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3/2006

  董卓遂看向三独坐席。
  不等董卓开口,许攸已起身答曰:“禀丞相。卑下窃以为,洛阳并不缺粮。如阳港双市,日日帆满,转运蓟国稻谷。便无券钞,亦可用五铢钱,足量贩来。”
  “百官薪俸,皆用蓟钞。何来铜钱?”董卓问道。
  “闻先帝授蓟王五铢钱范,乃出西园。由钩盾令宋典,命匠人铸造。只需寻来,当可一用。”
  “哦?”董卓眼中,精光毕露:“尚书令欲使铸钱乎?”
  “丞相明见。”许攸再拜。
  “可行。”略作思量,董卓遂言道。
  “然,铸铜何来?”御史中丞,起身言道:“京畿之地,并无铜铁。”
  “此事易耳。”许攸笑答:“青铜之器,洛阳贵胄,何其多也。取来足可铸亿万角钱。”
  “便依尚书令之言。”董卓雷厉风行:“传命,收铜铸钱。”
  “喏。”
  许攸又进言道:“丞相宜下敕令,列候以下,改用漆器。”
  “可。”董卓果然言听计从。
  中郎将牛辅,不等罢议,便领兵而去。
  破门抄家,四处叫嚣:列候以下,用漆器;凡有僭越,夷三族。
  秦胡贼兵,如狼似虎。董卓只手遮天,敢怒不敢言。
  诸如鉴、炉、缶等青铜重器,亦难遮掩。被悉数掠走。
  一日所得,堆积如山。
  董卓又唤来钩盾令宋典,于上林苑中,试铸角钱。
  宋典自不敢怠慢。不出十日,便铸出四出五铢。呈于董卓当面。
  与蓟国角钱,大同小异。董卓爱不释手。于肥掌中掂量数次,忽问道:“钱重几何?”
  “足重五铢。”宋典谄媚一笑。
  “嗯……”略作思量,董卓又问:“若减重,可乎?”
  “可也。”董卓心思,宋典焉能不知:“当年,先帝欲造三铢小钱,以补缺铜之困。因故未行。后授于蓟王,才有今日四出文钱。”
  闻此言,董卓这便定计:“如此,再试造三铢钱。”
  “喏。”宋典自领命而去。
  话说,史上灵帝崩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师。种种倒行逆施,引山东诸侯,群起讨伐。董卓不敌,火烧洛阳,携帝西入长安。为补财政之缺,于初平元年(190年)毁始皇所铸十二金人(铜人)之九,并攫长安、洛阳两地铜马、铜人等宗庙祭盛黍器,铸成小钱。
  又因洛阳铸工及铸钱设施,皆毁于大火,故董卓铸造小钱,钱体轻小,制造粗劣。且内外无廓,“五铢”二字模糊不清,难已辨认。被世人讽刺为“无文钱”。
  俗称“董卓无文”。
  以金人“重各千石”计。董卓足可得钱,六千万枚。九金人,再加铜马、铜人,所铸小钱总量,当不下十亿钱。
  此等劣币,大量流通,必致通货膨胀。以至于“谷石数万(枚)”。
  民怨沸腾,群盗蜂起。汉五铢币制,随之彻底崩坏。
第186章
泛滥成灾
  事实上,若董卓铸足重四出五铢。危害并不大。
  自蓟国角钱,以一兑五,收尽两汉五铢。并券钞大行其道。铜钱已渐变成储备货币,越发不参与流通,大量窖藏于各地赀库。源源不断,贩回蓟国。回炉重铸成四出文钱。
  所铸角钱,取券钞发行量十分之一,输往各地赀库。足够支取。
  蓟钞面值,最大已至千角。千角便是铜钱一缗。可想而知,收入钞夹,足够日常所需。从专用钞纸、雕版、到烫印、封膜。重重防伪,断难仿造。历经数代更迭,蓟国已全面转用纸币。
  更有甚者。蓟国造纸术独步天下。此等奇技,海外诸国,闻所未闻。技术鸿沟,堪比登天。便是有心已无力。
  蓟国宝钞,更需另握琉璃烧造奇技。一言蔽之,环顾宇内,非人力可及。
  凡蓟国良匠,必出将作寺。凡入将作寺,必为墨门子弟。墨门,自有“墨守成规”。墨规之下,匠心独运。又岂会轻易背主。时下,匠人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门派。其核心凝聚力,可想而知。
  比起史上火烧洛阳后,百业凋敝,良工全无。时下,由四出文钱始作俑者,钩盾令宋典,领衔仿造。其技艺之精湛,本足可“以假乱真”。
  奈何时间紧迫,无从精工细作。外加董卓欲造三铢小钱。唯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勉强为之。
