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6/2006

  太妃此举,大有裨益。
  数日后。一众逐鬼童子,经大儒会考。分别入王子馆、太学、大学。十年寒窗,待学有所成,必为良才。上可报董太皇养育之恩,下亦不枉此生。
  故诸童子皆以董姓。
  命运当真玄奇。本是被人遗弃,“无父无母”之宫生子。襁褓之中,为董太皇选中,才有今日之际遇。
  增城殿二重大平座上。目送王宫车驾,载童子鱼贯而出。
  窦太皇忽问:“舍否?”
  “舍也。”董太皇答曰。
  “各人皆有归属。你我该当如何。”窦太皇有感而发。
  “贼臣董卓,必篡汉乱国。刀兵相向,血流成河。三五载内,洛阳难返。”董太皇旁观者清:“只虑何后苦苦支撑,恐为其所害。”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窦太皇叹道:“何后何苦来哉?”
  “何后素有大智。若不守满三载,如何了断。”董太皇一语中的。
  “原来如此。”窦太皇一声轻叹。
  董太皇亦叹道:“无怪将王美人贵子截回。乃欲寻‘抽身之梯’也。”
  窦太皇轻轻颔首:“想来,便是如此。”
第137章
恩怨无主
  宦海沉浮,屡受折辱。一朝得势,当做何为?
  自先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待私欲满足,方才虑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然放眼望去。黄门凋敝,权臣早亡。朝堂上下,几无交集。董卓整日金迷纸醉。然夜夜笙歌,醒时总觉意犹未尽。一腔邪火,无从释放。每每想起,便觉百爪挠心。
  楚霸王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可谓一语道破。除去让江东父老,人尽皆知。还需了结恩怨。楚霸王如此,韩信亦如此。便是谋主法正,亦恩怨分明,睚眦必报。
  董卓焉能例外。
  俗语谓“冤有头,债有主”,“不是冤家不聚首”。
  先时,人前人后,低声下气。今扬眉吐气,岂料恩怨皆已无主。
  如之奈何。
  女婿牛辅,身着朝服,殿外恭候。
  “太师,时辰至矣。”
  “哦。”董卓强撑起身,宠妾急忙上前服侍更衣。
  再恭送登车,驶下鱼梁台。宠妾这才各自心安。相视无言,皆轻吐一口寒气。
  院门外,秦胡骑兵,已列队等候多时。伴驾过舟桥。车驾沿御道,直入平城门。门开三道,中为御道。百姓车驾左入右出,不得相逢。城门外有舟桥,横跨阳渠水上。
  “可有疏奏。”董卓隔帘问道。
  “尚书台已批妥当。并无疏漏。”牛辅答曰。凡尚书台批复,皆需转呈太师府,由董卓过目。否则不可签印成公文。
  “许攸其人,确有实才。”董卓言道。
  “太师所言极是。”牛辅嘿声一笑:“诸多上疏,卑下等,皆不解其意。”
  “百官奏事,尔等岂能私窥。”董卓斥责。
  牛辅只笑不答。众人之所以偷窥,乃是看可有上疏,言及太师。好早做准备。
  众人私心,董卓焉能不知。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话说。许攸既有干才,又岂令一众侍御史,自讨苦吃。早已先行扣下,秘而不宣。侍御史闻风奏事。董卓麾下骄兵悍将,野性难驯。岂又能与民秋毫无犯。
  入宫时,恰逢左中郎将吕布,殿前值守。见董卓车驾,自掖门长驱直入。这便避让行礼。
  车内董卓,一声冷笑,疾驰而过。
  先前百般示好,自讨没趣。如今仍居中郎将,然某已位极人臣。悔不当初乎?
  待车队驶过,吕布徐徐起身。虎躯九尺,昂然直立。目视董卓竿摩车远去。眼中戾芒,一闪而逝。
  轩下除鞋解剑。董卓手持朝芴,不紧不慢,步入玉堂前殿。
  左右正趋步入内之百官。避恐不及,纷纷躬身行礼。口呼:太师。
  董卓肃容应声。目不斜视,抖擞威风,径直入内。
  大将军何苗,虽位列武臣之首。然见董卓入内,亦先迎行礼。
  董卓面上横肉,微微抖动。勉强挤出一丝笑意。
  权作答礼。
  董卓倨傲如此,何苗亦不以为意。举止如常而面色不改。颇多宿臣涵养。能屈能伸,大丈夫也。
  待少帝仪仗入内。众人三呼万岁。少帝起身回礼。
  各就各位,少帝开门见山:“淮泗诸国,大疫滋生。举家逃亡者众。更加合肥侯南阳败亡(逃),近来招兵买马,妄图复起。为江山社稷长久计,诸位可有良策。”
  太尉马日磾起身奏曰:“淮泗大疫,当务之急。朝廷宜当遣使抚慰。刀兵不宜轻启。”
  少帝不置可否:“太尉老成谋国。诸位可有它议。”
  百官引经据典,各抒己见。然多是夸夸其谈,了无新意。
  便在此时,一只密密麻麻写满蝇头小楷之朝芴,自三独坐尚书令处,悄悄传入百官席列。
  手手相传,最后落入董卓之手。
  悄然将二芴,合而为一。董卓细细观瞻,默记大概。这便轻咳一声,起身奏报:“臣有一言。”
  少帝强打精神,悦色和颜:“太师有何高见。”
  “回禀陛下。南阳大水,淮泗大疫,皆因合肥侯篡逆。”
  闻此言,少帝眼光一亮。董太师开头定调,可谓直指帝心。
  略作停顿,董卓续言道:“此乃天亡之也。淮泗诸国,同气连枝。若此时伐之,必皆同盟,拼死一战。且深入疫地,朝中兵马亦恐染疾。故臣,窃以为。当传檄天下,再从长计议。”
  同样是不作为。然董卓一席话,却深得少帝赞许。
  “太师居上公之首,深思远虑,常人莫及。”
  “陛下谬赞。臣,惶恐。”董卓再拜归位。
  朝廷几斤几两,少帝焉能不知。
  自保有余,外战则力所不能及。据义理高位,义正言辞,传檄痛斥一番。不费一兵一卒,又过得嘴瘾。何乐而不为。
  少帝下诏:“尚书台拟定檄文,广传天下。”
  “臣,许攸,遵命。”许攸朗声下拜。君前臣名。许攸初登大殿,不可省称。
  余下诸事,乏善可陈。
  董卓强打精神,眼观鼻,鼻观心。直至散朝。
  一月之中,唯朔望大朝,百官皆需就位。平常,若遇紧急。陛下则会专开朝议。若悉听尚书奏疏,则入明光殿。若聆听闻风奏事,则移驾御史台。若与亲信议事,可入侍中庐。博览群书,登兰台。调阅机密,莅石室。
  各有归属。
  董卓下朝,车驾已列队阶前。
  不及登车,忽听左右呵斥:“太师车驾,何人擅闯。”
  便听有人言道:“卑下乃西园上军校尉伍孚。奉命拜见太师。”
  “西园校尉。”董卓心中一动:“放行。”
  “喏。”牛辅不敢大意,命人押入阵中。
  “拜见太师。”伍孚肃容行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6/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