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4/2006

  由蓟国宾馆增筑改造之辅汉幕府,已完工大半。
  李儒、戏志才,车驾一前一后,驶入府中。
  各自下车,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主公日理万机。我等岂能因私废公。
第044章
轻卒锐兵
  或有人问。
  蓟王在北。故蓟国多“以北为贵”。肱股重臣府邸,皆位于王城中城,近北宫。如北宫御道外二侧,门下署与幕府毗邻,对面便是左右国相府邸。料想,六大谋主府,亦不逞多让。必相距不远。
  事实也确如此。
  既如此短距,步行可达,为何还要车行?
  只因蓟国机关车驾,安全性极高。车队自府中出发,直入宫署前庭。沿途皆无暴露,最大程度保障车内乘员,人身安全。
  蓟国官吏皆如此。
  便是百石少吏,亦有公车、公船往来接送。大汉车行天下,深入人心。“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足见一斑。
  除去牛马众多,路况亦好。后世无论牛马数量,通行条件,皆每况愈下。“车舆”没落,人力“肩舆”盛行。
  蓟王营造都城时,乃是从督亢一片白泽中,平地建起。左右无有掣肘。大刀阔斧,放手施为。如今南港与临乡城,早已连为一体。论规模,早不下南阳。又因十夷王邸,云台观邸等,奇观建筑,接二连三。城池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比南阳,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号“北都”,实至名归。
  南港与临乡,七条相连轨路,已扩建成七街列肆。人称“通街”。以北斗七星,命其名:“第一天枢,第二(天)旋,第三(天)玑,第四(天)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七街两侧墙桓,亦早拆除。重楼高阁,鳞次栉比;纵横街衢,四通八达。蓟都尹娄圭,仿照洛阳,将南港建成无郭之城。四面环水如洛阳阳渠。与北都临乡城,共用一条护城河。如此,四面皆可泊船。吞吐量三倍提升。因拆除十余条垣墙,节省大量土地。故城市扩建,掘左右渠道,皆未占用耕地。
  南港终与临乡,连成一体。唯一间隔,便是临乡城南护城河道。南港桥头堡与临乡瓮城,隔河相对。同落吊桥,便可南北通连。
  实现居住与经营分离。王都只用于爵民安居,及宫府署寺办公所用。先前,蓟王营城时,户户立有仓楼。编户齐民一顷田,人吃马嚼,田赋吃穿,自难以装满。待升为爵民,尤其公乘二十顷,五大夫爵二十五顷,一季可得新谷数千石。非大仓不可盛装。
  换言之,蓟王心中,早有二十等爵之设想。
  正因户起仓楼,藏富于民。“广积粮,高筑墙”。再加渠道纵横,水运发达。蓟国仓储,首屈一指。断不怕大军围城,更无缺粮之危。话说,以今时今日蓟国大汉一藩,还有何人敢兵临城下。
  每当大河冰封,渤海封港。蓟国千里水道,尤为忙碌。转运一季新粮,平衡各城仓储。便是隆冬时节,蓟国船户亦不得空闲。一年积累升爵点数,可想而知。
  待来年开春,贩卖天下,远至海外诸港。
  蓟国长粒香米,自蓟王首开楼桑稻作,至今。代代优选,日渐欣长。普天之下,绝无仅有。晶莹剔透,粒粒分明。无可仿冒。时人处处以高为贵。更助推蓟国名产,风靡大江南北。
  诸如各类《集簿》,蓟国仍沿用竹书。未曾更换纸卷。
  究其原因。竹简可反复书写,比纸卷更节约。比如《户籍》。待八月案比,统计汇总时。只需打开每户“条目”,将去年记录削去,便可重新录入。正因竹书可反复书写,故书录吏员,统称“刀笔吏”。
  能够反复使用,乃竹书之优势。尤其对各类需反复书写的《集簿》而言,十分方便。
  诚然,纸卷利于书写,便于携带的优势,更加明显。
  “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蓟国四季朝服,又更新款。蓟国行高薪养廉。四季朝服,年年更迭。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百官穿之不尽,却又喜旧服。
