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2/2006

  董卓并一众心腹,掩鼻登楼。围满榻前。
  扫眼一观,仍是那幅凄惨。董卓问道:“如何转圜?”
  待话音落地,亦未得回音。
  回头再看,一众虎狼之士,竟悉数倒地。人事不省。门窗无风自闭。榻上忽起喘息。
  史子眇竟徐徐坐起。
  浑身蛆虫,纷落如雨。
  “嗨!”董卓惊惧之下,奋然拔剑。箭步上前,挡胸直刺!
  叮!
  胸前鸡皮枯骨,竟起金石之音。将利剑拒之门外。
  史子眇徐徐睁眼:“后将军,别来无恙乎?”
  音犹在耳,画风突变。
  待辨清史子眇相貌,董卓如遭雷击。手中利剑,铿锵坠地。双膝一软,便要瘫倒在地。
  却被史子眇伸出枯爪,隔空托起。“区区在下,焉能受此大礼。”
  董卓浑身颤栗,汗如雨滴。连连张口,却难出只言片语。
  还是史子眇先言:“置身高阁,天地悬空。我非道人,君非将军。便以平辈相交,如何?”
  “可,可也。”董卓终于回魂。
  “史某之事,请董君保密。万勿对外人道破。”史道人言道。
  “某,自当奉命行事。”董卓抱拳回话。此时此刻,董卓终能确认。眼前如假包换,史道人。
  “请君前来,乃因有机密要事相商。”史道人言道:“事关禁中上下,洛阳内外。说是生死大事,亦不为过。”
  “某,愿闻其详。”董卓抱拳。
  “君可知,除《衣带诏》、《废帝诏》外,还有《起居诏》。”
  “某未知也。”董卓如实答道。
  “先帝于困龙台上,弥留之际。昼夜之间,连下二诏。其一,书录于《禁中起居注》上,故名之。”
  “竟有此事。”董卓略作思量,这便问道:“此诏,当立谁人为帝。”
  “或是王美人贵子。”
  “先帝……”董卓斟酌言道:“废长立幼之心,路人皆知。此诏若出,天下必乱。二宫定血流成河。”
  “此诏今握于窦太皇之手。许,董太皇亦略有耳闻。唯卢司空亲见。”史道人试问:“若三诏同出,该当如何?”
  “这……”急切间,董卓亦全无头绪。
  “如你所见,三诏同出,必有人信,有人不信。二戚并党人,及衣带诏盟,各有算计。窃以为。大汉分崩离析,皆在董君一念之间。”
  “董某?”董卓难以置信。
  “君,可愿与我携手,护大汉周全。”史道人道破心声。
  “某,敢不从命!”或是形势所逼,寄人篱下,我为鱼肉,故行权宜之计。董卓竟扑通跪地。指天为誓:“若违此誓,死无葬身之地。”
第187章
中分天下
  “将军?将军?”
  “哦。”直到坐进马车,董卓犹未回魂。被骑都尉李肃,连声唤醒。这才强行稳住心神:“回馆。”
  “喏。”李肃传命,车队开拔。
  董卓浑身紧绷,端坐榻上。直视前方,竟不敢回望身后,史道人宅。
  直到车驾入函园西山门,这才骤然松脱,瘫倚榻背。列队客堡,燕归馆前。董卓咬牙起身,前呼后拥,携众入馆。
  精舍坐定。倍思前后,许久方止住惊恐。与一众虎狼卫士,醒来时一脸茫然,全然不知何故,迥异。先前种种,历历在目。枯坐良久,董卓已粗通前后。
  不由叹道:“洛阳王畿,波橘云诡。”
  南宫,云台殿。
  董太皇仪仗到访。与窦太皇殿中相见。
  “关东七王联名上疏,欲行拨乱反正,重立合肥侯为帝。此事,两汉四百年,前所未有。累日来,朝野议论纷纷。传闻党人亦欲上表,言及废立之事。无奈《废帝诏书》不翼而飞,又死无对证。如之奈何。”董太皇忧思,溢于言表。
  窦太皇顺其言:“此事颇多蹊跷。曹节、程璜,死后事发。显然有意为之。二贼唯恐天下不乱。先前,程中大夫,往来京师,必与此事相关。许此时,尚书台所存《废帝诏书》,或已入合肥侯囊中。”意指乃曹节监守自盗。暗中将诏书交由程璜。程璜临终前,又转交养女。
