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1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4/2006

  “臣窃以为,断不可开此例。”赀库令刘修,起身奏报。刘修乃蓟王从弟。执掌赀库多年,堪称宿吏。劣币危害,焉能不知。
  “刘令君,所言极是。”市舶令田骅,亦出身商家:“若开此例,天下必兴盗铸之风。盘剥百姓,市价飞涨。恐至民不聊生,此其一也。累及蓟钞,乃其二也。若蓟钞无用,必囤积铜钱以自保,乃其三也。”言下之意,币制混乱,良莠不齐。民众必囤角钱保值。如此,市面良币日稀,成恶性循环。民众越发惜出,并将所持券钞,大量兑换成铜钱。乃至各自赀库,无足量存钱,等价兑换民众手中券钞。终至挤兑风波。
  蓟王十年心血,毁于一旦。更令赫赫威信,自云端坠入无底深渊。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右相耿雍,一针见血:“良莠之争,不可苟同。”
第187章
货币战争
  “洛阳百姓,亦不可弃之不顾。”公孙王后言道。
  王太后轻轻颔首,遂看向幕府首席:“中丞可有妙计。”
  贾诩起身奏对:“禀太后。臣,窃以为,小钱之害,乃因朝政日非。董卓假传圣命,百姓不敢不从。故至小钱泛滥。为今之计,当一如先前,不改十二兑一。权宜之计,可另开贳贷,补百姓之缺。收铜铸钱,必有时尽。”
  “贳贷百姓。”太后言道:“诸君以为如何?”
  “中丞之计,可行。”左相崔钧,起身奏曰。
  市舶令田骅,亦奏曰:“诚如中丞所言。收铜铸钱,数目有限。只需赀库十二兑一,收回重铸。市中小钱,当日渐稀少。直至除尽。如此,小钱之害可解也。”
  赀库令刘修,另有疑问:“洛阳百姓并无账户,如何贳贷?”
  此言,直切要害。赀库账户,非蓟人不可拥有。洛阳百姓,不迁入函园,则无此待遇。
  “先由函园百姓始。”太后已有定计:“六百里传语蓟王定夺。”
  “喏。”群臣应诺。
  罢朝后,南宫少府,遂将洛阳之事,快船发往日南。
  象林苑,雏鸦号。
  蓟王洗漱更衣,入书阁理政。
  “小钱之害,在于反复流通。”蓟王一语道破:“若只流通一次,便悉数收归入库,危害立止。”
  “夫君所言极是。董卓收铜铸钱,待铜尽则铸毕。只需将所铸小钱,十二兑一,收归赀库。重铸角钱。则害可消。”关于货币,圣火女祭颇有心得。
  “唯一所患,董卓已颁敕令,赋税皆需用小钱。民众不敢违,如之奈何。”冯美人言道。
  言下之意,为足额缴纳赋税,民众必私藏小钱,不兑角钱。乃至市面上,恶币反复流通,除之不尽。
  “此事易耳。”蓟王已有定计:“令赀库,贳发‘代币券’。与小钱等价兑换。只需凭此券,便可入赀库,足额兑换小钱。并约定,亦可置换蓟钞或角钱。”
  “夫君为何多此一举?”邹美人不解。
  美人安娜塔西娅,却已醒悟:“夫君此举,乃为尽收小钱。只需市中无小钱流转,手持代币券者,唯有转兑蓟钞。待积铜用尽,董卓亦无小钱可铸。劣币之危可解。”
  “然仍有代币流转,又做何解?”冯美人问道。
  美人英妮娜,满脸钦佩:“夫君将铸币权,收归赀库。民众凡有所需,皆可用手中蓟钞,换取代币。”
  “代币增发,浮动兑率。”蓟王一语中的:“小钱本不参与市中交易。唯一用途,乃支赋税。只需令赀库不断印制代币。民众足额兑换。代币最终皆流入董卓之手。而蓟钞本币,并未受损。待积铜用尽,董卓手握代币,唯向赀库兑换。那时便可推说,小钱皆重铸成角钱。代币唯有兑换蓟钞,或角钱。至于,是否十二兑一,则非董卓所能及。”只需蓟王一声令下,兑率贬为二十兑一,乃至百兑一。可想而知,董卓手握海量代币,遂成废纸。
  “若知其中关窍,董卓必不会令夫君如意。”冯美人笑道。
  “只可惜,董卓不知。”蓟王一语中的。
  “当如何施为?”邹美人遂问。
  “令赀库贳贷。凡有守陵人作保,洛阳百姓皆可贳得‘代币券’。”
  “我若是董卓,当攫尽洛阳之铜,熔铸小钱。”圣火女祭,一语中的。
  蓟王轻轻颔首:“利欲熏心,铤而走险。”
  如前所说。钱币只有参与流通,才有价值。
