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9/2006

  又过一日。与汉人交好之近海部落,闻讯纷纷来求。
  便有港中小船,将所卸清钢良铁,转运各部。
  得铁器之部族,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如此大肆庆祝,如何能瞒过有心之人。
  眼见为实,乃其二也。
  又过数日。稍远部族,亦赶来求购。
  汉人首领,来者不拒。言,不日当遣船队,输往各部。
  皆大欢喜,乃其三也。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种种传闻,推波助澜。中岛毗舍邪人首领,如何能不眼红心馋,歹意徒生。
  汉人坚船利炮,势单力孤,不能与敌。唯出其不意,抱团取暖。
  于是乎。中岛毗舍邪人,奔走串联。结成数万联军,欲千舟并发,蜂拥而上。
  一日便有数百部落抵达。
  声势浩大,全无顾忌。胡吃海塞,载歌载舞。仿佛胜利早已装进口袋,唾手可得。
  安素言,胜之不武。典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意同“不战而屈人之兵”。稍后又引申为用不正当手段取胜:“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闻中岛毗舍邪人,明目张胆,毫不避嫌。刘备不禁苦笑。果然胜之不武。
  可想而知,对港中细作传回种种消息,皆信以为真。
  于是提前乘筏出海。抵达船队必经之路。一处天然海湾。拖筏上岸,伏于密林之中。
  待运输船队驶入。
  数千木筏,一拥而上。筏上岛夷,高举木弓、板楯,厉声叫嚣。一时鬼哭狼嚎,鸡飞狗跳。
  不等抵近。忽见远处火光冲天。
  丛丛火云逆升,蔽日遮天。
  横海舰队,去而复返。
  岛夷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稍后与歼灭海贼,大同小异。
  唯一区别,此次未先溺毙。而是问清联军诸情。部落名称,大小,诸如此类。而后蓟王再传王命。
  最大部落,溺毙一半。中小部落,次减。唯联军发起部落,悉数放归。无一伤亡。
  一众豪酋,所思所想。可想而知。
  尤其折损过半的毗舍邪大部。一腔血仇,无处安放。
  不出数日,便挥师来攻。族中青壮虽半数折损,然含恨而来,气势汹汹。始作俑者,发起部落虽凭人数优势,血战得胜。却也伤亡惨重。
  见有机可乘。余下部族,群起来攻。
  发起部落连番血战,终于不支。
  危急关头,忽有汉人商船靠岸。送来精工兵甲。
  部落豪酋,涕泗横流。割面血誓,愿为藩屏,永世不反。
  随后大肆反攻,击溃大小部族百余。血战得胜,觅得一线生机。
  惨败部族,痛定思痛。渡海来投,求见蓟王当面。亦愿投效,永为藩屏。只求赐神兵利器,解灭族之祸。
  见豪酋,各个捶胸恸哭,匍匐在地。
  蓟王一时,五味俱全。
第090章
班师回国
  俯瞰一群痛哭流涕,痛彻心扉之豪酋。刘备不由心生慨叹。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刘备常言,活在当下。
  又说“百闻不如一见”。道听途说,终不可信。
  少复祖爵,刘备名声在外。时少年得志,欲大刀阔斧,做一番惊天动地,惠及万民的大事来。有感于幼时宗祠大考。楼桑刘氏虽子嗣众多,却代代只能甄选四人,习文识字。便是如此精挑细选,还被某个不知名大儒,拒之门外。只愿收为著录弟子。
  故而复爵后,刘备首当其冲,便要大兴儒学。
  造纸术,印刷术,二大神技,皆排在首位。
  然待深思。刘备扪心自问:印什么?
  答案呼之欲出: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莫过如此。
  于是便准备,着手施为。命耿雍网罗海量儒家经典后,刘备却发现。同样是一部《尚书》。版本竟五花八门,不一而同。缺、漏、错、别,不一而足。话说,刘备家学渊源,恩师亦精于《尚书章句》。奈何所学,亦有出入。
  后又悉知,熹平四年(175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且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将各家不同注解,列于经文之后)。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史称:《熹平石经》。
  换言之,自熹平四年(175年)首刻,至光和六年(183年)碑成。《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天下才有了统一的法定版本。
  究其原因。正因流传版本太多。甚至,皇家藏书范本:“兰台漆书”,亦遭内外勾结,而被人篡改。鉴于此,蔡邕等人才上疏,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得先帝许。
  即便如此。待光和六年,版本已定。因何刘备不加紧印刷,传于后世?
  蓟王亦如此想。然,又起分歧。
  如何注解?
  若类比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且问:以何“家本为主”?
  后世观古文,注解常见三人:蔡邕、郑玄、颜师古。时下为各类经文注解之大儒,多如过江之鲫。恩师卢植,四少师崔寔、刘宠、陈寔,皆有注解。几人皆是经学大家。便是所谓“一家之言”。各有“家本”。
  用谁不用谁。
  术业有专攻。谁人最擅长,便用谁。
  如此,便以蔡邕为例。
  或有人言,时蔡邕携藏书百车来投。蓟王为何只收录于藏书阁,却不大肆刊印。
  只因刘备所见,蔡邕劝阻护乌桓校尉夏育讨伐鲜卑时,疏中有此句:“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详见:《临乡·034
内忧外患》。另,此章特意译成白话)。”
  此种思潮,便是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
  然刘备却以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非但与刘备认知相悖。亦与大汉国策相悖。终汉一朝,蛮人北上,胡人南下,羌人东归。充而化之: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日月所照,皆为汉民。
  于是,郭奉孝言:“再有四百年,无分华夷。四海升平,光融天下。郭嘉窃以为,若我大汉做不到,再无人能做到(详见:《四海·146
大而化之》)。”
  故蔡邕藏书虽多,蓟王不用。
  煌煌天汉,王者之心。必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用于蓟王。便唤作:光融天下。
  守护初火,焚尽蛮荒。
  还是那句话。不设身处地,活在当下。如何能知汉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切莫以后世经验,反推前朝。
  又谓“借古喻今”。国策开放与否,显然与国力相关。今日之中华,可比昔日之大汉否?
  言归正传。
  一众豪酋所求,蓟王无不应允。
  赐清钢良铁,坚兵利甲,以御仇敌。
  众豪酋感激不尽。指天为誓,永不复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9/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