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2/2006

  凡登鱼梁台者,皆为朝中新贵。只剩太傅杨彪等一众老臣,入宫伴君。
  尚书令许攸,起身答曰:“蓟王乃纯臣。两汉四百年,未闻兼并邦国。故蓟王不欲行悖逆之举。”
  “尚书令言之有理。”御史中丞樊陵,起身附和。
  “增封数县,如何?”董卓又道。
  “恐,蓟王亦无此意。”许攸再答。
  “蓟王,伐无义,讨不臣,为宗室表率。蓟国大汉一藩,年年奉献,从无间断。今,新帝继位,大赦天下。封赏有功之臣,焉能独蓟王例外?”董卓言道。
  “丞相明见。”群僚下拜。
  “子远可有良策。”董卓又问。
  “卑下窃以为,蓟王志在四方。立幕府,辟荒洲。向化岛夷,舟行万里。前与少帝,立江表十港。七海之大,广袤无垠,岂是十港能够总括。”许攸窥董卓面色稍霁,便知其心意。遂再接再厉:“故丞相可请陛下诏赐蓟王,并土开疆之权。”
  “尚书令所言,莫非加赐九锡?”御史中丞樊陵起身问道。
  “非也。”许攸言道:“先前蓟王数拒九锡。今再行之,亦是徒劳。”
  “当赐何物?”董卓又问。
  许攸答曰:“《逸周书》曰:‘辟土服远曰桓。’桓者,柱也。上古时,称桓表。以此柱,示王者纳谏或为指路。故又称‘表柱’或‘望柱’。今称‘华表木’是也。”
  “赐华表木。”董卓如何还不醒悟。
  “恐木柱不耐朽也。”许攸又进言道。
  “铜柱。”董卓脱口而出。
  “丞相明见。”许攸拜服。
  “铸铜颇为耗时,恐非一日之功。”御史中丞樊陵奏道。
  董卓轻轻颔首,忽想起一事:“嘉德殿前九龙门,立有三铜柱。铜柱三龙缠绕,计有九龙。可拆其二,赐与蓟王。”
  樊陵再进言:“拆二留一,恐至不美。”
  “悉数拆之。”董卓大袖一挥。
  “喏。”
  朝政议毕,董卓自去。
  百官群僚,三三两两,下台自去。
  御史中丞樊陵,快步追上许攸,低声言道:“幸不负尚书令所托。”
  “许攸深谢。”原来,二人早有默契。
  “你我同殿为臣,独席而坐。自当守望相助。告辞。”所谓来日方长。二人皆位卑权重。又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今日施以援手,他日有求,必有应也。
  “尚书令何故出此下策。”许攸不及登车,忽闻后声。
  正是同为三独坐之司隶校尉桓典。桓典与王允,相交莫逆。故知许攸借刀杀人,又暗行苦肉之计。自那日,王允被董卓赶下鱼梁台,便誓不于其再见。入宫陪伴献帝身侧。唯剩桓典,登台议政。
  许攸笑道:“请移步一叙。”
  “请。”二人前后登车,共入函园,遗芳里,许攸宅邸。
  宾主落座,许攸这便言道:“此乃蓟王‘抛砖引玉’之计也。”
  “愿闻其详。”桓典自知典出何处。
  许攸笑道:“校尉可知,董卓之危乎?”
  “未曾知也。”桓典如实作答。
  许攸遂将董卓隐秘,娓娓道来:“先前,董卓据守虎牢关,抄掠关东豪强坞堡,得钱粮无数。然自并四方将军部众。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再加重赏废帝有功,积财多已耗空。”
  “铸铜。”桓典脱口而出。
  “然也。”许攸言道:“不出数日,董卓必搜刮京师铜器,用以铸钱。亦不出所料,必铸小钱。”
  桓典续言道:“待京师铜器铸尽,董卓必拆宫中铜人、铜驼、铜马、铜钟……”
  “贪多必失。”许攸一语中的。
第185章
董卓无文
  “所谓抛砖引玉,便是诱董卓,擅动宫中之物。”桓典轻轻颔首。
  “拆九龙门柱,乃董卓祸乱宫廷之始也。”许攸断言。
  桓典一声长叹:“非拆宫门,乃拆心门也。”言下之意,拆除人臣之节。迈过欺君凌主的心坎。所谓得寸进尺。今日拆禁中之物,明日宰卖天子弄田,近郊苑囿。焉知他日不将宫妃公主,占为己有,淫乱宫闱乎?
  “正是如此。”许攸难掩得意。
  “尚书令此计,非抛砖引玉,乃杀人诛心也。”桓典一语中的。
  “乱世用重典。非虎狼之药,不可治虎狼之患也。”许攸答曰。
  “然上天终有好生之德。尚书令,当适可而止。”桓典言尽于此。
  许攸起身恭送。
  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许攸之路,岂能行百里半于九十。
  周时所铸九龙柱,自当珍贵无比。以汉宫门柱赐蓟王。其用意不言自喻,言指蓟王乃大汉擎天之柱也。
  更有甚者,天子诏赐九龙柱,令蓟国立为“桓表”。并由左至右,赐三柱名:『辟土』、『兼国』、『服远』。授蓟王辟土、服远、兼国,三权。
  “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昭告天下,海内震动。
  诚如赐加九锡。所赐之物,究竟何如,需看如何释义。亦如上古经文,究竟何意,且看如何注解是一个道理。
  三根上古九龙柱。被献帝金口玉言。附加辟土、服远、兼国,三项特权。赐予蓟王,可想而知。
  其礼遇,已远超九锡。
  换言之,蓟王可将海外所辟荒洲,悉数并入封国。
  或有人问,为何只是海外。
  只因辟土、服远、兼国,九龙三柱,乃一体授予。三柱一体,不可分割。
  其中“服远”,便限定了辟土并兼国的方向。
  三根铜柱,亦有主次之分。居中大柱,称兼国。左右为辟土并服远。此亦寓意主次:先辟土、服远,再行兼国。
  蓟王远在象林苑。天子虽有所赐,王太后并王后,亦不敢擅断。六百里传书。蓟王言:可。
  于是乎,朝野内外,弹冠相庆。蓟国上下,与有荣焉。
  许攸所谋,一石二鸟。即便蓟王,面对辟土、服远、兼国,三权。亦无从抗拒。而对董卓等洛阳权贵而言。大汉十三州之外,皆徼外蛮荒之地。予取予求,何必在意。
  能安抚大汉一藩,坐稳锦绣江山。方为长久之计。
  舍无足轻重,区区三根铜柱。何乐而不为。
  九龙门柱,遂被合力拆去。百余大车,列队送入函园,吊装入船,并洛阳使团,同往蓟国。
  正副使节,正是太傅杨彪并太仆王允。
  此时被董卓遣出京城,看似重用,实则驱离中枢也。待返回,大局已定。再无立足之地。
  杨彪心灰意冷。先前便与卢少保约定,欲投蓟王。此去,正中下怀。恐难再回。王允心牵朝堂,必不愿远避。二人难免,分道扬镳。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丞相府,鱼梁台。
  董卓再开府议,群僚齐聚,百官就位。
  “十万精兵,拱卫京师。人吃马嚼,耗费极多。眼看粮谷将尽,只有半年之需。诸位可有良策?”
  闻董卓此语。许攸心中冷笑,而面色不变。莫说半年,便是百日亦难支撑。
  见座下群僚,一筹莫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