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7/2006

  “当不至于此。”少帝斟酌言道:“不过一女子耳。”
  史夫人张了张嘴,却一言未出。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古往今来,何其多也。
  史夫人不禁扪心自问。
  “何后究竟意欲何为?”得知此事,陈琳遂与许攸密会。
  许攸今为尚书令。位卑权重,不可同日而语。这便高深一笑:“此乃太后之计也。”
  “计将安出?”陈琳求问。
第152章
善刀而藏
  “『反·嫁祸安国』之计也。”许攸一语道破。
  略作思量,陈琳摇头不信:“大将军乃太后一母同胞之兄。焉能弃之不顾,只为激怒董卓。”
  “唉……”许攸一声长叹:“如孔璋所言,何苗与何后确是一母同胞。然却一母二父。何苗本名朱苗。其母改嫁何父,再生何后。常闻,何后素与大兄何进亲近。与二兄何苗,反不如大兄。自大将军何进故后,何后虽未迁怒何苗见死不救。然心中如何作想,外人又岂能知。”
  “如子远所言,外人既不知,又如何断定,何后迁怒何苗,故弃之不顾。”陈琳反问。
  许攸一语破天机:“舞阳君远避蓟国,乃何后有意为之也。”
  “嘶——”陈琳倒吸一口凉气:“莫非,恐伤其母,故先行远避。”
  “然也。”许攸言道:“庄子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也。”
  “善刀而藏。”陈琳一时冷汗淋漓。不料何后竟有此等心机,此等手段。又是此等,举重若轻,风轻云淡。
  少顷,又追问道:“何后何所求?”
  略作思量,许攸答曰:“今太师与大将军,势如水火,断难两全。朝堂纷争再起。董卓其人,狼子野心。何苗本怯懦无胆之辈,今身受奇耻大辱,恐至发奋。与董卓势不两立。”
  “又恐董卓一怒之下,兵行险招。”许攸眼中精光一闪:“妄行废立。”
  “废立天子?”陈琳表情,可想而知。
  “然也。”许攸言道:“董卓窃以为,天子乃出何后,必心向何苗。为求自保,唯有除根。若废少帝,当立……”
  “董侯?”陈琳彻骨极寒。
  “正是董侯。”虑及此处,许攸反自生疑:“何后一心垂帘。为何伤人伤己。反令王美人贵子得利。”
  此,亦是史夫人,百思不解之处。
  陈琳试问道:“许,太后并无此意?”
  许攸刚想反驳,忽话锋一转:“孔璋此言,不无道理。”
  陈琳遂暗自松气。内心深处,陈琳终归不愿承认,母仪天下之大汉帝后,竟是如此蛇蝎心肠。更不愿承认,堂堂丈夫,智机竟不如一妇人。
  蓟王都,辅汉幕府。
  “此乃何后抽身之计。”中丞贾诩,一语中的。
  幕府三丞,分掌治政,日理万机。百忙之中,得洛阳邸报,遂相聚一堂。
  “何后为全麟子,故行嫁祸之计。”李儒亦如此想。
  “何后女中豪杰也。”荀攸有感而发。
  三人足智多谋,不分伯仲。闻弦歌而知雅意。李儒问道:“可配我主乎?”
