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1/2006

  “何人上表为宜。”录尚书事,董卓志在必得。
  “老朽愿为太师请命。”张俭肃容下拜。此乃认主也。
  董卓焉能不大喜,急忙离席搀扶:“得少府相助,何愁大事不定。”
  张俭素又重名。乃党人之首。得其投效,董卓丰满羽翼,声势大涨。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便是少帝,亦云山雾罩。
  “少府何意?”
第130章
佣兵公会
  太傅杨彪叹道:“党魁,先前便屡次上疏。言,陛下未及元服,便急于亲政,与宗法不合。乃取祸之道。今替董卓表奏,许,亦是此因。”
  “唉……”少帝一声长叹:
  “‘及至禹、汤、盘庚、武丁,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后‘周室衰,礼法堕’。
  ‘礼者,治之始也’,故‘隆礼重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法者,治之端也’,治国‘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其百吏好法,其朝廷隆礼’。
  ‘用刑政治百姓,备礼义待君子’,‘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非礼,是无法也』’。
  ‘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厉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是为‘先教后诛,先礼后法’也。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少帝将疏中所录历代先贤明言警句,娓娓道来:“少府乃天下士人之首。视礼法如命,朕岂不自知。”
  “有教无类,先教后诛。先礼后法,四海升平。”杨彪言简意赅。
  少帝叹道:“少府亦崇荀子。”
  “荀子‘隆礼重法’,承儒家之精要,集百家之大成。乃蓟国大儒学之始也。”太傅语透深意。
  “少府苦心,朕已尽知。”少帝话锋一转:“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董卓既为上公之首,执宰朝堂,亦无可厚非。”杨彪言道:“陛下宜当早立三公,以为制衡。”
  少帝心领神会:“何人可为三公。”
  “射声校尉马日磾,卫尉朱儁,廷尉皇甫嵩。可为三公。”
  朱儁,皇甫嵩,曾为左右车骑将军,共灭南北黄巾。忠肝义胆,断不会与董卓同流合污。射声校尉马日磾,出身经学名门,又与蓟王沾亲带故。三人正当其用。
  少帝欣然应允:“何人可继之?”
  “崔烈、许相可继之。”杨彪又答。
  “许相曾任侍中,与十常侍互为表里。此人素媚内官。太傅因何荐之?”少帝不解。
  “正因其阿谀曲从,可左右互济也。”杨彪答曰。言下之意,可居中调和,不至双方矛盾激化。
  少帝信服:“太傅老成谋国,朕甚幸之。”
  “老臣,惶恐。”杨彪肃容下拜。
  秋,七月,以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卫尉朱儁为司空,廷尉皇甫嵩为司徒。崔烈、许相继之卫尉、廷尉。宗室刘虞为太常,南阳刘弘为光禄勋,侍中刘艾继为宗正,张温为大司农,司马儁仍为大鸿胪,王允仍任太仆,党魁张俭继为少府。
  桓典稳坐司隶校尉。司马芳守河南尹。司马防为洛阳令。
  太师董卓表南阳许攸为尚书令。二表南阳樊陵为御史中丞。三独坐中二人,为董卓党羽。欲与桓典,分庭抗礼。
  《魏氏春秋》:“故事,御史中丞与洛阳令相遇,则分路而行,以丞主多逐捕,不欲稽留。”《环济要略》:“御史中丞有石室,以藏秘书图谶之属。”
  一代新人换旧人。
