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2/2006

  如今看来,似乎遥遥无期。
  “不。事实上,正越来越接近。”阿奇丽娅睿笑。
  用餐后。三人正端坐于美丽的琉璃花厅,侵染芬芳,沐浴暖阳。繁花似锦,潋滟春光。
  “为何?”罗马皇后,耳濡目染,汉话精纯。唯梦呓时,方闻罗马乡音。只可惜孤枕独眠,无人作伴,亦无人知晓。
  “蓟王南征三月,辟南州珠链。又凿海渠,取直裁弯。如此大兴土木,耗费无数。难不成,只为收过往关税。”阿奇丽娅一语道破:“我以为,蓟王此举,必为串通罗马航线。”
  “正是此意。”黑夜女王英妮娜,向来言简意赅。
  “那时。十万大军出绿洲,十万大军下南海。水陆并进,胜算倍增。”阿奇丽娅,眸中尽是深意:“蓟式巨舰,海上坞堡。沿岸诸国,无可匹敌。便是罗马海军,亦必败无疑。”
  “蓟王又纳亚马逊三人。”英妮娜,一针见血。
  二人当面,鲁琪拉无需刻意隐藏:“罗马、大汉,兄弟之邦,如何亲上加亲。”
  “昔者,楚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阿奇丽娅出口成章。
  巫山神女之事,可谓家喻户晓。
  “自荐枕席。”鲁琪拉焉能不知。
  阿奇丽娅亦直言不讳:“然需遵循汉人礼数,苟且野合必为蓟王所轻,亦为人所弃。如何拿捏,还需皇后深虑。”
  “此中利害,我自然知晓。”鲁琪拉忽有些心烦意乱。蓟王礼遇,若即若离。眼中清洌无波,无半分情欲。这让在一众帝国元老中,长裙善舞,片叶不沾身的罗马皇后,束手无措。仿佛政治素人,凸立于华殿门前,一时竟无从入场。
  “等。”英妮娜一声轻笑。
  “等到何时。”罗马皇后,从未如此担心,红颜易老,韶华易逝。
  “等到蓟王君临天下,自行西顾。”英妮娜答曰。
  “还需多久。”鲁琪拉反问。
  “短则三五载,长则十余载。”英妮娜答曰:“终有定期。”
  “十载之后,我已近四十。”鲁琪拉如何能不心焦:“还能生子否?”
  “白发御姬皆能生子,皇后自不例外。”阿奇丽娅好言宽慰。
  汉人母凭子贵。若能诞下蓟王麟儿,执政罗马,唾手可得。
  只需蓟国横海舰队抵达,沿线港城,几不设防。占领后宣誓主权,再以此为锚地,辐射内陆。与征西大军相向而行,腹背受敌,罗马边墙,崩塌在即。
  心念至此,鲁琪拉心头一阵火热。权利的滋味,非亲尝而不可尽知也。
  窥见皇后表情。圣火女祭司忽喃喃自语:“民谚曰:一入蓟国不思归。恐皇后得偿所愿,再无重返罗马之念。”
  “我亦如此想。”英妮娜附和道。终归“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汉家的玉食靡衣,香车宝马。如何再回罗马,粗茶淡饭,敝裘羸马。忍受重味浓毛,满城骚气。
  鲁琪拉,心有所想,充耳未闻。
  罢朝后,蓟王留下一众肱股重臣,专开朝会。商讨洛阳变局。
  “如司隶校尉书上所言,七国计使,非死于刺客之手,而被董卓灭口。”贾诩言道:“此乃嫁祸之计也。”
  “中丞所言极是。刺客乱箭射破董卓车驾,然七国车驾皆毫发无伤。换言之,刺客只为伏杀董卓,而非七国计使。”右丞荀攸亦如此想。
  “纵兵屠尽无辜社众,恐为天下所指。董卓先杀七国计使灭口,再嫁祸南阳以自保。乃行一石二鸟也。”军师祭酒戏志才,补充道。
  “后续又当如何。”蓟王问道。
  “主公既已上表,陛下必不敢姑息。然,后将军董卓乃一介佞臣,深受陛下所赖。且逢用人之际,攻伐南阳,胜负未分。岂能自断一臂。不出意料,陛下当顺水推船,坐实南阳刺杀。以堵悠悠众口。”军司空田丰起身答曰。
  “袁隗必死也。”贾诩语出惊人。
  “何以知之。”蓟王遂问。
  “袁隗不死,众怒难消。”贾诩一语中的。
  殿中皆智机高绝之士。略作思量,已然醒悟。纷纷摇头叹息。
  蓟王亦窥破其中关窍:“袁绍、袁术,为南阳外戚。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廷尉袁隗,娶大儒马融女为妻。又先于兄长袁逢,位列三公。乃绍、术之叔父。今八关锁固,严防死守。若果真是南阳刺客,京师行凶。必有内应。普天之下,唯袁氏,能有此通天手段。”
