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5/2006

  “既如此,又当如何。”陈王宠问道。
  “合肥侯称帝之心,坚若磐石。”宋奇答道:“八关都邑,固若金汤。上洛不成,必退而求其次。择吉日,于南阳称帝。”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陈王宠又问:“孤,与徐豫六国主,当向何方称臣。”
  “当是南阳。不出所料,幽冀诸国,当向洛阳称臣。”宋奇言道:“如此,‘二日并立’之势成。能落二日者,便是天下共主。”
  陈王宠,心领神会:“国相为天下所谋,孤,深敬之。”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耳。”宋奇答曰。
  陈王宠叹道:“闻蓟王身中奇术,长睡不醒。然国中上下,有条不紊,举止如常。吏治民情,当真羡煞旁人。”
  言外之意,宋奇焉能不知:“蓟王应运而生。麒麟天降,乃为终了乱世。微末之技,焉能重创麒麟圣体。以退为进之计也。”
  “果然如此。”陈王宠这便安心。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国国亦如此。蓟王若在,无可争锋。王若不在,另当别论。陈王宠乃当世俊杰。必识时务。自从与蓟国互通有无,耳濡目染,蓟国之强,无可匹及。自不敢与蓟王并驱中原。
  “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再说一遍。野望当与时局相匹配。
  至此,中分天下之势成。
  以大河为界。
  幽冀七国,以蓟国为首,忠于洛阳。
  徐豫七国,以陈国为首,忠于南阳。
  余下封君列候,当视情况而定。或转投南阳,或忠于洛阳。皆有考量。
  只需合肥侯车驾入南阳。登坛受玺,昭告天下。二日并天,分去一半国运,今汉气数将尽。回天乏术。
  宿疾缠身,久治不愈。旧创未弥,又添新伤。焉有命乎。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衣带盟众,齐聚宛城。与南阳太守袁术,一同商讨合肥侯登基事宜。
  若蓟王已醒,观此时局,必心生慨叹。
  话说。史上,除去王芬与襄楷等人共谋,欲趁灵帝北巡,行废立之事。待董卓专权,亦废少帝立威,把持朝政。时关东联军,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并山东诸将商议,欲立刘虞为帝。与时已迁往长安的汉廷,分庭抗礼。
  换言之。为与董卓相抗。关东诸侯亦生另立新帝之心。只不过,比起史上刘虞,今时今日之合肥侯,乃不二之选。
  曾经为帝乃其一。《废帝诏书》存疑乃其二。心向关东乃其三。实力不济乃其四。娶袁氏妻乃其五。
  种种利好,关东群雄,焉能不心动。
  心动不如行动。终于蠢蠢欲动。
  扶立合肥侯,既为与何、董二戚相争,亦为自保也!
  “六月初,巫山神女降为试儿之礼。与先前王母降为弥月之喜,一般无二。必成京师盛会。抢在太后试儿之前,升坛受玺,乃是上上之选。”南阳太守袁术言道。
  “然,玺从何来?”曹操问道。
  传国玉玺,为和氏璧雕琢。成于先秦,仅此一枚。前汉末年,王莽篡权,太后怒而詈(lì骂)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城门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三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国玺拱手奉于光武。传承至今。
  “事急从权,当便宜行事。”袁绍言道:“可仿《平乐会盟》时,授大秦皇后玺。用昆冈美玉雕以替之。”
  “当雕何字?”曹操追问。
  “应天承运,既寿且昌。”袁绍脱口而出。想必已揣摩许久。
第191章
另立门户
  见曹操等人无语。
  袁绍宽慰道:“此乃权宜之计。为我等安身立命耳。”
  话说,在衣带盟众看来。蓟王身中奇术,长睡不醒。乃重大挫折。先前函园陈兵数万,幕府雄踞京畿,无可匹敌。时奉《衣带诏》,除何董二戚,助蓟王执掌朝政,为不二之选。
  岂料一日上巳,局势突变。往来党魁精舍,联络众人之守丞刘平,车毁人亡。水上船宫三足乌,竟遭太平(青领)道余孽攻陷。累及蓟王身中奇术,长睡不醒。
