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5/2006

  十里函园,遗芳里。
  原尚书令曹节别馆,今为尚书令许攸宅邸。
  自执掌尚书台,许攸名声大噪。车马盈门,门庭若市。
  洛阳权贵,齐来攀附。许攸来者不拒,广收钱货无数。好友陈琳,见其志得意满,恐乐极生悲。这日遂登门来劝。
  宾主落座,屏退左右。陈琳密语道:“子远,初受雄职,便敛财无数。恐非长久之计。”
  许攸笑答:“区区钱货,岂能动我心志。乃有意为之。欲令洛阳轻视也。”
  “何必自污?”陈琳忙问。
  “董卓其人如何,孔璋焉能不知。所谓一丘之貉,‘同恶相助,同好相留’。若不自污,授人以柄。董卓焉能言听计从。”许攸悄声答曰。
  “原来如此。”陈琳恍然大悟:“今董卓已执掌朝政。权倾朝野,指日可待。当如何行事,子远可有定计。”
  “然也。”许攸笑答:“王莽无篡,光武不兴。董卓虽位列太师,然距篡汉之王莽,差之远矣。宜当再进一阶。”
  “位居上公之首,如何再进?”陈琳惊问。
  许攸眼中精光毕露:“当行废立。”
  “嘶……”陈琳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思前想后,仍心惊胆颤:“卑不谋尊,疏不间亲。子远切勿弄险。恐至引火烧身。”
  “无妨。”许攸信心满满:“董卓不过西凉一匹夫耳。焉能窥破此局。”
  心知苦劝无用。陈琳欲言又止。
  许攸宽慰道:“孔璋且安心。董卓与少帝,早晚势如水火。只需顺水推舟,大事可成。必不会延祸你我。”
  “如此,甚好。”陈琳稍得心安。
  只是眼角余光,匆匆一瞥。许攸眼中似有贪光闪烁。
  当真,财货不可动其心志乎?
  陈琳忽有汗流。
  西宫,千秋殿。
  “臣,何苗,叩见太后。”何苗姗姗来迟,酒气未消。
  “大将军不必多礼。”帘内何后,云淡风轻。
  “谢太后。”何苗再拜起身。
  “今位极人臣,心思若何?”何后笑问。
  “非亲历,不可尽知也。”何苗不禁嗟叹。
  “有名无实,如之奈何。”何后言语相激。
  何苗却笑:“便徒有虚名,亦甘心如荠。”
  “好一个,甘心如荠。”何苗有感而发。何后亦感同身受。
第136章
甘心如荠
  典出《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婚),如兄如弟。”
  如前所说,古人以茶叶为野菜。熬成菜粥。荼菜虽苦,然与心中之苦相比,反觉与荠菜(甜菜)一样甘美。后喻人只需心安理得,即便承受再大痛苦,亦不觉其苦。
  何苗用在此处。可谓一针见血。
  明知与虎谋皮,大将军不过虚衔。然即便如此,心中仍觉甘美。
  何苗之心,何后焉能不知。
  诚如今汉,三公之权,大不如前。然不知多少名士,为之折腰。更有诸如崔烈、樊陵、曹嵩等,为求其位,争相买官。
  虽说徒有虚名。然虚名亦是名。
  不然汝南袁氏,因何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没错。三公开府,握徵辟大权。先辟为府吏,再举荐朝堂。如此,历经四世并三公,门生故吏焉能不遍及天下。试想,史上袁绍与董卓交恶。出仕渤海太守。若非乃袁门故吏,韩馥焉能举州相让。
  史载。
  韩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共谏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
  然,韩馥却斥曰:“吾衣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诟病)焉?”
  大将军位极人臣。何苗一步登天,焉能不甘之如荠。
  然何后,却思长远:“今董卓手握十万大军,扼洛阳八关。朝野上下,无人能与其争。且暂避其锋。待徐徐图之。假以时日,必令大将军,名实相符。”
  何苗大喜:“不知太后,计将安出?”
  “天机不可泄也。”何后并未说破。
  何苗虽心痒难耐,却也不敢多问。
  南郭东罼圭苑。太师府,鱼梁台。
  董卓并一众亲信党羽,莺歌燕舞,置酒高会。志得意满,颐指气使,莫过如此。
  与会嘉宾,心知肚明。唯一能制衡董卓之人,唯有蓟王尚父。奈何蓟王恪守臣节,无诏不离封国。无贼不征四方。何况不久之前,从南阳没顶之灾中,将百万黎庶就回。自顾不暇。
  传闻当日,帆樯遮天,万舟齐发。犹如神助。沿岸淮泗百姓,亲眼所见。皆唤蓟王东父。东王父也。
  “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先前不知扶桑究竟位于何处。却被某游方术士,一语道破。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扶桑树上栖金乌,帆樯也。东王父治太帝宫,船宫也。
  所谓“碧海之中,地方万里”,“扶桑巨木,太帝真宫”。言指『三足踆乌号』是也。
  三足踆乌,乘风破浪,巡游万里。所到之处,立港开埠,皆为东父所治。于是乎,赤乌所至,焚尽蛮荒。此句,言指蓟王开疆拓土也。
  众皆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蓟王应运而生,上应天命,乃为终结乱世而来。
  《海内十洲记》所载,武帝闻西王母言,海中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是也。
  前汉,东方朔书中所指,乃为蓟王也。
  自高祖斩白蛇起,炎汉新神话,正愈演愈烈,几欲破壳。
  可叹洛阳百里之地,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蓟王都,西宫,增城二重殿。
  “见过太皇。”太妃并二位义太妃,齐登二重殿,问候栖身于此的二宫太皇。
  “太妃免礼。”二宫太皇,起身相迎。此回礼,谓“太皇为太妃兴(起)”。无外人在场,故无需太仆封谞,高声唱喝。
  “撤帘。”董太皇言道。
  “喏。”宫婢遂升起垂帘。
  “太妃此来,所为何事?”窦太皇轻声问道。
  “妾,乃为太皇身侧,逐鬼童子而来。”太妃言道:“诸童子,年岁已至,宜早入学开蒙。”
  闻此言,窦太皇遂看董太皇。
  “蓟国太学,名师云集。朕,求之不得。”董太皇斟酌言道:“然诸童子,相伴多年。同生共死,不忍相弃。”
  “太皇之心,妾亦尽知。”太妃言道:“然为长远计。学有所为,方为正途。即便不出仕蓟国。为洛阳所辟,亦无不可。”
  见董太皇仍犹豫不决。太妃言道:“童子申,温良敦厚,可入王子馆伴读。”
  与太妃四目相对。董太皇如何能不醒悟:“太妃美意,朕焉能拒之。”
  窦太皇亦劝道:“童子年岁渐长。久居后宫,多有不便。”
  “妹妹所言极是。”窦太皇拭泪言道。一众逐鬼童子,本为行鱼目混珠之计。然时过境迁,王美人贵子,终为何后所得。毕竟亲手养大,如今寄人篱下,举目无亲。唯众童子相伴至今。董太皇焉能轻易割舍。
  然诚如太妃并窦太皇所言。于公于私,于人于己。童子皆不宜长留身侧。正如少时,太妃及时为三墩断奶。不然,恐成合肥侯第二。
  诸童子及董太皇,皆需“断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