  贾诩一声慨叹:“守丧三载,仁至义尽。了却前缘,鸾胶再续。何后此举,非为善己身。乃为全麟子也。”
  “原来如此。”荀攸面露一抹悲容:“闻何后曾私语我主。待百年后,不愿入先帝文陵。求埋骨函园。我主亦允之。先前,王美人以皇后礼殓葬。待少帝元服,当可追谥灵怀皇后。相伴先帝。至于灵思皇后,本就不为先帝所喜。又为我主诞下阿斗。我主若昭告天下,并告庙先帝,及列祖列宗。当可令何后得偿所愿,阿斗认祖归宗。”
  李儒亦叹:“何后已有死志也。”
  俗谓“虎毒不食子”。终归“可怜天下父母心”。阿斗乃天降流火,麒麟送子。何后且与蓟王一清二白。并无苟且之事。世人本不知阿斗出身。何后先前亦不觉。然待目睹阿斗一天天长大。何后焉能不忧惧,身后之事。时人常说,名正言顺。若出身不正,如何能得善待,乃至善终。
  乱世至矣。今汉气数已尽。江山社稷,终为蓟王所得。蓟王三百子嗣,均分天下。若无阿斗一席之地,如何是好。
  何后日思夜想,辗转反侧。遂成心病。
  这才费尽心思,设下此计。
  无论夺回王美人贵子,还是送舞阳君北去。亦是将与何苗有染宫妃,悉数转赐董卓。皆为麟子阿斗所谋。
  窥破此局者,首当其冲,乃是二宫太皇。其次才是许攸陈琳。最后乃蓟国谋主。
  更有甚者,多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唯三谋主,窥破全局。
  “何时通禀主公?”李儒问道。事关何后并麟子,不可等闲视之。
  荀攸看向贾诩。
  贾诩言道:“先前,我已命门下主记蒋干,并门下佐史皇甫直、皇甫郦,与许攸等人结交。凡有异动,许攸当先行告知。”
  “原来如此。”换言之,贾诩早已窥破此局。并先行应对。亦知许攸、陈琳乃其中关键之人。故令主记蒋干等,与之结交。
  贾文和既有所动,必有所谋。当不急告知主公。
  蓟王宫。
  六月暑热。便有天车举水至顶,沿飞檐四面流下,如悬溜飞瀑,又似水幕垂帘。“脉分线悬,自檐柱砌,垒垒如贯珠”,层层下落,“随风飞洒,散作空花”。
  解暑降温,薄衫无痕。便是炎炎夏日,亦觉清凉无比。
  恰逢休沐之日。蓟王与众妃相伴嬉戏。稍晚,经十字飞阁,入灵辉殿上观天阁。与众女仙修炼。日程之满,足见一斑。
  奈何日久不孕,颇多遗憾。大汉母凭子贵,女仙人人自危。先前各有仙门,行走江湖,无牵无绊。今入蓟王宫,坐享富贵无边。居安思危,亦是常情。
  闻先前乌桓莲妃,亦久不受孕。得华大夫开出良方,这才如愿。女仙遂日日温泉沐浴,再隔三差五得夫君鼎力相助。行外敷内炙,以求早日暗结珠胎。
  只因,此一时,彼一时也。
  不及抵达,翟姜、麻姑、上元诸女仙,便在飞阁出处,列队相候,盈盈下拜:“拜见夫君。”
  “美人免礼。”刘备欣然一笑。与众美相伴,共赴五重华室。
  女仙守备观天阁,天罗地网大阵。谨防同道中人,不请自来。夜以继日,居功至伟。尤其蓟国游士众多。若趁人不备,潜入宫中,图谋不轨。悔之晚矣。
  在诸夏仙门,未能一统前。天光三殿女仙,绝非只利房中之术。
第153章
志存高远
  蓟国五帝之学:王学、太学、大学、门学、科学。
  统称『大儒学』。
  王学出王子馆。太学出太学坛。大学乃出南学,门学在西,科学居东。
  长安邑(与陪都长安城区分)下,五十五国邸旁。正有错落高台,日夜夯筑中。汉人以高为贵,以高为极。凡国之重器,必筑台安放。所谓志存高远。
  与之相对。薮东郡渠阳县,亦有高台正筑。
  王充《论衡·别通》:“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言下之意,游人必入国都,正因“都多奇观”。奇观建筑对一座城市的美誉度,不言而喻。
  正如楼桑多重器,故游人如织。更有许多被蓟钞上楼桑八景所吸引,慕名而来,络绎不绝。乐不思归,乃至长居于此,更不在少数。
  为维持开销,必求客庸。凡有一技之长,皆可谋生。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购田买宅,落籍蓟国四百港城者,比比皆是。
  所谓集腋成裘,涓滴成海。
  大规模流民北上,日渐稀疏。然大汉十三州,并西陆,海外,徼外诸国,迁入蓟国者,日有百户。年均四万户,约三十万众。各城规模不断外扩。以蓟王都为首,满五十衢。称『都邑』。
  内外三郭,横竖七里。计四十九衢者,称『大邑』。
  内外二郭,横竖五里,计二十五衢者,称『邑』。
  只有一郭,横竖三里,计九衢者,称『邑落』。
  蓟都十城,皆为通都大邑。
  二十七县治,亦如此。
  邑落者,多为港城。虽多过九衢,然不满二十五衢,皆称邑落。以此类推。古时,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正因蓟国二十七县,皆为王子封国。故称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