  经过亦大致如此。
  董太皇轻轻颔首:“妹妹所言,不无道理。然却无从证实。先帝临终托孤,兄终弟及。合肥侯乃名正言顺,大汉帝君。若《废帝诏书》不能令天下信服,合肥侯称帝恐难免。那时,宫中少帝并何后,何车骑及其党羽,必不肯善罢甘休。轻则朝堂分治,重则同室操戈。兴前汉时,七国之乱。”
  言及此处,董太皇试言道:“(若)无有掣肘,大汉危矣。”
  此语暗设隐问,可有制衡之策。因知窦太皇手握先帝《起居遗诏》。故董太皇窃以为,乃弥补《废帝诏书》礼法所缺的重要依据。《起居遗诏》为先帝所立。时至今日,先帝二遗诏,所释礼法:若兄之皇位,弟不能及,则由兄子来继。
  然即便如此,仍有瑕疵。
  如何证明,“弟不能及”。
  鞠城兵乱,祸及宗室,故而被废。
  换言之,仍需证明《废帝诏书》非是矫诏。此乃过不去的坎。
  故窦太皇言道:“若不能寻到尚书台存卷,合肥侯必称帝。”
  见窦太皇仍不愿提及《起居遗诏》,董太皇表情一黯。这便以心腹之言相告:“合肥侯亦我子也,若重登帝位,于我家而言,并无不同,亦无不妥。奈何还有太后并车骑将军。若起兵祸,二宫又血流成河矣。”
  窦太皇叹道:“姐姐所思,亦我所虑。关东乃大汉心腹。先有黄巾逆乱,后有群盗蜂起。今宗贼、宗王,宗亲,各地豪强互相勾连,欲与洛阳分庭抗礼。‘中分天下’之心,昭然若揭。窃以为,除非蓟王重掌朝政,否则时局崩坏,几无可免。”
  “蓟王……”言及蓟王不辞而别,董太皇一时复杂难言。
  须臾。又强打精神,问道:“若固守八关,可阻合肥侯上洛乎?”
  “合肥侯无需入京。”窦太皇有先见之明:“南阳乃陪都。又是龙兴之地。城中离宫,只需稍加修缮,足为称帝所需。先有徐豫七王联名上疏。若再得朝中宿臣(三公九卿),亦或是党人上疏,助长合肥侯声势。车入宛城,登基为帝,水到渠成。”
  “八关都邑,自保有余,讨逆不足。”董太皇亦有明见:“合肥侯有恃无恐。若坐视其擅自称帝。关东豪右大姓,名门士族,必投合肥侯。不遵洛阳号令。天下十三州,恐折去半数。”
  “封君列候之食邑,多在关东。”窦太皇言道:“待合肥侯称帝,执掌关东半壁江山。洛阳宗室必生异心。”
  “许,不至如此。”董太皇苦笑:“据我所知,洛阳封君多将食邑,质押金市子钱家。料想,便是合肥侯,亦不敢轻易得罪。”
  “原来如此。”略作思量,窦太皇言道:“若如此,天下十三州之归属,未必如合肥侯所愿。”
  董太皇亦醒悟:“大汉一藩。”
  “正是蓟国。天下诸侯及州郡长史,多以蓟王马首是瞻。若蓟国忠于洛阳,则无人心向南阳。”言及此处,窦太皇忽低声道:“却不知,时至今日,太妃如何着想。”
  “蓟王洛阳遇袭,恐太妃迁怒你我。”董太皇一声叹息:“时不利兮,如之奈何。”
  窦太皇轻声道:“不若当初,远遁漠北,终老余生。”
  董太皇一时无言。
  窦太皇舍得一世荣华。然董太皇却如何能轻易割舍。
  束手无策,唯有静观其变。
  翌日,便有太学生聚集平乐观内,党魁精舍前。一日数百,十日过万。投书请命,求党魁拨乱反正。
  得党魁张俭亲出相劝,太学生才纷纷返回。
  于众目睽睽之下。党魁上表,求少帝禅位。
  何董二戚,虽怒目相向,却也忌惮党人朝中势力,而无可奈何。少帝御览,遂命黄门令当庭诵读。
  后问计群臣:朕,当如何行事。
  二戚再次联手。朝堂之上,多出痛斥废帝,表忠少帝之声。
  却也有党人,据理力争。
  三方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待争论稍止。少帝看向一人:“卢司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