殿内歌舞升平,其乐融融。
  慧妃出身古羌,敢爱敢恨。拿得起,端得稳,放得下。恪守妇道。蓟王临行前,温泉别馆所造人伦触器,深藏暗匣,从未启封。白日理政,夜半织锦。稍有闲暇,抚琴歌舞,已解相思。今又得受孕。怀胎十月,诞下麟儿。无需母凭子贵。蓟王宠溺,不减分毫。
  对利益双方而言。婚姻互为最高等级的人质。
  慧妃身后,百万钟存,能安居陇右。这份婚姻的羁绊,居功至伟。寡人无情。只因利益太重。刘备窃以为。不掺杂利益,纯粹男女之情。几乎没有。或多或少而已。
  终归无中生有,日久生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变不离其宗。
  既封瑶光美人,便不可久居云霞。
  三日后,一队送亲车队,顺下大震关。浩浩荡荡,驶往五千里外,蓟国都临乡城。
  云梦大泽,巫山神女峰。
  闭关石室。门徒入室通禀:“有洛阳使节,船至山下。随行门人言,乃奉太后之命,前来拜谒。”
  “可是西宫何后。”当世神女,轻声言道。
  “正是。”
  “前殿相见。”
  “喏。”
  “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拜见神女。”洛阳来使,竟是三人。
  “诸公大名,妾,亦有听闻。”神女回礼:“不知诸公,所为何来?”
  “禀神女,乃为请神女出山,为太后麒麟子,行‘试儿之礼’。”青牛师封君达答曰。
  神女不置可否:“此俗只见于荆楚。且何后亦非江左人氏,何故行此礼。”
  封君达答曰:“在下窃以为,诸夏仙门,唯神女能与王母比肩。太后不欲厚此薄彼,令王母专美于前。故请神女行楚礼,以示公允。”
  见神女不为所动,东郭延年又以心腹之言相告:“天下仙门,本不分彼此。然两汉四百年,请佛东来,再加我辈不知惜福。时至今日,中夏仙门日渐式微。王母降为弥月之喜。时园中流香渠水,贵如真金。洛阳权贵,争相贩购。太后日进斗金。更助王母声威。今,蓟王归国,上元夫人不知所踪。千秋观无人为首。此乃天赐之机也。”
  青牛师封君达再接再厉:“若为麟子行楚礼。神女必当扬名天下。那时,据千秋观,号令天下仙门,岂非手到擒来。”
  巫山神女言道:“猛虎假寐,黄犬狂吠。天下大乱在即,犹不自知。可笑,可叹。”
  三人六目相对,皆不知所以然。
  须臾,神女一声轻叹:“命中既有此羁绊,唯舍身解尘世韁锁。诸公先回。妾,随后便至。”
  “恭迎神女大驾。”三人大喜而归。
第178章
洞鉴古今
  待三人离去。便有门人近身问道:“先前田圣传书,神女不去。今太后遣使,如愿前往。神女此举,是否厚此薄彼。若蓟王得知,恐生间隙。”
  “先去洛阳,再赴蓟国。”神女言道:“北人南来,大势所趋。先前不欲北上,乃因不想沾染俗尘,闭门传道后辈。今见太后遣使,方知命中注定。避无可避,自当北行。”
  门人喜道:“神女若为太后麟子行楚礼。待吾门声势大涨,何须四百年偏安一隅。”
  “偏安亦是安。”神女言道:“天道无常,世事难料。”
  “然自楚汉相争,霸王乌江自刎。悠悠四百年,我辈人才凋敝,声名不显。楚地日渐衰落。今汉兴盛于关中内外,大河两岸。江左之地,多迁蛮夷逆进,千里沃野,不闻楚歌。此或是汉王(汉帝)有意为之。江左更兴韩诗。时人多吟汉赋,再无有唱楚辞。门中前辈,留下谶言:‘衣冠南下,楚汉和同;鸿沟四通,天下一统’。诚如神女所言,乃大势所趋也。”门人劝道。
  闻此言,神女眸生异彩,转瞬即逝:“何不明言。”
  门人遂咬牙言道:“我等窃以为,谶言所指,便是蓟王。”
  “何以知之。”神女表情看似淡然。
  “蓟王支渠四通,又兴江表十港。开凿容渠船闸,沟通南北水路。海市列队南下,互通有无。如今大江南北,商旅辐辏,帆樯如林。天下趋于大同。不正应此谶:衣冠,海市也;鸿沟,容渠也;楚汉……”
  “且说来。”神女目光清冽,浩渺烟波。
  “楚(神)女与汉(蓟)王也。”门人斗胆答曰:“此乃,天意也。”
  “古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且看是否如你所言。”神女翩然而去。
  门人恭送不提。心中暗自窃喜。
  所谓应运而生。对于天下大势,有先见之明者,又岂止巫山神女派。
  时襄楷二次上疏,便有“中国弱,四夷强”,“当有大兵”之句。朝臣更屡有弃西凉,断臂求存之意。若刘备得知神女门内谶言,必然知晓“衣冠南下,楚汉和同”,乃是言指魏晋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汉人末日血泪,确也促进了南北融合。“鸿沟四通,天下一统”一句,乃是以“楚汉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典故,隐喻唯有填补南北文明之鸿沟,华夏方能真正一统。
  历史确也如此。
  北人南下,垦殖江左乃至岭南。华夏大河文明,渐转为长江文明。东晋、南宋,皆深得其利。
  然,刘三墩麒麟天降。开启双传奇,救赎之旅。也令历史的车轮,悄然偏转。和合之风,遍吹五湖四海。又绿江南(江南:……)。
  君不见,蓟王先和亲十夷王女。又订婚祝融后裔。若神女来投,楚汉和同矣。
  洛阳西郭寿丘里,合肥国邸。
  月朗星稀,夜风习习。合肥侯相胡毋班,赴党魁平乐会,微醺而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