  抄掠全城,所得铜器,全无成本可言。董卓再铸三铢小钱,乱价足重五铢钱,可谓一本万利。
  唯一破绽,便是蓟国乃用铜范。上林苑为求迅捷,故用泥范铸钱。虽经打磨,然与真钱,毕竟不同。稍加留意,足可分辨。
  更何况,仅为三铢重。份量不足,入手便知。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洛阳朝堂,困守关中。机构臃肿,兵卒众多。人吃马嚼,外加宗室贵胄,封君列候,嗷嗷待哺。
  朝中缺钱,可想而知。
  万幸。百官俸禄,皆由钱堡足额发放。蓟王虽因故离京,然奉献不改。便是春腊二赐,洛阳百官,亦与蓟国比同。
  俗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只恨蓟王不愿受禅。否则,何必于董卓当面,卑躬屈膝。颜面无存。
  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纵览董卓人生轨迹。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可谓最大败笔。亦如许攸所断言,董卓其人,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迁长安后,远离关东联军,又近羌人盘踞。董卓只手遮天,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后卓败,坞毁族灭。
  当下,虽未迁都长安。然内忧外患,已涣然冰释。南阳毁于大水。群雄貌合神离。汉室宗王崛起,更有蓟王虎踞河北。
  尤其先帝《起居遗诏》一出,居拥大义。蓟王奉献如故,天下自当俯首称臣。
  献帝父母皆亡,孤家寡人。唯仰仗董卓,守护周全。内外皆同党,左右皆爪牙。此时董卓境遇,与先前可谓云泥之别。功成名就,自当马放南山,坐享荣华富贵,后半生清平安乐。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千里之堤,终溃于蚁穴。
  故桓典有言。许攸毒计,杀人诛心。
  长史之马,死于道旁捧杀。
  泥范铸钱,果然迅捷。得首批三铸小钱,董卓犒赏三军。各处大营,欢声雷动。奈何兵士出营入市,手中劣钱,比照两汉五铢,竟先折六成,再行五兑一。计“十二兑一”。
  兵士心中恼怒,可想而知。
  然市中商家,有恃无恐。言,小本生意,本就不易,幸得蓟王庇护,才勉强为继。
  蓟王赫赫凶名,便是秦胡贼兵,亦不敢造次。
  回营后纷纷叫嚣。眼看兵乱将起,营吏急忙上报鱼梁台。董卓遂下敕令,新铸小钱,当与四出五铢等价。
  有道是皇命难违。
  本以为,洛阳商家,无计可施。岂料洛阳市价,一夜间,暴涨十二倍。
  与此同时,蓟钞亦水涨船高。购买力一如先前。
  一计不成,许攸又出一计。
  朝中百官薪俸,皆先行兑换成小钱,再足额发放。洛阳百姓,凡有税赋,皆需用小钱,足额支付。如此强行流通,终至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一方面,洛阳百姓需用蓟钞,购买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又需忍受董卓盘剥,一比一,兑换小钱,缴纳税赋。
  见有利可图,董卓遂命心腹,于洛阳各处,立子钱数十家家。用于小钱兑换。
  须知。依《汉律》,凡遇徭役,服役人若不应征,需出钱入官,由官寺另雇人,代为服役。称“过更”。试想,洛阳贵胄,身娇体贵,如何能受劳碌之苦。如此一来,为过更,唯忍痛兑换小钱。
  洛阳百万之众,月月过更。令董卓所铸小钱,迅速泛滥成灾。
  百姓苦不堪言。商家感同身受。于是金市子钱十家,齐入函陵官寺。求救函陵令鲁肃当面。鲁肃好言宽慰,遂六百里通报国中。
  蓟王新婚燕尔,远游未归。
  王太后并王后,专开朝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