  “且袁隗虽与二袁同宗,却非至亲之人。若杀其父袁逢,二袁必拼死一战,断难善罢甘休。”贾诩一声叹息:“陛下心机之深,难得一见。”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军正沮授言道:“今汉气数尽矣。”
  “可有转圜。”蓟王不忍见少帝,莫测心机。
  “恐不及也。”贾诩言道。
  深看贾诩一眼,郭奉孝言道:“虽有袁隗满门首级,堵悠悠众口。然君臣离心,为时不远。”
  俗谓“纸包不住火”。董卓纵兵屠杀社众之内情,久必外泄。那时,少帝唯有再杀董卓,以谢天下。董卓为人凶暴狠绝。又手握秦胡贼兵。利刃加颈,岂能坐以待毙。怒急而反,失手弑杀少帝,亦未可知。
  “乱汉者,必董卓也。”郭嘉一语成谶。
  果不出蓟国谋主所料。
  少帝诏命后将军兼领光禄勋董卓,并三司会审。先取口供,再搜密信。坐实刺客乃出南阳废帝。铁证如山,百口莫辩。少帝殿上震怒。遂捕袁隗满门家小,收入诏狱。
  三月戊午,杀廷尉袁隗,及家中‘尺口(婴儿)以上’五十余人。
第106章
大彻大悟
  虽得少帝好言宽慰。然袁隗之兄,司徒袁逢,惊怖交加,竟一病不起。
  二袁若先后辞世,此仇不共戴天也。少帝不敢怠慢。遂命前太医令张奉,官复原职。亲往司徒府中诊治。
  张奉回宫进言:恐时日无多。
  少帝唏嘘之下,亦生悔意。只可惜“开弓无有回头箭”。南阳二袁之心,可想而知。
  袁隗满门五十余口,血气未消。董卓大难不死,志得意满,竟遣人四处贿赂游说,欲补袁逢身后之缺。尤其攻破关东豪强坞堡,得钱粮无数。重利之下,必有人进其谗言。
  首当其冲。便是少帝养母史夫人。史夫人乃出史道人同门。故称之。如先帝食母程夫人,深得少帝信赖。
  往常,少帝言听计从。然今日替董卓进言,少帝却默不作声。只说司徒尚在,于礼不合。稍后再议。
  待史夫人避入后殿。前殿之中,忽听少帝一声轻笑:“好一个,身后之缺!”
  西郭显阳苑,后将军大营。
  董卓浑身包扎,高卧静养。
  得洛阳密报,牛辅遂入帐相见:“禀将军,史夫人来函。”
  “且说来。”董卓大腹便便,坐卧本就不易。今身披箭疮,恐至崩裂,如何敢轻举妄动。
  细看之后,牛辅言道:“书录二事。其一,求三公位,陛下未置可否。其二,飞虻箭乃出北军五校。”
  “北军五校。”董卓满脸戾气:“我与北军,并无仇怨。何故置我于死地。”
  类飞虻箭,此等利器,多为军用。一般刺客,皆不常用。“其(镞)三镰(棱),(通)长尺六者,谓之飞虻”。又曰:“光武作飞虻箭,以攻赤眉。”此弩箭,箭头呈三棱形,长一尺六。劲弩激发,穿胸洞背。三棱箭镞,锐利无比。破体后,伤口外翻,血流不止。若不及时包扎,断难愈合。不等箭疮复发,已血尽而亡。
  董卓自以为,吉人天相,侥幸活命。实则乃何苗死士,故意射偏。
  “北军五校,今由五官中郎将张绣统领。大将军攻打二宫,时张绣一战成名。救下董太皇。战后因功得封。其叔父张济,乃当朝卫将军。统帅南军虎贲,羽林……”
  “朝中人事,我岂不知。”董卓懒听废话:“我与张济,各自相安。无冤无仇,何故行刺。”
  “传闻……”牛辅欲言又止。
  “如实说来。”董卓喝道。
  “喏。”牛辅这便将道听途说,娓娓道来:“闻卫将军张济,素与右中郎将周慎,左中郎将吕布,武猛校尉丁原等,私交甚佳。周慎、吕布、丁原、王越等,皆非我西州武人。见我等势大,心生忌惮,故相互结党,欲同力相抗。年前,卫将军表丁原为执金吾。陛下颇为意动。虽未及下诏,料想此高位,必为丁原所得。”
  “欲位九卿,先为金吾。”董卓一声冷笑:“卫将军何其急也。”
  “卑下,窃以为。若将军遇刺身亡。代将军光禄勋之九卿位者,必是丁原。”牛辅口出谗言。
  “哦?”无凭无据,奈何董卓却已生疑:“莫非行刺之人,当真是卫将军。”
  “不然,因何是北军用箭。”牛辅表情已说明一切。
  “丁原此人如何?”董卓多此一问。
  “乃泰山人氏,出身寒门。粗通谋略,善骑射,有勇力。后为南城县吏,常攻泰山贼。不避锋矢,身先士卒。后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武猛都尉。”牛辅亦只知大概。
  “寒门出身,觊觎高位。”董卓言道:“若施以金玉,可为我所用乎。”
  “恐非易事。”牛辅以己度人:“非我西州武人,必有二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