  本以为朝臣更跌,到此为止。岂料董卓石破天惊。三举车骑将军何苗为大将军。
  一石激起千层浪。
  果不出所料。外戚与外臣,早已狼狈成奸。
  再加张俭所为。朝野上下窃以为,何后垂帘监国之心不死。故不惜继少帝养虎成患后,再行引狼入室。
  利字当头,只谈感情,纯粹耍流氓。
  尚书令位卑权重。南阳许攸,一举成名。
  董卓之所以放心将尚书台交由其掌管。除去出谋划策,劳苦功高。出身何进并何苗幕府,亦是重要原因。董卓亦在平衡各方,广结攻守同盟。
  洛阳各方角力,只求大厦将倾,尸骨未寒前,分一杯羹。
  董卓入朝辅政。秦胡贼兵,一走而空。
  四郭百姓,如释重负。争相避入函园,老宅皆交由仆从打理。非不得已,轻易不出函园半步。
  函园上下,只有军门都尉华雄,领本部三千兵马守备。然蓟王威名赫赫,无敢忤逆。
  更何况,客堡商队往来,游侠佣兵齐聚。年前,函陵令鲁肃六百里上表国中,欲建“佣兵营”。专为往来商队护卫。
  蓟王欣然应允。择客堡内,游侠聚居之馆舍,改造成“佣兵公会”。
  因公集会,谓之公会。《韩非子·八经》:“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释曰:“公会,谓公开会合以辩难。”
  简称蓟国佣兵会。
  凡诸夏游侠、西陆佣兵,得五支商队联名作保,便可入会籍。开设佣兵账户。为编户之一。
  稍后,编撰成册。在籍佣兵,竟不下数千众。
  函园百姓,如何能不醒悟。蓟王藏富于民,藏智于民,藏技于民,藏兵于民。
  先前,蓟王立乐府,引丝路胡姬,争相入籍。今立公会,又引西陆佣兵,纷至沓来。
  佣兵不仅武勇可观,消息灵通,人脉广博。待西征时,当有大用。
  归属如何划归,国内众说纷纭。蓟王乾坤独断,将佣兵公会,划归市舶寺所辖。凡海市往来,市中船商,多雇佣兵。兵士只守备旗船、医船、匠船、赀船,诸如此类。
  大汉崇文尚武,百无禁忌。游侠何其多也。
  不入白毦绣衣,亦可入公会。
  陇右,大震关首,云霞殿。
  年初,慧妃二诞麟子,母子平安。代夫戍守雄关多年,慧妃劳苦功高。太妃不忍其孤悬在外。遂传命,携众同归。
  云霞殿上下,累日欢声笑语。众皆打点行装,准备东归。
  陇右牢营遍地,羌氐接连出山。圩田大兴,丝路流金。西州与西域,几连成一体。外有幕府雄兵,内有羌氐豪勇。域外诸国,大兴奴隶贸易。利益之巨,焉有二心。
  加之辅汉大幕府确立。
  陇右牢城,交由一众幕府属吏掌管。由辅汉偏将军、辅汉裨将军、并护羌校尉,护氐校尉,居延属国都尉等,协同守备。自当万无一失。
  天光三殿,美人如玉。皆相聚于临乡蓟王宫。
  太妃之心,不言自喻。
第131章
衣锦荣归
  时过境迁,汉瓦无存。后世不知汉人多矣。话说,在人口等同于生产力的封建时代。子嗣绵延,螽斯衍庆。乃是最正当合理之诉求。对人口的期盼,正如同对田亩的渴望。此二者,皆是富贵的象征。
  刘备祖上中山靖王陵。那件寓意“开枝散叶”的青铜祖器,便是时人生殖崇拜之力证。
  汉人事死如事生。将双叉祖器,堂而皇之,带入王陵。可想而知,靖王百二十子,必然心想事成。
  祖宗庇佑。
  两百年,一脉相承。今蓟王家大业大。自南征林邑还。随行人等,将一路所见,事无巨细,向太妃娓娓道来。闻海外荒洲广袤无垠。丰镐之地,一年三熟。且多无人问津,先占先得。太妃焉能不动心。
  农耕文明对田地的渴望,深入髓里。
  蓟王早有言在先。荒洲所辟,皆为诸王子国。
  若果如传言,海外荒洲幅员辽阔,远超大汉十三州。聚土为国,三百子嗣,恐力有不逮。太妃遂命慧妃荣归。为布种宇内,夜以继日,前赴后续。
  四海令左慈,坐镇陇山。与燔史关都尉玄,一前一后。防备仙佛东来。断不可轻动。
  清点装车毕。深春时节,三百云霞卫,护卫慧妃一行,寻路下山,奔赴洛阳函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1/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