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6/2006

  “原来如此。”袁绍心领神会。北海国,扼守大河之尾(胶东半岛)。夹在幽冀八国并淮泗八国间。唯恐惹恼双方,故行骑墙。看似两不相帮,左右逢源。实则腹背受敌,惴惴难安。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又是南阳外戚。其为国相,北海国主足可安心。
  “董卓之事,又当如何。”打定主意,袁绍又问。
  “先静观其变。”曹操言道:“董卓密信,可是送与公路。”
  “正是。”袁绍不做隐瞒。
  “如此,便让公路与其暗中往来。”曹操笑道:“待时机成熟,再行将计就计。此事,万勿令公路早知。”
  “也好。”二人这便定计。
  曹操,袁绍,皆是枭雄。乱世将至,唯拥一州之地,可与诸侯一较长短。先前徒有虚名。坐视叔父满门惨死,二袁却毫无作为。甚是生父安危,亦无从顾及。若非蓟王出手相助,举家接入函园暂避。又使人寻医问药,好生照顾,恐已撒手人寰。
  痛定思痛,大彻大悟。
  当如曹孟德,孙文台,据拥一州之地。乱世之中,方可全,身家性命。
  诚如曹操所言。豫、兖、青,三州,据大河上下,首尾相顾。再加飞云、盖海二舰队,纵横驰骋。另有淮泗八国,同气连枝,足可保南阳无忧。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若无南阳新帝,分庭抗礼。洛阳少帝单凭一道诏书,便可将关东群雄,打成反贼。再驱蓟王,奉命讨贼。满门横尸,延祸三族。为期不远矣。
  又因是同室操戈,叔侄相争。卑不谋尊,疏不间亲。天下宗王,皆如蓟王,不偏不倚,作壁上观。
  事不宜迟。袁绍来去匆匆。一路风尘,重返南阳。与新帝密谈,遂外放为官。领三千部曲,顺下淮水,自不其港登岸,赴北海上任。
  洛阳,南宫,玉堂殿。
  “袁本初出为北海相。”少帝暗忖片刻,这便问道:“意欲何为?”
  “莫非行远遁避祸。”史夫人嗤鼻一笑:“世家公子,色厉胆薄,多半如此。”
  少帝不置可否,转而言道:“速请太傅。”
  “喏。”黄门令左丰不敢怠慢,亲出传命。
  少顷,太傅杨彪,入宫相见。
  “袁本初,出为北海相。敢问太傅,北海国有何不同。”少帝开门见山。
  得黄门令先行告知,杨彪亦有备而来:“北海据大河之尾,渡海可逆入淮泗。夹于幽冀诸国,并徐豫诸国间。富有渔盐之利。未受黄巾袭扰。国治剧县,领十八县。十五万八千余户(158641),计八十五万口(853604)。且青州百姓,困极来投,亦不在少数。时至今日,恐不下百万之众。”
  “果然富庶。”少帝又问道:“然袁本初何意?”
  “老臣窃以为,袁绍所图,非是北海,乃是青州。”杨彪一语破天机。
  “原来如此!”少帝幡然醒悟:“孙破虏,曹轻车,已领豫、兖二州。再加青州,据大河之南,阻断南北水陆交通矣。”
  “陛下明见。”杨彪再拜。
  “太傅以为,当作何解。”
  “宜当另举贤良,授以此职。”杨彪答曰。
  少帝心领神会:“太傅可有合适之选。”
  杨彪言道:“前骠骑府长史孔文举,或可一用。”
  孔融乃出其父杨赐幕府。先前亦是杨彪举荐,入骠骑府为长史。董骠骑远遁蓟国,府事诸废。一众属吏幕僚,各奔东西。唯孔融等寥寥数人,仍坚守其位。
  见少帝不语。
  杨彪又道:“孔融,家学渊源,为孔子二十世孙。少时一门争义,天下知名。必不负陛下所托。”
  闻一门争义,少帝欣然点头:“便依太傅所举。”
  二日并天,类似一职二授,实属平常。
  依北海王骑墙做派。必不敢轻易得罪二帝。孔融此去,为掣肘袁绍也。
  滎阳县,都亭。
  袁术与董卓,如约相见。
  滎阳,乃蓟王瑶光贵人马氏,汤沐邑。由蓟少府属吏掌管。蓟王威赫天下。滎阳即便孤悬在外,亦无人敢犯境。又因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滎阳墙高城阔,鸿沟、敖仓,天下知名。自为蓟王所得,连年于境内大兴土木。敖仓遂成中储重镇,称“敖仓港”。助蓟王转运天下。
  汤沐邑之承袭,有别于列候食邑。唯长公主、县主之汤沐邑,可“母死子继”。余下乡、亭封君、公主之汤沐邑,皆无袭封。死后即除。
  二人落座。
  董卓吐气开声:“洛阳一别,公路安否?”