  正如时人兴厚葬风俗。两汉四百年,海量五铢被埋入地下,不见天日。于是才有缺铜之困。蓟王创立蓟钞,约定价值。与铜钱不同。一块琉璃宝钞的造价,与其约定价值,可谓云泥之别。至此,富人多换用券钞陪葬。纸币的特性决定,必不会出现缺钱之危。
  随蓟国崛起。上邦风物,大行其道。
  铜本位的货币体系虽保持不变。然铜钱多已用作储备货币,而不参与流通。约定价值的蓟钞,渐成流通货币。
  为稀释风险。蓟王又分门别类,印制布钞、器钞、畜钞、盐钞、谷钞、楼钞、通钞,以及专用于收藏(陪葬)的宝钞。丰富币值体系。
  诚然。若董卓早知,代币与蓟钞,仍为十二兑一,必不甘心。故暗行浮动兑率。须知,民众多行贳贷。至于偿还几何,当视情形而定。待收尽董卓无文小钱,回炉重铸成四出文钱,尽得其利。蓟王大笔一挥,免除洛阳百姓债务,亦无可厚非。
  董卓天怒人怨,倒行逆施。尽收洛阳之铜,终为蓟王嫁衣。
  蓟王名利双收,乃最大赢家。
  可叹董卓恶事做尽,身背骂名。永世不得翻身。
  太师府,鱼梁台。
  董卓自失西园妃,便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先前孤注一掷,废立新帝。整日谨小慎微,不敢有一日之疏。如今四海升平,稳坐高位。心意松弛,寝食俱废。
  饱食思淫,正是此因。
  为解心忧,遂召尚书令许攸,登台来见。
  密语告知。
  许攸斟酌言道:“丞相心系朝政,乃至人伦荒废。《庄子》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此乃天地之大道也。”
  董卓言道:“子远可有万物生(之)法?”
  “先帝有女,光和三年封万年公主。”许攸答曰:“丞相何不礼聘之?”
  “哦?”董卓眼中尽是淫邪之色。虽心有所动,却故作矜持:“先帝之女,岂能下嫁。”
  “论尊卑,皇女皆下嫁也。何况丞相位极人臣。普天之下,还有更尊否?”
  “子远之言,深慰吾心。”董卓又问:“当如何施为,方能如愿。”
  “阳安长公主,常往来二宫。对万年公主,爱护有加。何不请阳安长公主说之。”许攸言道:“太后乃万年公主嫡母。只需得太后应允,好事自成。”
  “如此,便依计行事。”董卓这便定计。
  “喏。”许攸领命自去。
第188章
为所欲为
  “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光武之所以有此问。足见民间确有此风。
  董卓发妻早丧。先前宦海沉浮,加之常领兵在外,故未续弦。今稳坐丞相高位,府中不可无女主。遂动续娶之心。史上,看中安定皇甫规霜妻马氏。欲礼聘之,岂料马氏宁死不从。如今马氏封滎阳君,嫁入蓟王家门。董卓自无从垂涎马氏“年犹盛而容色美”。
  许攸窥破其意,遂以公主相配。
  董卓果然心动。
  先前身轻位卑,不敢想不敢为,今权重如斯,还有何不敢想,不敢为。
  阳安长公主,名(刘)华。桓帝长女,延熹元年,册封刘华为阳安长公主,后嫁不其侯伏完。先前因黄巾逆乱,滞留京中。衣食渐缺,不得已将食邑质押子钱家。这才转危为安。今阳安吸纳汝南黄巾余众,就地屯田大成。足可自给。由鲁相宋奇,掌控全局。操练兵马,磨尽贼气。再加披装棠谿兵甲,不出数载,当可一用。
  正因有阳安长公主夫妇,先行质押。引县主封君,纷纷效仿。其妹,颍阴长公主刘坚,阳翟长公主刘脩,并灵帝万年公主,皆先后质押汤沐邑。亦因此事,封君县主,多有往来。
  万年公主亦不例外。
  许攸得董卓密令。不敢怠慢。携重礼登门,求见不其侯伏完。
  伏完得闻,不由皱眉道:“丞相已过不惑之年,且为续娶。焉能配先帝之女?”
  许攸答曰:“丞相手握十万精兵,铸钱无数。何以无妻?”
  “这……”伏完无语。许攸言下之意,此一时,彼一时。董卓权势滔天,洛阳朝野,为所欲为。求皇女为妻,亦合情合理。
  伏完所虑,许攸心知肚明:“君侯所虑,乃皇女下嫁。然遍观朝野,还有何人可与丞相比肩。若惹恼丞相,岂非不美。”
  “如此,或可一试。然成与不成,且看天意。”伏完勉强答曰。
  “多谢君侯成全。”许攸肃容下拜。
  “令君速速请起。”伏完面色,已说明一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