  幕府雄兵,一夜退散。二戚忽变势强。《衣带诏》凭失倚仗,入盟众人,岌岌可危。二戚不计前嫌,争相拉拢,不过是权宜之计。待分出胜负,必新仇旧恨,一次清算。身死族灭,乃至延祸三族。当可预见。
  然二戚把持朝政,手握皇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只需一道诏书檄文,便可行生杀予夺。所谓“君要臣死”。衣带盟众,若抗旨不遵,便是大逆不道。与反贼无异。
  为求自保,故需另立门户,再立新帝。
  参考卑不谋尊的政治对等原则。唯有皇帝对皇帝,方能抵消何、董二戚,挟天子之威。此,亦是史上,关东群雄为何欲立刘虞为帝之原因所在。
  明知南阳登基,多行草创。
  曹操等人,亦不可奈何。终归性命要紧。
  见众人别无异议。袁绍、袁术,四目相对,皆有喜色。
  如此急迫,只因袁氏兄弟,暗藏私心。只需裹挟众人,立合肥侯为帝。袁氏便为外戚。合肥侯百里之地,孤弱无援。唯有倚仗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如此一来,门生故吏,便可充斥朝野。久而久之,关东大地,遂成袁氏一言堂。
  然,此皆是后话。今时今日,袁氏一门,亦无绝对实力,能与何董二戚,并洛阳朝堂相抗。唯有裹挟衣带盟众,方可如愿。
  唯一忌惮。便是蓟王随时会醒。只需蓟王复苏,衣带盟众,并何董二戚党羽,便会如鸟兽散。重投蓟王门庭。
  故宜当速决,谨防夜长梦多。
  于是草草订下五月之期。
  废帝再立,两汉四百年,前所未有。登基仪轨,无从参考。袁绍又力排众议,行以“受禅之礼”。换言之,权作洛阳少帝禅位于叔父,合肥侯。
  为“仿效上古先贤”,“行尧舜故事”。禅让需行“三推让之礼”。俗称“三推三让”。不难理解。
  在此之前,还需朝中重臣,行“劝进”。联名上“劝进表”。
  王朝更易、神器换主,如何劝进,亦是一门大学问。
  自汉末魏初,曹丕篡汉。至魏晋六朝时,篡位之君,每每假“受禅”之名,夺取皇位。凡当‘让国诏书’颁下,皆故作逊让,使群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连续三次皆上书“让禅”,以示无不臣之心。待第四次时,才勉强继位。
  此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曹丕代汉时,侍中刘廙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登基以承皇统。如晋愍帝为刘曜所杀,刘琨等即联名上表琅邪王司马睿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先前,洛阳已有党魁张俭,上疏求少帝禅位。
  袁绍等人,只需联名三上劝进表。合肥侯三次让禅。
  待四次上表,合肥侯便可登基称帝。
  一来二往,再三再四。皆需时日。
  事不宜迟。
  上表劝进,谁人居首,亦是关键。党魁乃不二之选。奈何身居洛阳,若署名劝进,恐为二戚所害。袁绍父袁逢,曹操父曹嵩,今皆为三公。如何肯裹挟其中。
  不得已,唯有请陈王刘宠出面。徐豫七国,并衣带盟众,联名上表,劝进合肥侯。
  此表一出,天下哗然。
  洛阳朝廷,更是一片讨伐之声。
  便在一片口诛笔伐之中,合肥侯上书“一让禅”。
  关东形势,十万火急。
  少帝专开朝会,商讨对策。
  待二戚党羽,唇枪舌剑,将关东群雄,批成体无完肤。少帝环视群臣,眼中难掩悲意:“徐豫七王,联名劝进。不乏州牧、太守,参与其中。关东半壁江山,恐易主矣。”
  闻此言,殿内已有老臣,恸哭拭泪。
  见百官唉声叹气,无一人应声。少帝遂看向董重:“董骠骑可有对策。”
  “回陛下。徐豫七国,皆大汉宗室。祸起萧墙之内,臣,痛心疾首。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之奈何!”董骠骑垂泪奏对。言下之意,老刘家的锅,恕臣不背。
  少帝无言以对。又看向何苗:“何车骑,可有良策?”
  “回陛下。先前有仙人于吉,解‘代汉者,当涂高’之谶,为‘宗王’。正应关东时局。合肥侯僭越,乃出宗王之乱。诚如董骠骑所言,此乃宗室之祸。臣一介外臣,有心无力。”
  少帝一声长叹:“蓟王若在,何至于此!”
  “启奏陛下,蓟太妃并幽冀六国主上表,忠于汉室。臣窃以为,大河以北,司隶、关西,乃至巴蜀,皆未有失。”卢司空起身奏报。
  此语令少帝稍得心安:“蓟王太妃,心昭日月,忠心可鉴。朕所深倚,诚宜表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