  诸如薮东守乐隐、辽海守郭芝,蓟王为县侯时,二人便是楼桑并郦城长吏。故皆以着初代朝服为荣。会大朝,尤其醒目。百官无不艳羡。
  此,宿吏之风貌也。
  话说。因锄禾见金,北海一龙,割袖断交。后被太妃,一针一线,亲手缝合。管宁十年如一日,穿以自醒。
  类似佳话,比比皆是。
  即便右国令之事,时过境迁,蓟人仍思之不忘。蓟王不再设右国令一职,足已表明心迹。故蓟人辨认待物,颇为公允。“好坏皆可见”。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又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术亦如此。
  开明之气,蔚然成风。亦如先前,汉胡向化之辩。胡人着汉服,行汉礼,说汉化,书汉隶。汉人亦好胡旋,慕胡女,存胡俗,续胡味。和合之风,盛行国中内外。
  蓟国之包罗万种,海纳百川。非亲临,不可意会。
  先前,汉胡商贾,还需聘请市侩,互传翻译。如今市楼陈列各式券书,皆双语印刷,一清二楚。市中能言双语,乃至三五门外语者,比比皆是。
  稻禾初成,千里飘香。
  丰水肥田,季季大熟。
  八月案比,九月初才统计完毕。二十七县,四百城邑。计一千二百万口,一百六十万户。户均良田五十一亩。没错,正因爵民田多。多年驯田,成效斐然,预计均产六石半。再加一千万亩官田。
  可入新谷,六亿石。
  月初大朝。上计令陈逸,逐条报来。
  百官皆面露喜色,与有荣焉。
  民以食为天。
  人口增长,来源于三韩半岛、倭国列岛、海外荒洲、四方都护府等,皆有大量人口内迁。倭国列岛各国主,更长居泉州城,督造蓟式海船,轻易不重回岛上。
  倭妃那美,枕边传语:众倭国王,愿学十夷王,共组联军,征讨林邑。
  蓟王遂问:约有多少兵马。
  那美百忙中,出口答曰:亦有五万。
  刘备欣然点头:甚好。
  轻卒锐兵。如此,无需动用国中一兵一卒,林邑可灭矣。
  刘备又问:各国主,何所求?
  那美答曰:愿随市舶寺海市大舡,泛舟海上。
  所求,与十夷王如出一辙。
  刘备焉能厚此薄彼:先入蓟商会。待南征归来,再泛舟四海。
  倭妃大喜。越发殷勤不提。
  果然,家和万事兴。
  嘶……
第045章
因利乘便
  南港船坞。
  何后行宫,赤楼帛兰船华云号,徐徐驶入。蓟王上表,改造此船。何后欣然允诺。蓟王之意,不言自喻。显然已知晓,此船暗藏玄机。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劫掠贵子,何后达成所愿,亦心满意足。见好便收,自当无不应允。
  蓟国机(关)甲天下。可不是说说而已。待修造毕,送嫁人等,再随船返回洛阳不迟。至于二宫太皇,少帝已诏告天下,太皇北巡,未定归期。自然遥遥无期。
  洛阳京畿,宅兹中国。乃天下之中。自今汉定都,悠悠二百年,多少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来也快,去更快。若论“好了伤疤,忘了疼”。洛阳百姓,首屈一指。
  终归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于是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及时行乐,难觅长情。
  正因如此,洛阳勋贵皆善忘。不出一年半载,不出所料,二宫太皇已无人惦记。
  一言蔽之,“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于是“去伪存真”:唯利是图。一切皆虚,唯利永存。
  《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二宫太皇,自北巡之日始。便意味着,放弃洛阳一切。一别两宽。
  避入西宫增城殿,与太妃朝夕相伴。也算是颐养天年,得以善终。
  闻蓟王不日南下。二宫太皇又出口谕,同往日南,饱览大汉锦绣河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