第111章
外臣凌主
  “家门不幸,如何得安。”袁术面无表情。
  “此事,实非(董)卓所愿。”董卓长吁短叹:“社中遇袭,飞虻穿身,痛至昏迷。麾下兵士挥刀自保,伤及无辜。刺客来自何处,并无从知晓。”
  “杀我叔父满门,莫非乃出少帝之意。”袁术反问:“与后将军无干?”
  “正是。”董卓指天为誓:“若裹挟其中,不得善终。”
  “二月,有星孛于紫宫。太史令占曰:‘外臣凌主,京师将乱。’”袁术又问道:“乱京师者,何人也?”
  “某岂能知。”董卓正色答曰。太史令先前私语相告,只说“四方兵寇”,并无“外臣凌主”之句。
  袁术话锋一转:“今日所见,乱京师者,必后将军也。”
  董卓不为所动:“董某行事,只求无愧于心。”
  “好一个无愧于心。”袁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家门不幸,乃私也。你我相见,为公也。还望后将军明言。”
  见机一到。董卓遂附耳言道:“我若夜开虎牢关门,放关东联军入京。应太史令所言,‘外臣凌主,京师将乱’。且问公路,待新帝稳坐江山,又当置董某于何地也?”
  “后将军若立此大功,陛下自当重赏。”袁术理直气壮。
  “口说无凭。”董卓摇头。袁术之言,焉能轻信。
  袁术问道:“后将军,欲谋何职?”
  “位列三公可乎?”董卓开价。
  “三公之位,何其易耳。”袁术心中鄙夷而面色不变:“如此,当回禀陛下。料想,必能令后将军如愿。”
  “若能位列三公,董卓愿效犬马之劳。”董卓抱拳相谢。
  “一言为定。”
  二人约定时日再见。袁术路远,先行离去。
  目送袁术车驾北归。身旁牛辅低声下气:“将军开价,何其低也。”
  董卓龇牙一笑:“先前不过戏言耳。二袁乃南阳外戚,又岂能容我身居高位。”
  牛辅一愣:“既如此,将军何故与袁术,虚与委蛇。”
  “依令行事,毋需多问。”董卓避而不答。
  “喏。”牛辅急忙应诺。引车驾重返虎牢不提。
  南阳,宛城,新帝宫。
  得袁术秘奏。新帝皱眉言道:“董卓其人,狼子野心。先应少府之约,广发衣带诏。后又转投弘农王,诓联军扣关,趁洛阳守备空虚,一举除二戚兵权。今欲再投,焉能信之?”
  袁术自持外戚显贵,故进言道:“陛下所言极是。正因董卓其人,狼子野心。变化无常,并无定主。故此事,方可信以为真。”
  见新帝无语,袁术又道:“年前,洛阳数路兵出,乃至京师虚空。只需赚开城门,大军入京。大汉江山,足可一战而定也。董卓麾下,不过数万兵马。即便暗藏不轨,大势已定,能奈我何?自当俯首称臣。敢有二心,身死族灭。”
  “赚开城门,一战而定。”新帝焉能不为其所动。洛阳八关锁固,外有虎牢阻断东西。只需遣奇兵一支,兵临城下。少帝猝不及防,必然完败。
  那时,挟少帝退位,新帝遂成唯一共主。只需一道敕令,足可令天下臣服。便有不臣,二出诏命,蓟王必兴兵讨之。董卓纵然虎狼,又“岂若麒麟”?
  信是不信?
  新帝天人交战,举棋不定。
  奈何利大。少顷,终下定决心。遂言道:“董卓何所求?”
  “求位列三公。”袁术答曰。三公,位高权卑。徒有虚名。便是先帝西邸卖官,亦不过开价一千万钱。时崔烈五百万求之。为人所鄙。须知,一郡太守,亦作价二千万。
  “何其易耳。传语董卓,若立大功,可为太傅。”程中大夫,亦为新帝诞下麟儿。新帝当可授此职。
  “遵命。”见新帝心随意动,袁术神情振奋,再拜而出。自去与董卓联络不提。
  东莱不其县,不其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